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唯爱作图

一提起南唐,或许是受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影响,人们可能第一印象是文弱。其实并非如此,南唐一开始很强,曾经火力全开,在十国中是“一哥”般的存在。

南唐最初的版图其实是继承了杨吴,其开创者是南唐大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徐知诰原姓李,父亲李荣因战乱失踪,被吴王杨行密看中收养,因杨行密诸子容他不下,后交给手下大将徐温收养。
徐知诰借着养父徐温这棵大树,一路平步青云,逐步掌握了南吴国政。935年,徐知诰被封为齐王,划地分疆。937年,徐知诰逼迫吴末帝杨溥禅位,南吴灭亡。

徐知诰一开始的国号为齐,938年他恢复原姓李,改名李昪,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改金陵府即今日南京为西都,并改名江宁府,并以江都府即今日扬州为东都。
李昪之所以以“唐”为国号,是因为根据《旧五代史》记载,他自称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的后裔;据《新五代史》记载,他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四世孙。李昪究竟与李唐皇室有没有血缘关系无从考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唐为国号的政治意义更大,李昪向世人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代表的是唐朝正统,复兴的是唐朝。

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就是南唐烈祖、南唐先主,在位期间主打一个“保境安民”。他一方面锐意改革,兴学重教,招纳流民,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另一方面与吴越和解,止戈息兵,睦邻友好。由此,南唐的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一跃成为十国中的佼佼者。
李昪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不热衷于开疆拓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越国发生大火,府库尽毁,他都没有趁火打劫,反而赠送给吴越国钱币,以至于被秘书郎冯延巳讥之为“田舍翁安能成大事!”

南唐中主李璟
可是,当943年李昪去世,他儿子李璟继位之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璟觉得自己是唐的继承者,怎么能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呢?于是,他不听李昪的遗嘱,背弃了保境安民之策,好大喜功,开始热衷于对外开疆拓土。为此,他还罢免了父亲留下的一批元老重臣,重用了像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等这样一些诗词歌赋俱佳、会迎合圣意却不会治军理国的文人。

943年,南汉反抗暴政的博罗县胥吏张遇贤的起义军流窜到南唐境内,占据了虔州一带。刚继位的南唐中主李璟不能忍,马上派洪州营屯虞侯严司、通事舍人边镐对其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当年秋,张遇贤被杀,起义军被镇压,南唐收复了虔州。
正在这个时候,闽国发生了大乱。自925年王审知去世之后,闽国一直内乱不断。943年,王审知一个儿子王延政据建州,建立殷国,与闽王王延羲正式分庭抗礼。同年,闽王王延羲被朱文进所弑杀,朱文进自立为闽主,王延政以平叛之名趁机出兵攻闽。

944年,南唐中主李璟一看有机可乘,马上派查文徽、臧循发兵攻打建州,准备抄王延政的老巢。945年,殷王王延政假借南唐之势,谎称“助我讨贼”,骗占了福州。然后王延政恢复国号为闽,留下儿子王继昌,自回建州。
南唐军乘乱而来,势不可挡,一举攻占建州,俘王延政,泉州将留从效又归附南唐,被任命为清源军节度使,至此闽国灭亡。福州将李仁达也叛闽自立,向南唐称藩,被授为福州节度使。

闽国已灭,李璟本欲罢兵,但南唐大臣查文徽、陈觉认为李仁达余孽犹存,终是祸患,应该乘胜灭了他们。于是,李璟派陈觉为宣谕使,召李仁达赴金陵朝见。不料李仁达不从,陈觉自觉脸上无光,便矫诏发四州之兵攻打李仁达占据的福州。
李璟闻陈觉矫诏发兵,大怒,但兵已发出,无法追回,只好也增兵去打李仁达。李仁达一看南唐来势汹汹,自知不敌,便用金钱贿赂,请求吴越出兵帮忙。

946年,吴越派兵3万人兵发福州,支援李仁达。南唐军诸将争功,缺乏配合,结果被吴越与李仁达联军打的大败而回。李璟大怒,将陈觉、冯延鲁等涉事之人统统流放。
至此,南唐灭闽之战结束,但却打得虎头蛇尾,碎了一地鸡毛。947年,反复无常的李仁达被杀,福州被吴越占领。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占据的漳、泉二州又太远,南唐势力无法直达,事实上处于割据状态。到头来,闽地五州,南唐实际只占了两个州。

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既然不是那块料,以后这种事就别干了。可李璟表示:我就偏不信这个邪!这不,950年,湖南一带的马楚又发生内乱,机会又来了。
951年,李璟派边镐攻楚,一举攻破楚都潭州长沙府,将马氏皇族迁往金陵,马楚灭亡。至此,南唐版图臻于极盛,据《旧五代史》所载,其地
“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

然而,南唐的极盛版图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昙花一现。与灭闽一样,南唐灭楚也不彻底。其一,在南唐灭楚的同时,南汉也趁机揩油,夺了楚国南部桂管十一州,李璟派人与之争抢,没有抢过。其二,马楚的武平军节度使刘言仍据有朗、澧二州,没有归附。
南唐打完仗之后,楚地府库空虚,没钱发军响。于是,南唐宰相冯延巳把军费摊派到楚地百姓身上,横征暴敛,引发民怨,发生叛乱。952年,武平军节度使刘言趁机攻打南唐守将、湖南节度使边镐,边镐不敌,大败而归,被赶出湖南。

由此,南唐灭楚所得之地尽失。如果说灭闽南唐是虎头蛇尾,收获不足,那么灭楚就是彻底打了个寂寞,赔了地又折兵。
两场战争下来,南唐的国力损耗很大,又接连发生了天灾,饿死不少人。按理说,南唐应该停止对外征伐,休养生息一下了。可是没想到,这次北方有人主动找茬来了。

周世宗
在收拾完后蜀之后,周世宗柴荣把目标对准了南唐。他借口南唐僭越称帝,并与契丹勾连,实际上就是要打它,为北伐幽云十六州扫清后顾之忧。956年,周世宗第一次亲征南唐,拉开了淮南之战的序幕。

后周军队的陆战能力很强,但是南唐依靠其水军优势,在水战中屡败后周军队,还发动了反扑。后来后周大造舟舰,并让南唐降将教授水战之法,形势迅速逆转。957年,周世宗第三次亲征,后周军队在楚州消灭南唐水军主力,南唐军彻底崩溃。

958年初,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后周军队已经攻下十个,仅剩的庐、舒、蕲、黄四州也是案板上的肉,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南唐中主李璟自知大势已去,把这四州也割让给后周,并上表称臣纳贡,去除帝号,改称国主。
至此,南唐的江北十四州全部落入后周之手。“守江必守淮”,淮南的丢失意味着南唐已经失去了进攻能力,只能处于战略退守态势,而且都城江宁府也处在后周的威胁之下。此场战争下来,南唐国力大衰,一蹶不振。

不过,周世宗柴荣并没有想灭南唐,拿下江北十四州就点到为止,他的目的依然是为北伐扫除后顾之忧。根据《旧五代史》记载,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世宗因谓觉曰:“江南国主若能江北之地尽归于我,则朕亦不至穷兵黩武。”

而且,周世宗告诉李璟:我与江南大义已定,不会再打你,但是后世能不能容你就不敢说了,为了你的子孙后代,你抓紧修城自保吧。于是,961年,南唐中主李璟迁都洪州,并升之为南昌府,太子李从嘉即李煜家留守金陵。
同年,李璟很快去世,太子李从嘉在金陵继位,改名李煜,史称李后主。所以,南唐的都城实际上又回到金陵江宁府。李煜排行老六,本来怎么也轮不到他继位,但是前面五个哥哥全部病死了,他爹李璟又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将李煜立为太子。
李煜是一个佛性文艺青年,工于诗词书画,本来就不擅长治国,再加上他爹李璟盲目用兵留下的烂摊子,这样的人一旦继了位,可想而知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上台后主要就干两件事:第一,去除帝号和国号,也称江南国主,不断地给宋太祖上贡,以求苟安保全,几乎把南唐的府库搬空了;第二,宠幸大周后与小周后,风花雪月,醉生梦死,及时享乐。

李煜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知道南唐必亡,而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只能自暴自弃。他身边不是没有有能力的人,比如南都留守林仁肇曾劝他趁北宋灭南汉之时袭取江北十四州。但是他都不敢干,还稀里糊涂的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把林仁肇给杀了。

宋太祖
可是即便李煜对宋太祖赵匡胤委曲求全至极,赵匡胤也没打算放过他。因为在赵匡胤看来,灭南唐是统一中国的必经之路。李煜曾不止一次的派使者去开封陈情,请求保存南唐作为大宋藩属,至少不要让南唐在他手里灭亡,但是宋太祖不为所动。李煜的见希望破灭,开始暗中做抵抗准备。

974年,南平、武平、后蜀、南汉皆已灭亡,终于轮到南唐了。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等率宋军并敕令吴越军队配合攻打南唐。曹彬一上来就突袭池州成功,然后迅速攻占了采石矶,架设浮桥,使宋军大举渡江。同时,975年,吴越军队从东线出击,攻破常州,直逼润州。
此时,金陵已陷入宋军重兵包围之中,李煜竟浑然不知,“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依然“我发愁我发愁”。而他唯一的希望——南唐10万水军也在皖口全军覆没。等到金陵守军死伤惨重,粮米不继之时,李煜又使出老招数,派人去开封请求宋太祖缓兵,宋太祖实在不耐烦了,扔下一句千古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彻底懵了,十二月全陵失守,他只好投降,至此南唐灭亡,国祚39年。

李煜被俘之后住在开封,从一国之主一下子沦为阶下囚。在这期间,李煜以亡国之痛写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浪淘沙》《破阵子》等词,一不小心成为了一代“千古词宗”。978年,李煜被宋太宗毒杀身亡。

南唐灭亡之后,除了吴越收复常州外,其地大部分成为宋朝的江南东西路、淮南东西路,取自闽国的建、剑、汀三州则成为福建路的一部分。这真是“四十年来家国成一梦,三千里地山河付东流!”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