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是错的?下海5000多万年后,鲸鱼仍没有鳃,哪个环节错了?

蝉说春秋 2025-04-29 15:30:45

2023年,在澳大利亚海域,一条座头鲸幼崽被活活溺死,凶手是一支虎鲸群。

听到这事,第一反应是惊讶,鲸鱼在水下居然会溺死……

回望历史,早在5000多万年前,鲸鱼的祖先巴基鲸已经开始进入海洋生活,也就是说,鲸鱼下海的时间至少5000万年。

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进化论是对的,那么鲸鱼就应该进化出腮来呼吸,而不是还保留着肺。

鲸鱼为什么要回到海洋?

大量证据无一不在说明,陆地生物的起源是海洋,好不容易在陆地演化出的生物,居然又回到了海洋,看似令人费解,但也不难理解。

5000多万年前,陆地生态系统竞争尤为激烈,导致很多物种灭绝,而鲸鱼的祖先体型小,战斗力低,在陆地生态链中苟延残喘,多次濒临灭绝。

抢不到吃的咋办?鲸鱼祖先尝试捕猎水生动物,结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们想着,与其跟一群猛兽在陆地“内卷”,不如直接回到海里来得潇洒自在。

于是,为了适应海洋环境,鲸鱼祖先的后肢缩短,尾巴扁平化,慢慢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简而言之,如果鲸鱼不进入海洋,继续在陆地竞争,没准早就灭绝了,所以它们回到海洋,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选择,却阴差阳错的开辟了新的生存模式。

鲸鱼进入海洋5000多万年,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腮?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区别在于,前者能24小时保持战斗力,但需要以庞大的能量作为支撑,而后者虽然战斗力受温度影响,但胜在能耗低。

不巧的是,鲸鱼跟人类一样属于哺乳动物,意味着每天要吃很多食物。

一头成年蓝鲸每天要吃4000公斤磷虾,约等于400万千卡能量,约等于1600个人类的总和。

此外,蓝鲸每天游动距离约160公里,运动消耗约120万千卡。

不管蓝鲸进食获得能量,还是运动消耗能量,都需要消耗氧气来支撑能量转换。

问题就出在这,蓝鲸如何在海洋中获得氧气。

空气中氧气含量占比21%,常温常压下是水中溶解氧的35倍左右,也就是说,鲸鱼只要在空气中吸一口气,就能满足很长一段时间的氧气消耗需求。

此外,用肺部呼吸动物,血液携氧能力是用腮呼吸动物的2~3倍,咱的氧气“内存”也很高,正是有了庞大的氧气含量,才让哺乳动物更轻松进化出了复杂的神经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用腮从水中吸收氧气的效率,除了溶氧量外,还受水流速度影响。

体型越大的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越高,导致它们需要不断游动,变相提高水的流速,从而获得更多氧气,例如鲨鱼。

这样的缺陷在于,一旦大型鱼类停止游动,或者游速较慢,它们会窒息而亡,并且最致命的一点在于,用腮呼吸和动物体型之间存在上限阈值。

上文说过,鲸鱼非但体型巨大,还是哺乳动物,每天需要消耗的氧气含量巨大,如果呼吸器官变成腮,那么单日氧气吸收量,就会远低于单日氧气消耗量,逻辑上行不通,这不是进化,而是自寻死路。

换个说法。

你月薪2万,每天上下班开奔驰,后来换了家公司,月薪不变,此时,你继续开奔驰,还是坐公交?

鲸鱼在陆地上演化出了强大的肺部,到了水里,完全可以继续用肺部呼吸,这件“神器”没必要退化成“普通装备”。

或许有人会说,那睡觉咋办?鲸鱼睡觉的时候,氧气不足,岂不是会被憋死。

如果真是这样,那咱们今天也不会看到鲸鱼了。

首先,鲸鱼进入海洋后,强化了血液储氧能力,血红蛋白含量可达60%以上(人类仅30%),使单位血液携氧量提升2倍,简而言之,“氧气内存”更大了。

其次,鲸鱼也不是啥都没进化,而是进化出了独特的半脑清醒机制。

人类睡眠时,大脑全部陷入睡眠模式,但鲸鱼却采用单半球慢波睡眠模式,左右脑半球交替休息,当察觉到氧气不够时,清醒的半边脑部会让身体自主上浮换气,精准控制气孔开合。

鲸鱼进入海洋中,确实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前肢演化为桨状鳍肢、呼吸孔从吻端移至头顶、脂肪层变得更厚等等。

但呼吸方面,鲸鱼本就拥有“神器”,自然也就没必要退化成腮。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5-05-01 12:43

    生物进化出鳃用了40亿年。

蝉说春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