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彼得一世打败瑞典为俄国拿下了波罗的海出海口。然而事实上,之前的俄国是有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也就是说,彼得一世并不是为俄国首次打开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人。

自1478年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起,它就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至少在伊凡四世时代,俄国是牢牢地把波罗的海出海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伊凡四世
可是伊凡四世去世之后,他的后代们太不争气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沙皇之位大打出手,进入了所谓的“王朝混乱时期”。波兰一看俄国乱成一锅粥了,果断选择了入侵,并一度占领了莫斯科。
时任俄国沙皇叔伊斯基病急乱投医,为了驱逐波兰人,他不惜以割地为筹码,请求瑞典帮忙。结果真是引狼入室,不但波兰人没被赶走,瑞典人还赖在北方不走了。

1617年,新兴的罗曼诺夫王朝只能“懦夫”一回,不得不接受王朝混乱时期带来的后遗症,通过《斯托尔博沃和约》,将拉多加湖西岸的因格利亚和卡累利阿等领土割让给瑞典。从此,俄国便失去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1682年,10岁的彼得一世成为俄国沙皇。可奇葩的是,他只是二号沙皇,第一沙皇是体弱低能的异母兄伊凡五世。实际上,他们俩都是傀儡,实权掌握在彼得的异母姐姐索菲娅公主这个摄政手里。

少年彼得
彼得一世被索菲娅公主强制迁往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小城,实际上被软禁了。可彼得一世年纪虽小,却深沉有大略,是个韬光隐晦的高手,善于伪装。
在七年软禁生涯中,他主要干两件事情:一是让自己的少年侍从、贵族子弟和马夫们一起玩军事游戏,这些人后来成为他的近卫军;二是练习驾船航海,学习数学和航海知识。

1689年,17岁的彼得一世通过“少年近卫军”发动政变,软禁了企图当女沙皇的索菲娅公主和沙皇伊凡五世,成为唯一的沙皇,并宣布亲政。
当然,这个时候朝政大权依然掌握在彼得一世的母亲和舅父手里。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在忙着满世界网罗人才。1694年,母亲去世后,彼得一世终于掌握实权。

1695年,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彼得一世迫不及待地率3万军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小弟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企图夺取亚速港。但是由于没有舰队的配合,以失败告终。
1696年,在建造了一支舰队之后,彼得一世水陆并进,成功从奥斯曼帝国手里夺取了亚速。这是彼得一世为俄国拿下的第一块领土,其实就是一个港口而已。

1689年,沙皇俄国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段的边界之后并没有停止向西伯利亚扩张的步伐。
1697年,彼得一世第二次派出由哥萨克人、尤卡吉尔人组成的120人远征小队,轻而易举的就征服了之前不肯交税的堪察加半岛土著科里亚克人和伊捷尔缅人即堪察加人。随后,他们仿效西欧人在河口树立十字架以示占领,并向科里亚克人和堪察加人征收毛皮税。

堪察加半岛是彼得一世为俄国拿下的第二块领土,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今天俄罗斯的堪察加边疆区。这块领土来的太过容易,征服的都是原始土著部落,没有任何挑战性。
1697~1698年,彼得一世以下士军官的身份访问了欧洲各主要强国,回国后立即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俄国展开了全面改革,打造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近代化陆军和48艘战舰的海军。

中年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的首要对付目标就是瑞典,因为正是瑞典从俄国手中夺走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为此,彼得一世与波兰、丹麦等这些曾经被瑞典欺负过的国家结成了反瑞同盟。
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向瑞典宣战,第二次北欧战争即大北方战争爆发。

当时的瑞典是欧洲一等军事强国,虽然彼得一世准备了很久,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查理十二世率领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彼得一世明显不是对手。在当年的纳尔瓦战役中,彼得一世就失利了,3万人被瑞典3000人给打得大败,只好继续修炼军事内功,以利再战。

年轻气盛的查理十二世
可是,大胜之后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长期滞留波兰,纠缠于与波兰的冲突中,这给了“大个子”彼得一世以喘息之机。彼得一世重组了俄罗斯军队,在波罗的海东岸肆意妄为。1703年,在刚刚征服的涅瓦河口一座小岛上,彼得一世开始修建他的新都圣彼得堡,历时约10年完成。

1708年,蹂躏了波兰一番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把注意力重新转回来,大举入侵俄国。为此,他还与希望摆脱俄国统治的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马泽帕结盟。
1708年,在列斯纳亚战役中,彼得一世率领俄军首次大胜瑞典军队。1709年,彼得一世又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二人逃往奥斯曼帝国。从此,俄瑞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逆转,俄国占据上风。

1710年,因奥斯曼帝国收留了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摩尔达维亚,袭击奥斯曼帝国的雅西、布勒伊拉,但是却陷入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重围,以失败告终。战后,彼得一世不得不签订《普鲁特和约》,将亚速归还给奥斯曼帝国。
1712年,彼得一世将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1713年,占据主动权的俄军已经完全占领了芬兰湾东岸和南岸的瑞典领土。
1714年,彼得一世亲自率领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大败瑞典舰队,取得了海军的首场胜利,控制了波罗的海制海权。随后,俄国占领了大部分芬兰。1718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挪威意外战死,彼得一世立即率军入侵了瑞典本土,袭击了许多城镇。

1721年,大势已去的瑞典只好与俄国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将因格利亚、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利沃尼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俄军撤出芬兰,并宣布永不侵占。
至此,历经20多年的战争,彼得一世终于洗刷了百年耻辱,重新从瑞典手中夺回了久违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也打掉了瑞典的波罗的海霸主地位。这是彼得一世为俄国拿下的第三块领土,也是最有价值的一块领土。

1721年,鉴于彼得一世的丰功伟绩,俄罗斯枢密院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罗斯大帝”“祖国之父”的称号。从此,彼得一世也被称作“彼得大帝”,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大帝,俄罗斯由此变为“俄罗斯帝国”。
尽管彼得大帝已经到达人生事业的巅峰,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并没有停止征战的脚步。为了防止土耳其人向里海沿岸扩张,他又把目标对准了因阿富汗人叛乱而奄奄一息的波斯萨非帝国。

其实,此前俄国已经酝酿了很久,但忙于与瑞典的战事,一直没有行动,现在终于可以下手了。1722年,50岁的彼得大帝亲自率领由俄国陆海军、哥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人)骑兵等共约5万人组成的联军远征波斯。结果毫无疑问,俄国大获全胜,占领了里海南岸和西岸的部分波斯领土。
面对俄国对波斯的入侵,奥斯曼帝国一看急眼了:这明显是冲着我来的!于是,奥斯曼帝国一方面拒绝承认俄国占有里海地区,一方面派兵进攻波斯北部作为反击。

1724年,经过磋商,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瓜分了波斯北部和西北部的领土。波斯北部是彼得大帝为俄国拿下的最后一块领土,然而他的后代们太不争气,1735年又被迫还给了波斯。

1725年,征战一生的彼得大帝去世,享年53岁。

彼得一世之所以能够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大帝,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俱佳。他进行的欧化改革,使俄国走上近代化之路,摆脱了愚昧落后局面,重拾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通过战争为俄国拿下的领土面积虽然有限,但是他为俄国重新夺回了波罗的海出海口,重拾了俄国人的海洋梦想。

当然,彼得一世仍然是存在遗憾的,他在位期间并没有为俄国打开黑海的出海口,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他毕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俄国的海军能够在四大洋自由航行。但一个小小的黑海却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里,只有等彼得一世的后继者们来完成他的遗嘱了。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