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抗清名将,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郑成功。其实,李定国的抗清功绩并不亚于郑成功,甚至要更大,而且更有忠义之心。

李定国
李定国,明朝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1621年,李定国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适逢内有农民起义、外有金兵寇侵的乱世,李定国的一生注定不会平静。

1628年,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尤以陕西为甚。1630年,年仅10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因相貌不凡,李定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张献忠战死后才改回原姓。他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并列为张献忠四大养子,排行老二。

李定国平时爱读一些兵书,有勇有谋,且宽仁颇有人缘。追随张献忠十多年,李定国每战必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号称“小尉迟”,亦颇有辛弃疾之神勇。最典型的一次,1641年,他曾同二十四飞骑乔装明军下襄阳,活捉襄王朱翊铭,逼死督师杨嗣昌。

张献忠塑像
1644年,张献忠率部西进攻占成都,进而占领四川大部,建立大西政权。从此,张献忠结束了流寇生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张献忠4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均因功被封为重要军职,其中李定国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16座军营,这一年他才24岁。

本来大西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明军,但是1644年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使张献忠的思想有了变化。1646年,张献忠率兵50万北上抗清,与清肃亲王豪格的清军发生激战。但不幸的是,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流矢射死,大西军大乱,几乎全军覆没。
幸亏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四将跑得快,迅速收拾残部数千南撤,才保存下来部分有生力量。否则,李定国也就没有后来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了。

同年12月,李定国等率领的大西军在重庆抢渡长江,杀死南明总兵曾英,十几万明军不战而溃。接着,四将商议杀死曾怂恿张献忠乱杀的左丞相汪兆龄,传谕各营,共保幼主,大西军的士气得到了恢复。
1647年,大西军连战连捷,相继攻克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贵州西部望风而降。在贵阳,李定国四将对大西军的出路进行了研究和商讨。最终在李定国的坚持下,大西军达成一致意见,否定了孙可望进军广东的主张,决定遵循张献忠的遗愿,伺机联明抗清。
正好这个时候,云南已经发生了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乱,叛军攻占昆明,明世袭黔国公沐天波从外逃。而沙定洲在云南胡作非为,不得人心,土司龙在田邀请大西军进入云南,“孙可望等至贵州,在田说令攻定洲。”于是,大西军决定由黔入滇,开辟新的根据地。

1647年3月,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的大西军以为黔国公沐天波报仇为名,进攻云南。沙定洲哪里是大西军的对手,闻风而逃,大西军进占昆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四将说服沐天波与之合作,共同恢复大明,并分别称平东王、安西王、抚南王、定北王。
1648年8月,大西军基本上平定了云南各地,擒杀土司沙定洲。至此,大西军终于有了一块新的抗清根据地。孙可望等在云南恢复生产,保境安民,赢得了彝、白、壮、傣等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纷纷参军,大西军力量迅速壮大,有20万人之多,还有新军——象队。

1649年,孙可望派人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洽谈联合抗清事宜,并求封“秦王”。此时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正,南明出现抗清高潮,永历帝朱由榔可能根本看不起孙可望,拒绝了孙可望的封王要求。孙可望一气之下,自封秦王,并改云南为云兴省,私铸钱币。
虽然永历帝小家子气,但是李定国认为孙可望这是僭越行为,非常不满。当李定国被派往进攻贵州的时候,他私下与南明威清道黄应运接触,达成了联明抗清的盟约。不过,孙可望得知后却将黄应运处死,孙、李由此产生矛盾,这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1649~1651年,清军大举进行反攻,江西、湖广、广东相继沦陷,定南王、汉奸孔有德进占广西桂林,平西王吴三桂进占四川重庆。如此严峻的形势逼迫下,南明小朝廷不得不走上与大西军进行联合抗清之路。大西军与南明合作之后,废止了大西国号,奉南明为正朔,但是实权掌握在孙可望手里,永历帝仅是精神领袖,只相当于日本天皇。
1652年,面对清军大兵压境的形势,李定国请示孙可望,要求出兵湖广。孙可望应允,改编后的大西军开始与清军正面交锋。

定南王孔有德
3月,李定国率军8万和50头战象出征湖南,出征前李定国申明军纪,约法五章,有力地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明军势如破竹,大败清军,接连攻克靖州、武冈、宝庆。定南王孔有德自视甚高,开始根本没把李定国放在眼里,分兵把守各地。当李定国回师攻入广西时,孔有德大惊。7月,明军包围并攻克桂林,孔有德自知无力回天,自焚而死。桂林大捷后,李定国乘胜收复柳州、梧州,广西全境光复。

接着,清廷派骁勇善战的敬谨亲王尼堪率八旗劲旅出征湖南。李定国又急忙率军北上,与尼堪的清军遭遇。尼堪骄横无比,比孔有德还狂,认为明军不堪一击。没想到他在衡州中了李定国的伏兵之计,当场被击毙,清军大败,明军取得衡州大捷,打破了满洲兵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明军乘势收复湖南大部。

和硕敬谨亲王尼堪
湘桂大捷之后,李定国一战成名,震动天下,扭转了西南抗清局面,引发了第二次全国抗清高潮,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山区的抗清义军信心倍增,纷纷配合。对此,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義后来曾评价道: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李定国带兵图
对于清廷而言,衡州大捷损兵折将倒在其次,关键是精神打击极大。清朝官员号天大恸,闻定国名,股栗战惧,直呼:“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今日之挫辱也”,连顺治帝也无不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甚至一度生出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永历帝议和的想法。从征尼堪的贝勒们如屯齐及其他高将领都受到了严厉处分,或革职,或革爵。

平西王吴三桂
在李定国取得大捷的同时,刘文秀也率军北上收复四川,一度把清平西王吴三桂困在保宁一隅。但是,刘文秀缺乏大将应有的持重风度,急功近利,意在一举消灭吴三桂。结果,清军困兽犹斗,狗急跳墙,吴三桂找到突破点,大败明军。保宁战役的失利,使刘文秀收复全川的计划落空,也因此被解职。不过吴三桂在险胜之余也冒出一身冷汗,叹息道:“生平未尝见如此劲敌,特欠一着耳。”

正当抗清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时候,出事儿了。作为南明最高实权人物的孙可望嫉贤妒能,克扣军饷,阻止永历帝给李定国封王。李定国为顾全大局,前往广西、云南。1653年,清廷派贝勒屯齐再次进入湖南,孙可望不战而逃,致使湖南大部沦陷,民众被屠杀者近百万之多,李定国的精锐也损失大半。由于孙可望决策失误,广西防守薄弱,清平南王、汉奸尚可喜也趁机派水师攻占梧州和桂林。如此以来,李定国辛辛苦苦创造了大好局面尽坏。
在广东义军罗绵鼐邀请下,李定国率军攻入广东,想开辟新局面。一路之上接连攻克数城,包围肇庆,但清军殊死抵抗,耿继茂的铁骑援军而至,明军被迫退守柳州。李定国深感自己力量不足,想联络郑成功围攻广州,但郑成功爽约,第一次联合未成型。

李定国在前方殊死血战,孙可望却在背后搞小动作,竟然派冯双礼偷袭柳州,想置李定国于死地。从此,孙、李二人彻底反目。

1654年,东南抗清的郑成功、张名振率军攻入长江口,直达镇江,清廷震动。李定国认为机不可失,再度率兵东征,连克连州、雷州、肇庆。这次李定国又联络郑成功围攻广州的南大门新会,结果郑成功派的人又误期,李定国孤军奋战,不敌尚可喜的10万大军,惨败新会,被迫退守南宁。由此,李定国所取得的成果尽失,企图经略两广的计划化为泡影。

清将汉奸洪承畴全力压缩南宁,李定国为其所逼,不得不回贵州。永历帝向李定国痛陈孙可望僭逼之事,李定国只好瞒住孙可望将永历帝从贵州安龙府迁往云南昆明。永历帝改昆明为滇都,封李定国为晋王。孙可望对于李定国使其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非常不满,虽然李定国多次派人和解,孙可望不为所动,联络内应,必欲除却李定国,内战由此爆发。

1657年,孙可望从贵州进攻云南的李定国,但由于不得人心,部众纷纷倒戈,大败而回。可是,内战虽然平息,孙可望却投靠了清廷,当了汉奸,将西南各省的地形和李定国的军事部署泄露无遗。当然,孙可望也没有好下场,清廷并不信任他,找个机会就把他弄死了。

1658年,由于孙可望出卖了西南的军事情报,李定国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吴三桂趁机攻占四川、贵州,进入云南;洪承畴趁机攻占广西,与吴三桂合围云南。这一年,郑成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二次北伐,大军直抵南京城下,但是却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功败垂成。

1659年,吴三桂率领的清军攻占昆明。李定国一面派人护送南明永历帝离开昆明,一面亲自率军抵挡清军追兵。双方在腾越州(今腾冲)附近的磨盘山发生激战,但由于叛徒卢桂生的投敌,李定国的伏击计划泄露,没有达到全歼清军的目的。明军损失惨重,6000多人损失了4000多,但清军伤亡也很大,死亡1万多,阵亡了20多个高级将领。

磨盘山血战之后,李定国一路退守孟艮府。1660年,明永历帝被马吉翔挟持着进入了缅甸。从此,李定国与永历帝失去了联系。当得知永历帝被缅王扣押时,1660~1661年,李定国、白文选多次攻打缅甸,屡败缅军,要求缅王交出永历帝。但是很不幸,缅王将永历帝引渡到昆明,交给了吴三桂。

永历帝
1662年,李定国移师西双版纳的勐腊,向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借兵,还希望与暹罗(泰国)联姻,以图恢复云南大计。虽然李定国已经募集了数千上万之众,可是苍天不佑,正当他准备反攻云南之时,疫病流行,人马死者甚多。

1662年6月11日,当闻知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杀之时,李定国痛哭流涕,病情加重。6月27日,年仅四十二岁的李定国病逝于勐腊,一代军事奇才、抗清英雄就此陨落。死前,李定国告诉自己的儿子:“任死荒徼,勿降也!”。只可惜他的儿子李嗣兴还是违背了父亲的遗愿,投降了清廷。

汉王庙(旧)
李定国生逢乱世,本为反明起义军首领,被污为流寇。可天意弄人的是,他后来却成为抗清复明的坚定人士,一度创造了“两蹶名王,震动天下”的战绩,后虽受任于败军之际,至死不降,其忠义之心,民族气节,天地可鉴。可笑的是,如此忠义的英雄,李定国的身后却如此寒酸,虽留有“汉王庙”,却一度残破不堪,竟远不如尚可喜、洪承畴之流的祭祀香火旺盛,殊为可悲。

(本作者已与今日头条签约骑士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