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版图变迁:内乱不断,外战外行,何以国土位列南美第二?

由版图说历史 2024-12-28 21:07:15

左图右史,唯爱作图,如果感觉好的话,麻烦兄弟们点个赞、评个论支持一下。

阿根廷(Argentina)的意思为“白银”,1500年之前的原住民为印第安人各部落。

1527年,由卡波特率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巴拉那河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圣斯皮里图斯,标志着西班牙殖民阿根廷的开始。然而,这个据点没几年便废弃。

1536年,佩德罗·德门多萨率2500名西班牙殖民者在拉普拉塔河口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镇。但由于饥饿和印第安人的袭击,布宜诺斯艾利斯于1541年被废弃,西班牙人迁往1000英里以外的上游亚松森镇。

1550年以后,秘鲁的西班牙殖民者越过安第斯山脉,用了100多年时间征服了包括今阿根廷北部在内的广大印第安人地区。

一开始阿根廷隶属于秘鲁总督区,为了加强对拉普拉塔地区的控制,主要是防着葡萄牙人和英国人搞走私,1776年,拉普拉塔总督区从中分离设立,首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日后阿根廷首都。

19世纪初,西班牙在欧洲陷入与法国的战争。为了决定殖民地的未来,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五月革命”,罢免了西班牙总督,成立了革命“洪达”。这一天成为日后阿根廷国庆日。

但此时并没有阿根廷这个国名,而是冠以“拉普拉塔联合省”之名。“拉普拉塔联合省”即阿根廷的前身,拉普拉塔(La Plata)的意思也是“白银”。拉普拉塔联合省名义上仍遥尊西班牙国王为君主,但实际上已独立。

当时阿根廷的国内形势严峻,类似于辛亥革命后的样子:旧势力仍把持各种机构,内陆各省对革命前途感到渺茫,甚至反对。为此,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以下简称布省)为首的新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远征行动,一来是为了防止西班牙殖民者的反扑,二来也是想“继承”拉普拉塔总督区的政治遗产。

结果,内陆各省相继屈服,但布省军在上秘鲁(玻利维亚)的行动先胜后败,致使上秘鲁脱离了拉普拉塔。布省军的行动也并不总是受欢迎,去“解放”巴拉圭却被当成侵略者给赶了回来;争夺东岸省(乌拉圭)却遭到当地牧民的顽强抵抗以及葡属巴西的干涉,前途渺茫,最后不得不与葡属巴西双双停战撤军,承认乌拉圭仍归西班牙统治。

1816年,图库曼会议召开,拉普拉塔联合省摊牌了不装了,宣布正式脱离西班牙统治,并拉开了近半个世纪动乱和分裂的序幕。

圣马丁与玻利瓦尔

同时,由于布省远征军在上秘鲁的失败,南美双雄之一的阿根廷人圣马丁不得不另辟蹊径,越过安第斯山脉先攻下智利,然后再从海上去进攻秘鲁。

布省在乌拉圭失败后与西、葡的协定激怒了乌拉圭国父阿提加斯。他坚持乌拉圭应当独立,并不懈地斗争。他还煽动拉普拉塔联合省的科省、恩省、圣菲省以及葡属巴西的南里奥格兰德等地叛乱,于1815年成立“联邦同盟”,并自称“大保护人”。

布省面临着葡属巴西与阿提加斯的双重威胁,只好对阿提加斯让步。但葡属巴西不能容忍,1816年,葡属巴西入侵乌拉圭,迫使阿提加斯流亡巴拉圭。1820年,“联邦同盟”解散,乌拉圭实际上为葡属巴西所控制。

独立后的联合省情况复杂:布省因垄断贸易,最为发达和强大;沿岸诸省(科省、恩省、圣菲省)次之;内陆各省较为落后。各省因单一集权制与联邦制争吵不休,各省既有集权派也有联邦派。联邦派又分为布省联邦派与外省联邦派,一个想搞布省优先的“垄断”,一个要求雨露均沾,共同富裕。

1819年,图库曼会议再次召开,布省为首的集权派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引起各省的强烈反对,多地宣布独立。

1820年,圣菲省、恩省联邦派与科省成立了所谓的“河间共和国”,击败了第一执政龙多的政府军。布省只好签订《皮拉条约》,承认各省“自治”和通航自由,国家进入“1820年无政府状态”。同年,联合省宣布马岛归属阿根廷,并派官员治理。

当然,“河间共和国”并非真的想独立,只是反对弥漫在布省当中的集权主义。1821年,布省马丁政府上台后,与“河间共和国”三省签订《四方条约》,重申《皮拉条约》的原则,并达成军事互助的协议,目的是应对葡属巴西威胁。随后,“河间共和国”解散,重回拉普拉塔联省。

圣马丁,南美解放者双雄之一,阿根廷国家英雄

1822年,当南美解放英雄圣马丁辞去秘鲁“护国公”回到阿根廷后,他发现他已经被阿根廷人所遗忘。1823年,郁闷的圣马丁只好在女儿的陪同下移居欧洲,并默默无闻的于1850年去世于法国。直到25年后,他才被阿根廷追认为国家英雄。

1821年,葡属巴西悍然将乌拉圭归并为“契斯普拉廷省”。拉普拉塔联省(阿根廷)非常不满,支持流亡在阿根廷的乌拉圭爱国者回国反抗巴西的统治。其中有一支叫做“三十三个不朽者”,即今天乌拉圭“三十三人省”的来源。

独立后的巴西也大为恼火,1825年,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向拉普拉塔联省(阿根廷)宣战,契斯普拉廷战争爆发。

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巴西,1826年,拉普拉塔联省(阿根廷)的集权派里瓦达维亚上台成为总统,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不仅联邦派反对,连大农场主和教会都起来跟他作对。1827年,为了集中力量应对国内,里瓦达维亚决定放弃乌拉圭,与巴西讲和,结果被批评成卖国贼,被迫辞职。

1828年,在英国的调和下,拉普拉塔联省(阿根廷)与巴西签订《蒙得维的亚条约》,双方均承认乌拉圭独立。英国之所以这么干不是多么善,是因为这两国打仗耽误其做生意。

与巴西的战争刚结束,拉普拉塔联省(阿根廷)内部又出幺蛾子了。两位有功的集权派将军拉瓦列和帕斯因对条约和欠饷不满发动兵变,处决了布省省长,从而引发了一场内战。

1829年,拉瓦列和帕斯分头行动。前者攻打圣菲被圣菲省长斯坦尼劳·洛佩斯和布省联邦派军头罗萨斯击败;后者则击败内陆各省联邦派,形成了单一制“内陆各省联盟”。布省、恩省、圣菲省、科省联邦派针锋相对,组成了“沿岸各省联盟”以示对抗。

结果,1830年,帕斯在一次战役中被联邦派俘虏,内陆各省联盟土崩瓦解。随后,布省联邦派军事强人罗萨斯上台。

但是联邦派内部也矛盾重重,有的支持罗萨斯扩张权力,有的主张收回战时授予他的权力。1832年,罗萨斯当选布省省长,但未获全权。罗萨斯非常生气,怒拒省长:老子不干了!

罗萨斯不当省长,但枪杆子却没放。于是,他专挑软柿子捏,对南方的印第安人发动了血腥的“荒漠远征”,以此刷政绩。

1835年,罗萨斯携“赫赦武功”归来,再次当选为布省省长,并被授予全权。此时阿根廷的全称是“阿根廷邦联”,跟美国立国初一样,是个松散的省际联盟。但罗萨斯却以“玉米棒”这样的鹰犬组织,建立起恐怖统治,将其他省份都变成布省的“卫星省”。

罗萨斯在位期间最危险的举动就是干预乌拉圭内政。他先是于1836年因为蒙城贸易地位问题制裁乌拉圭,反被法国封锁,引发经济危机和各省的起义,在英国调解下才解决;后又于1838年支持流亡在外的乌拉圭白党领袖奥里维与红党打内战,围攻蒙城。

1843年,国内起义被平定,罗萨斯全力支持奥里维维攻蒙城。这个时候阿根廷的集权派帕斯(已越狱)与米特雷(日后阿根廷总统)、乌拉圭红党创始人里维拉、弗洛雷斯(日后乌拉圭总统)以及意大利国际革命家加里波第全部掺和进来,支持乌拉圭,好不热闹。

除了干涉乌拉圭内政,罗萨斯还与巴拉圭因通航问题发生争吵。罗萨斯扬言巴拉圭要想通航,必须与阿根廷合并,巴拉圭总统老洛佩斯断然拒绝。于是,恼羞成怒的罗萨斯派兵封锁了巴拉圭与阿根廷交界的所有水路。

巴拉圭总统老洛佩斯也不甘示弱,1844年与想脱离罗萨斯统治的科省签订反罗萨斯协定,并私自划分了双方的边界。

由于树敌太多,罗萨斯被群起而攻之。1851年,一个由科省、恩省、乌拉圭红党、巴西、巴拉圭等组成的反罗萨斯同盟形成,除了巴拉圭只是精神支持外,其他势力纷纷出兵讨伐。

1851年,乌拉圭白党领袖奥里维被打败;1852年,其支持者罗萨斯也被打得全军覆没,流亡英国。

至此,罗萨斯政权倒台,“恩省沙皇”、联邦派的乌尔基萨上台,入主布省。但阿根廷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政局依然动荡。

阿根廷的主要问题还是政体之争,乌尔基萨主张建立各省平等下的联邦体制;而布省集权派的米特雷以及寡头阿尔西纳瞧不上乌尔基萨,坚持高倡布省领导下的中央集权体制。

其实,联邦派与集权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国家统一,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没想到二者分歧太大,长时间无法调和,以致于闹到国家再次分裂的地步。

1852年10月,趁乌尔基萨去圣菲开会之际,布省集权派的米特雷以及寡头阿尔西纳联合罗萨斯余党发动政变,与乌尔基萨分庭抗礼。

1853年,仿照美国模式的《圣菲宪法》诞生,阿根廷联邦成立。乌尔基萨成为第一任阿根廷联邦总统。

但布省的米特雷以及寡头阿尔西纳拒不承认《圣菲宪法》。至此,阿根廷实际上分裂为“阿根廷联邦”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邦”两个国家,前者以巴拉那为临时首都,后者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临时首都。

阿根廷联邦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先是展开了关税战,相互进行经济制裁;1859年,两国直接兵戎相见,打了起来。

结果,阿根廷联邦由于内部不和而先胜后败,1862年,以米特雷为首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邦获胜,最终赢得了阿根廷政权,当选为总统,乌尔基萨则老老实实去当恩省省长。

至此,经历半个世纪内乱和分裂,阿根廷终于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临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关税国有化。米特雷虽为集权派,但阿根廷仍然是一个联邦,这是各省各派相互妥协的产物。1866年,阿根廷联邦正式定名为“阿根廷共和国”。

米特雷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比如关税国有化,首都联邦化,修建连接布城与内陆省份的铁路,吸纳来自欧洲的移民,建立公共学校等等。

按理说接下来阿根廷就要对外扩张版图了,首要目标就是南方的印第安人。1862年,阿根廷联合智利瓦解了法国人安托万·德·图恩斯为同情马普切人的命运而建立的阿劳坎尼亚和巴塔哥尼亚王国,将他逮捕并驱逐回欧洲。只是没想到乌拉圭突然发生了变故。

1863年,流亡阿根廷的乌拉圭红党弗洛雷斯攻打白党政府;乌拉圭扣押阿根廷汽船,并向巴拉圭求救;1864年,巴西在南里奥格兰德寡头鼓动下入侵乌拉圭,干涉乌拉圭内政。看这架势,阿根廷与巴西准备瓜分乌拉圭。

1864年,巴拉圭向巴西宣战;1865年,巴拉圭总统小洛佩斯向阿根廷总统米特雷发出照会,要求借道科省援助乌拉圭,还拉拢恩省省长乌尔基萨。

但此时乌拉圭战争已结束,内部和解,巴拉圭已经对巴西开战,骑虎难下。阿根廷总统米特雷断然拒绝,意思是:你们巴拉圭与巴西有那么多边界,为什么非从我这里过?小洛佩斯拉拢乌尔基萨的企图也失败,乌尔基萨再怎么说也是阿根廷人,叛国的事他可不想干。

巴拉圭一看:不借是吧?抽你,暴力是你唯一能够听懂的语言!于是,巴拉圭向阿根廷宣战,并炮轰科连特斯省城,扶持傀儡政权,一路势如破竹,打了个阿根廷人措手不及。

1865年5月,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签订《三国同盟密约》,向巴拉圭开战,三国同盟战争正式爆发。

从四国人口与兵力看,三国同盟极占上风,但士士兵的纪律性、勇敢度和忠诚度以及士气均比不上巴拉圭。不过,三国同盟的海军占绝对优势,主要是巴西海军,阿根廷就十几条烂船,聊胜于无。阿根廷军的最大优势就是战争经验丰富,但劣势也很明显,士气低下,缺乏国家观念,有一半军队调动不动,军中甚至有外国人和临时的囚犯。

战争一打起来,阿根廷军一开始的表现还算可以,在巴西海军的配合下,绕到背后收复了科连特斯省城。

然而战争持续到1867年的拉锯阶段,阿根廷就开始各种骚操作了。

盟军总指挥米特雷与巴西两位海陆将领就指挥权问题发生冲突,要不是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在场,差点打起来;阿根廷在国内征兵引起内陆各省的不满,爆发了安第斯山区的起义,4000阿根廷军不得不回国平叛;然后,《三国同盟密约》在国际上被披露出来,里面有瓜分巴拉圭的内容,引起阿根廷国会的批评,他们要求废除密约,盟军总指挥、总统米特雷不得不回国,最后被迫辞职。

本来出兵就少,阿根廷与乌拉圭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总是拖拖拉拉,仿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来打酱油似的。巴西军队都整装出发了,这两国的军队还在列阵,让巴西很是无语。国内叛乱平定之后,阿根廷军再回到战场作战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这场战争要不是有巴西撑着,估计早就崩盘了。

三国同盟战场上的阿根廷军

幸运的是,1870年,三国同盟还得赢得了战争的胜利。1872年,巴西在获得了想要的土地之后,企图压制阿根廷,支持巴拉圭在查科问题上与阿根廷讨价还价。对此,阿根廷很慌,甚至有布省的“爱国者”叫嚣对巴西开战。当然,这只是一时大脑短路,口嗨而已,阿根廷已心力交瘁根本再打不起另一场战争。

1876年,经过讨价还价,巴拉圭与阿根廷签约,阿根廷获得了马黛茶产地米西奥内斯以及贝尔梅霍河与皮科马约河之间的中查科,其中一部分是与玻利维亚有争议的。

虽然阿根廷在战争当中表现拉胯,而且还死了3万多人,其中5000人是在国内战争当中死的,但是阿根廷的版图还是向北有所拓展,不得不说,命是真的好。

三国同盟战争结束之后,阿根廷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南方大草原的原住民印第安人,1879年发动了第二次名为“荒漠远征”的再征服行动,由罗卡将军领导。

荒漠远征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和国家公共领土增加了大片新土地,但是对于原住民社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1881年,趁智利忙于与秘鲁、玻利维亚的硝石战争,阿根廷南下巴塔哥尼亚南部,直逼火地岛。智利不想后院起火,只好吐出了火地岛的1/3给阿根廷,但是保留了对麦哲伦海峡的控制权。阿根廷与智利的划界,也阻止了智利进一步向巴塔哥尼亚扩张的步伐。

同时,在西北地区,阿根廷收复了阿、智、玻三国争议的阿塔卡玛高原。玻利维亚与智利分别于1889年、1899年予以承认。

1885年,阿根廷完成了对阿劳坎尼亚和巴塔哥尼亚高原马普切人的全面征服。至此,阿根廷的版图终于成型,定格在了278万平方公里。

荒漠远征结束后,欧洲大批移民主要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来到阿根廷。他们本期望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但是阿根廷却把大部分土地以少量金钱卖给了军官、政客和大量的外国资本家。这个时期,外国资本和管理在阿根廷经济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英国资本。阿根廷表面上欣欣向荣,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外国资本和本国大地主们没有兴趣将利润投放到阿根廷的工业和基础建设领域,时间一长便引发了阿根廷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阿根廷的版图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还有一点美中不足,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这个群岛从1833年开始被英国所占据,阿根廷一直想收复,奈何实力不济。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终于按捺不住了,与英国爆发了马岛之战。结果没想到,英国“铁娘子”撒切尔首相强力捍卫英国的尊严,寸土不让,阿根廷在战争中战败,还没捂热乎,马岛就再次回到了英国手中,空留遗恨。

在南美各国当中,阿根廷版图的形成历史极为复杂和混乱。阿根廷一心想继承拉普拉塔总督区的遗产,奈何内乱频仍,实力不允许。阿根廷的战斗力一般,但是不得不说运气是真的好而且善于抓机会,跟意大利有一拼。阿根廷的版图之所以能够位列南美第二,是因为独立后有一半的国土是从原住民印第安人手中得来的。

参考资料:《拉丁美洲史》、《三国同盟战争》。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