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珠海市宣布停止运营有轨电车1号线,这条总投资13.27亿,全长8.89公里的线路正式落幕。
如果你仔细观察,或经常刷网络新闻,就会发现“停止运营有轨电车”的城市,并非只有珠海,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一二线城市地铁线路却越修越多。

1.有轨电车虽然造价低,但运营成本高
正常来讲,有轨电车每公里造价约0.8~1.5亿元,而地铁每公里造价动辄4~7亿元,并且有轨电车线路的维护保养等费用都比较少。

有轨电车人次成本约3~3.5元,地铁人次成本超过4元,看似有轨电车的运营成本要低于地铁,但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客流量适中的基础上。
以佛山市高明区有轨电车举例,2020年运营客流量为27.53万人次,日均客流量为1101人次,到了2021年,日均客流量骤降到578人次,这就导致有轨电车的人次运营成本动辄超过10元。

这还是佛山人口稍微密集的城市,如果讨论城市换成甘肃省天水市,据官方数据,天水有轨电车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而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一年亏损金额高达3840万元。
简而言之,有轨电车修建成本低,维护成本低,但无奈客流量低,导致运营成本极高,而地铁虽然修建成本高,维护成本高,但得益于高客流量,所以运营成本比有轨电车更低。

2.有轨电车缺失“路权”
有轨电车的路权可分为A级(独立路权)、B级(优先路权)和C级(混合路权)。
A级路权:轨道采用高架或地下铺设,跟其他交通轨道隔离,电车行驶速度30~40km/h,接近地铁。

B级路权:地面专用轨道和交叉口信号优先,电车行驶速度20~25km/h。
C级路权:跟其他交通道路共存,电车行驶速度12~18km/h。

全国这么多有轨电车,拥有A级路权的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B级和C级路权。
有轨电车的尴尬点在于,不管是B级还是C级,都占用地面道路,都会影响其他车辆的行驶,也受到红绿灯的影响,导致实际行驶速度远低于设计标准。

既然绝大多数有轨电车没有独立路权,相比于地铁还是公交,都没有足够的优势。
如果都执行独立路权,建设成本或改造成本太高,就算沿线居民不反对,在如此昂贵的费用投入下,实际每天却没多少市民乘坐,这无疑是铺张浪费。
在路权方面,地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有轨电车无法解决集中客流量
地铁每班次可运1500~2000人,最小发车间隔2分钟,单向高峰期每小时能运3~8万人。
地铁课代表:上海地铁11号线,单日平均运客量120万人次,高峰小时断面运客量超5万人次。

有轨电车单向高峰期运能0.5~1.5万人,但这是理论数据,受路权影响,实际运能要在基础上打30%~60%折扣,大概0.15~0.45万人。
有轨电车课代表: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5模块编组,高峰发车间隔6分钟,实际小时运客量约3000人次。

如果是混合路权,以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为例,高峰小时运客量不足1000人次。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再结合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客流量,如果全面推行有轨电车,将无法高效率解决流动问题,本来17:00下班,坐地铁到家18:00,结果坐有轨电车,鞋被挤掉不说,到家还更晚了。

总结一下。
有轨电车载客量低、行驶速度慢、发车间隔长、路权混乱,而地铁载客量高、行驶速度快、发车间隔短、路权独立,所以在我国,地铁比有轨电车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问题
从试点城市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在供电技术方面仍然有些问题,例如开头所说的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在运行期间,就出现过雨水渗入地面供电模块,发生漏电、短路冒烟等情况,即便经过11次技术改造,也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辐射经济
但凡有个地铁口,周边房价都要高一点,假设涨幅20%,但如果是有轨电车,房价涨幅可能只有10%。

此外,地铁下面还能开设商铺,方便过往行人消费,这些都是附带经济,有轨电车在这方面有明显劣势。
说句题外话,有轨电车如果要破局,就需要独立路权作为支撑。
造价高,拥有独立地下或高架路权,再加几节车厢,这就不是地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