心累之时,读这首唯美禅诗,抚慰世人千年!诗人因此诗名垂千古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2-26 08:08:46

公元727年,唐代诗人常建和王昌龄同榜高中,进士及第,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采。

但后来仕途长期不得意,消磨了诗人出仕的热情,转而寄情于山水,徜徉诗句,以浇心中块垒。

机缘巧合,江苏常熟的破山寺迎来了失意的诗人常建。

在静谧幽深的齐梁古刹前,诗人明心见性,耳畔的钟磬余音发出禅意的回响,于是就有了这首意味隽永的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以其诗歌本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禅意精神而广为流传,心累之时读一读,能安抚疲惫的心灵。

一提到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就绕不开一个“禅”字,可以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是本诗最大的特点。

那么,诗中的“禅意”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有四个意象,既包含了时间,又表明了地点,时空并驭。

首先,“清晨”是天刚亮的早上,“初日”是刚刚升起、露出光芒的太阳,二者均指明亮,它不仅仅表示自然界的物质之光,也象征着启蒙芸芸众生的智慧之光。

“古寺”和“高林”则给人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

这里的“古寺”,除了指客观存在的建筑之外,也象征着天地宇宙之间、冥冥之中蕴含的“道”。

这两组意象不论从视觉角度还是时间角度,都给人带来美妙的冲击感。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同样也用到了隐喻的手法。

其中,“禅房花木深”包含了三层境界:

一是禅房之地,花木怒放;

二是禅房暗含“道”路,“道”上皆是鲜花般盛开的生命,一派生机;

三是“花木”就是世界的代名词——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禅在何方?就在这世界的每一角落。

“花木深”既含静谧之美,幽深之韵,更代表于天圆地方中探秘世界、感悟人生真理的欢乐。

而“曲径通幽”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展现了这样一个佛家哲理以及人生哲理:

“若欲参悟佛法妙道,会有诸多法门,走一段曲折幽深之路,亦可进入令人心驰神往的胜境”。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说,寺中的水潭清澈见底,山的光景与天的色彩都倒映在水中,澄净又明亮,使观者杂念顿消,内心清净。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转折点,从描写禅院外在的幽静转而走向诗人内心的静,“静”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升华。

这一句中最有灵性的两个字,是“悦”和“空”。

前者表达的是充满生命朝气的热禅,后者则是涤荡人心的冷禅。

此处的“悦”字,意思是鸟是愉悦的,但事实上是诗人愉悦,因此他眼里的鸟也是愉悦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而此处的“空”字,看似用得随意,实际上却正是此诗精髓之处。

“空”,是诗人看破俗世后,向往隐逸的一种心情,是顿悟了万事万物最后皆归于虚无、内心平静如水的洒脱,更是被幽静的自然环境所感染,忘却了凡尘俗世,忘却了功名利禄,忘却了烦恼和自我,从而达到的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一种精神状态。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全诗高潮之所在,诗歌的禅境在此达到了最深一层。只有由静才能入定,继而生慧。

诗人的“心静”是诗中禅意实现的路径之一,周遭的万事万物都是寂静无声的,只听见袅袅的钟声。

此处的“寂”,并非外界真的无一声一息,而是诗人内心平静,毫无杂念,因而除了“钟磬音”,别无他声能入其耳,甚至连自己的呼吸与心跳都隐入了寂静之中,仿佛自己也是周遭草木之一。

禅宗所说的“禅定”,即欲达此境,用一颗寂然的心去映照去参省万物寂静的本质。

常建的这首诗着力描写后禅院的沉寂、幽静,诗人的脚步不断走入深处,他的所感所悟也不断加深,随着周遭环境愈加幽静,他的心也愈加清净。

从“市”到“寺”的过程,也是走向心静的过程,而行至此,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禅境也被推向了最高峰。

他已然听不见万物,听不见自己了,只剩下袅袅的钟声还在一下一下地冲击着他的耳膜,敲打着他的心扉,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5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