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新闻想必都刷到过,据多家官媒报道,近日,美国一支B-1B“枪骑兵”轰炸机编队已经抵达日本三泽空军基地。

跟以往走个过场不同,这次B-1B直接停在日本,释放出的信号不言而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B-1B的气动外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鹅的优美姿态,但同时又联想到它极其可怕的杀伤力,所以B-1B轰炸机被称为“死亡天鹅”,与B-52、B-2并称美国三大战略轰炸机。(俄罗斯图-160被称为“白天鹅”)


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长44.81米,高10.36米,翼展41.66米,后掠翼展23.83米,重87吨,最大起飞重量216.36吨,时速1320千米,续航能力为1.2万千米。
B-1B独特的掠翼设计,能满足多种条件下的飞行要求,例如在后掠翼状态下,B-1B甚至能从民用机场起飞,所以B-1B的一大优点在于能分散式布局,避免被一锅端。
B-1B搭载4台通用电气公司F101-GE-102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7714公斤,加力推力13612公斤,配备APN-218多普勒速度传感器,APQ-164多模态攻击雷达。

B-1B能搭载各种制式核弹、常规航弹、战术攻击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等,例如如24枚GBU-31“杰达姆”制导炸弹或AGM-158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30枚CBU-87/89/97集束炸弹等,对地面目标或水面舰艇的威力极大。
1998年12月16日,B-1B在“沙漠之狐”行动中首次参战,此后参加了“盟军部队行动”、“持久自由活动”以及多地军演,工作经验丰富,历史战绩可查。

战略轰炸机大致有两种发展方向,要么降低突防能力,把技能点全加“隐身”,要么降低隐身能力,把技能点全加“速度”。
不同的是,B-1B同时具备优秀的隐身和突防能力。

从外观来看,B-1B采用独特翼身融合设计、可变后掠翼和光滑的流线型机身,全身覆盖特殊吸波材料,再加上发动机采用S形进气道和挡板设计,以至于B-1B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约0.75平米,连B-52轰炸机的1%都不到。
此外,B-1B的电子对抗系统(DAS)覆盖8个波段,能有效干扰敌方的预警雷达和火控雷达。
看似很强大,但目前所有的隐身战机,都做不到100%隐身,如果挂载导弹或外部油箱,微波雷达更容易探测到。

通常隐身战机的电磁波段在某个特定范围,如果用波段范围之外的雷达探测呢?
米波雷达的频段范围是30~300MHz,波长为1m~10m,非但能有效发现隐身战机,还能实现长距离探测,设备其他优点还包括体积小、重量轻、受自然影响小、电子对抗能力强等,适合在陆基、海基和空基多平台部署。
至于B-1B的电子对抗系统,其主要覆盖S、C、X等主流雷达波段,而中国部署的多款米波反隐身雷达,工作频段主要集中在UHF/VHF,能有效避开B-1B DAS重点干扰的波段。

再来看看B-1B的低空突防能力。
B-1B能在地表60米的高空,以0.95马赫速度执行任务,高度大概是20~22层商品房这么高,抬头就能看到。
B-1B在设计时,希望借助地形遮蔽来靠近目标,所以搭载了AN/APQ-164无源相控阵雷达与地形跟踪系统,这就跟古代刺客通过地面爬行来靠近刺杀目标类似。

B-1B这方面确实优秀,一般的国家还真拿它没办法,但正如上文所言,中国目前投入使用的多款米波反隐身雷达,应用场景除了陆基外,还有空基,可以通过部署空警-200或空警-500,再配合低空补盲雷达,就能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监视网络。
对于闯入的B-1B,在400公里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空警机发现后,立即派出歼-20实施拦截,在B-1B发射导弹前将其摧毁。

在50~200公里内的区域,我国能部署红旗-16/17机动防空单元、红旗-9B/S-400中远程防空系统来组建层层防御网。
B-1B的定位是拥有优秀的隐身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历史战绩可查,看着是挺唬人的,但只要研发出先进雷达,隐身轰炸机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况且按照我们的理解是,既有隐身又有突防,这不就是“四不像”吗?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如果能把隐身或突防做到极致,或许有奇效。

所以总结一点就是,美国B-1B轰炸机对于中俄这样的大国没用,闯进来只能变得一堆废铁,B-1B在降维打击的战争中有点效果,换言之,都降维打击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就跟韩国部署萨德一样,这套防御系统放在非洲、南美洲绝对厉害,但放在中国附近跟玩具一样。
美国先后生产了100架B-1B,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稳定性较差,其中9架坠毁。

2002年,美国也感觉没啥大用,于是把B-1B数量削减到65架,退役的B-1B被拉去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充当在役B-1B的零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