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江山能够打下,全靠诸葛亮、赵云这批能人辅佐刘备。连曹操看了都眼红,只能借酒消愁,喝着杜康酒,抱怨手下能人太少。可谁能料到,刘备错过的那些人才,比他手下的将领还要出色,但为啥他就是留不住这些人?
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亲自上门拜访,最终成功将其招揽。诸葛亮的加入,让刘备在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中大显身手。后来,庞统和法正也因仰慕刘备的声望,主动投奔,为他献计献策。曹操和孙权看到别人身边有那么多聪明的帮手,心里真是又羡慕又嫉妒。
曹操手下的徐庶是被迫投靠的,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孙权那边的鲁肃,虽然和诸葛亮一样,提出了类似“隆中对”的策略,可惜英年早逝,未能施展抱负。刘备运气不错,招揽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人才,但从整个三国的发展来看,他其实是因小失大,只顾着眼前的小利益,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机会。
他本来有机会结识不少真正有本事的人,那些深藏不露的高人其实都曾在他身边出现过。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除了徐庶的推荐,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在背后使劲,那就是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
司马徽很有名气,不少有才之士都慕名而来。无论谁来,司马徽都热情接待,对谁都说“不错”。不管对方讲什么,他都会回应“很好”,表现出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态度。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无处可去,只好去投靠刘表。在前往刘表那里的路上,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过着隐居生活,于是特意前去拜访,想请他出山相助。
司马徽好像早就知道会有人来,便吩咐小童把人带进屋。刘备道明来意后,司马徽直接回绝,说他早已看透世间纷扰,不愿再与外界有任何瓜葛。刘备虽然感到遗憾,但并未强求,转而询问是否还有其他人能洞察时局变化。司马徽抓住机会,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人才。
遗憾的是,司马徽预见到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命运,却没能看清自己的未来。要是他能为刘备做事,蜀汉说不定能撑得更久。但刘备没尽全力拉拢他,结果司马徽投靠了曹操那边。然而,司马徽投靠曹操后没过多久就离世了,这位隐居的智者就这样匆匆离去,实在令人惋惜。
除了司马徽之外,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刘备在三次拜访诸葛亮时遇到的崔州平。崔州平和诸葛亮关系很好,他在荆州一带很有名气。刘备初次见到崔州平,就觉得这人气质不凡,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聊了几句之后,刘备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心里打定主意要把他招到身边。
遗憾的是崔州平对功名利禄毫无追求,对天下大势也漠不关心,因此只是简单地和刘备他们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崔州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崔州平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他从小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见解。
他为人直率洒脱,结交广泛,来往的都是有名望的人物,从这就能看出他的身份不一般。崔州平精通兵法,曾经亲自率军对抗董卓。那时候,敢和董卓正面交锋的,只有曹操、袁绍这些实力相当的人物。能跟诸葛亮交上朋友,关系还铁到这种程度,肯定也不是一般人。
遗憾的是,崔州平早已看清朝廷的腐败和天下局势,不想卷入其中。如果他加入刘备的阵营,肯定会让刘备如虎添翼,对付曹操的军队更是轻而易举。这两位智谋之士不愿涉足纷争,因此婉拒了刘备的邀请,这也说得过去。那么另外三位有才能的将领,他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接受刘备的招揽?
这三位原本和刘备有些往来,后来却选择投奔他,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便明说的原因?首先提到的就是田豫。田豫最初就跟随刘备,一直忠心耿耿地为他效力。由于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密切,田豫和刘备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田豫就收拾行装,启程返回了故土。刘备那时候既没权也没势,全靠自己的忠诚和义气,才让大家心甘情愿跟着他干。像田豫这样有本事的人,刘备怎么可能轻易放走这样的好将领?当田豫离开时,刘备哭得稀里哗,就像失去了至亲一样。
如果刘备再多哭几次,或者后来能把田豫召回,蜀汉肯定能多出一位厉害的将军。后来田豫投奔公孙瓒,当上了个不起眼的县官。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政绩非常突出,管理的地方很有成效,老百姓生活安定,日子过得很好。
当袁绍的部队逼近时,田豫毫不畏惧,毅然出城应战。他单枪匹马稳住军心,成功击退了袁绍的军队,确保了当地的安宁。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后,田豫不得不匆忙离开。他原本打算去找刘备,但转念一想,刘备的日子也不好过,最终在朋友劝说下,选择了投奔曹操。
出乎意料的是,在曹操的重用下,田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是成功剿灭了祸害百姓的土匪,随后又被委以重任,负责驻守北方边境。曹操对待贤才十分用心,经常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和照顾。
田豫对曹操的赏识和重用心怀感恩,他率领部下英勇杀敌,击败了胡人部队,并斩杀了对方主将高艾,使得胡人军队在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来侵犯。如果这样的人投靠了刘备,他的地位恐怕会超过张飞和关羽,甚至刘备本人也得对他礼让三分。
排在第二的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陈登。刘备评价陈登时,称赞他是个胆大心细的杰出人才,远远超过一般人,无人能比得上他。刘备取代陶谦当上徐州牧时,陈登就在他身边帮忙打理事务。
陈登举止文雅,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如果当初他有意出任徐州牧,哪还轮得到刘备接手。刘备作为外来人员,陶谦想把徐州牧的职位传给他,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反对。刘备自己也想到过这个问题,因此一直犹豫不决,不敢轻易接手。
最终,陈登出面劝说,他讲道理、打感情牌,指出徐州地理位置关键,肯定能助刘备成就大业。他还提到袁绍的立场,这才说服刘备安心担任徐州牧。与刘备相比,陈登可能更胜任地方行政职务。
然而,吕布一来,刘备就赶紧逃走了。陈登没法脱身,只好假装归顺吕布。后来他利用曹操的力量对付吕布,最终投靠了曹操。刘备不在后,陈登的才华得以施展,他既能妥善管理地方政务,又能在军事上有效抵御孙策的进攻,因此深得曹操赏识。
刘备仓促逃命时没带上他,导致损失了一位得力干将。要是让他来镇守荆州,局面会不会大不一样?
袁涣是曹操特别器重的人,在他生命尽头,连曹操这样的人物都忍不住为他流下了眼泪。袁涣为人刚正不阿,品德高尚。早年刘备做豫州长官时,与他结识。经过交谈,刘备觉得他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因此推荐他做了秀才。
袁涣对刘备的赏识心怀感激,对他格外尊重。后来刘备投奔袁术,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袁涣同样是刘备器重的智囊人物。没过多久,吕布带兵进攻袁术。袁涣一时大意,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抓了。
吕布和刘备一直关系不和,听说袁涣是刘备的朋友,顿时沉不住气了。他找到袁涣,递上纸笔,逼他给刘备写封骂人的信。袁涣坚决回绝了,说这种做派完全不符合正人君子的准则。他一番义正词严的训斥,让一向目中无人的吕布也不得不服气地低下了头。
吕布看中了袁涣的本事,想让他为自己效力,所以一直对他特别优待。吕布在下邳被部下出卖,最终落入敌手。随后,不少明智的将领纷纷归顺曹操。曹操早就知道袁涣的大名,对他格外敬重。
当年曹操为了拉拢关羽,连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换了别人估计早就点头同意了。袁涣看到曹操这样对待自己,就安心留在了曹营,后来还帮曹操想了不少好主意。但他和那些一心抢功劳的将领不一样,袁涣不在乎钱财,把心思都放在了管理地方上。
老百姓对袁涣特别佩服,曹操也对他非常满意。这种既能管好政务,又能领兵作战的人才,谁不想得到?他们三个既有智谋,又有武力,哪个不比诸葛亮强?
田豫、陈登和袁涣都是多面手,可惜刘备一心只想着请诸葛亮出山,结果白白放走了这三位能人。如果这些人都能为蜀汉效力,蜀汉后期也不至于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