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翻美食简史》:“食、色,性也”,排在前面的是“食”

夜空文化 2024-09-05 11:12:51

《孟子·告子上》上曾经记载了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意思是说,对于人来说,享受吃喝也好,喜欢美好的事物也罢,都只是人的天性罢了。但“食”和“色”这两样,排在前面的是“食”,这即是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又一次证明。其实喜欢美食,不仅仅中国人这样,国外的人也是这样。

两千多年前,《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指食物要精制细做,不过这句话无法证明孔子是一个美食家,因为他只是在打个比方说关于“食”的礼仪而已。因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两句的后面,是这样的:“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食”的规矩居然有如此之多。

有记载的美食家要到后来以及近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他那“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 “东坡肉”也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以文言随笔的形式,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包括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袁枚诗文俱佳,看来在“吃”上面也颇有讲究。近代的梁实秋,著有《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其中表明了他在饮食上的荤素搭配言论:“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他的《雅舍谈吃》是他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汪曾祺也对“吃”很有自己的见解:“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还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虽然曾主持过《走近科学》《中国成语大全》等多档科学知识性睥知名主持人张腾岳或许称不上什么美食家,但他所著的《笑翻美食简史》也很有特色、值得一读。单是那些章节的标题,就很抓人眼球,譬如“孔子吃过葱烧海参吗?”“庄子吃过铁锅炖大鱼吗?”“扁鹊吃过肉夹馍吗?”“孟子喝过开封羊汤吗?”以及“鲁班吃过热干面吗”等等。抓住了人的眼球,然后娓娓道来,关于美食的科学知识就逐一呈现于眼前了。“吃货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能仅仅知道“吃”,还要知道“吃”背后更多的深意,“吃遍东西,聊通古今”才是真正值得一提的。

至少,《笑翻美食简史》解决了一个认识上之前没有留心到的问题,比如中国最早的“面条”。近年来的考古表明,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面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其实准确地说,那个“面条”是用小米和少量的黄米做成的,距今有4000多年,而且据说还是一碗肉汤面。现在说面条,只是单指用面粉制作而成。而大米粉做成的,只能叫“米粉”。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