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十个月,48岁壮年离奇死亡,死因史书不敢写

蒋晨曦说生活 2024-12-17 16:41:04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于寝宫?钦安殿的卧榻上,咽气之前梦到了父亲朱棣来接他。

梦中一身戎装的朱棣英姿勃发健步如飞,从腰间掏出一枚青铜神鸟带扣塞到了他的手上。

随后不由分说地扶起病榻上的朱高炽:“儿子跟我走,去大殿,马上登基!”

朱高炽嘴角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他像小时候一样跟在父亲的身后,只不过这一走就再也没醒过来。

从登基到驾崩,朱高炽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但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等待了30年。

明朝延续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身为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18岁时被立为燕王世子。

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朱高炽本应该在天高皇帝远的塞外燕国,做一个无人问津的逍遥王爷。

可惜他有一个不甘心久居于人下的父亲,为了抢夺朱允炆的江山发动靖难,将大明王朝搅个天翻地覆。

年仅22岁的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勇担大任,朱棣才能率燕军在前线放心大胆的攻城掠地。

朱高炽成为了朱棣最可靠的大后方,他一面防守北平、稳定后方,一面为父亲提供粮草辎重支援。

俨然一副“大管家”的模样,在辅佐朱棣夺取天下中,立下了不容忽视的汗马功劳。

他的胆识和理政才能深受父亲朱棣认可,但相比于随父征战的汉王朱高煦而言,他在外貌上吃了大亏。

据《明史》记载,朱高炽是一个足有300斤的大胖子,因过度肥胖导致行动不便,甚至还有一点跛足。

经常需要内侍搀扶才能行走,如果没有世子身份的加持,看起来就像一个“憨憨”。

而汉王朱高煦则是一副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将军模样,背地里觊觎世子之位久矣。

朱棣似乎早已看透朱高煦的想法,曾在一次闲聊中拍着他的肩膀说:“太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朱棣的行为和言辞无疑为兄弟阋墙埋下了伏笔,继而助长了朱高煦的狂傲之风。

生性宽仁的朱高炽终日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怒父亲,最终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

永乐二年,27岁的朱高炽终于被册立为太子,但他悬着的心仍然无法彻底落地。

太子监国是明朝时期的一个特殊制度,旨在锻炼太子的理政能力,为将来做皇帝打基础。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太子的人选和能力,对王朝的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朱棣就是横竖看不上身材肥胖的朱高炽,即便他早已用能力和实力,证明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也导致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一直蠢蠢欲动,他们虽各怀鬼胎,但在共同的利益面前结成了同盟。

永乐九年,对于朱高炽而言足以改变他后来的人生轨迹,这一年仅有14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

朱棣此举无疑是给自己买了份“双保险”,如果朱高炽这个大号练废了,那么就让小号朱瞻基顶上去。

朱高炽做太子时期,曾创造了“六次监国”的记录,这也为朱棣五次北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即便如此,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也没有放弃夺嗣的野心。

为了达成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串通宦侍图谋不轨,后被官员告发而功亏一篑。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死在榆木川,朱高炽在战战兢兢30年之后,终于登上皇位。

但克制忍耐了大半生的明仁宗,却仅有10个月的皇帝命,他的死注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阴谋。

1、大臣直谏气死说

据《明史·列传第五十一》记载,朱高炽去世前三天仍在处理政务,期间还和大臣们讨论治国策略。

期间,历仕建文、永乐、洪熙三朝,在职翰林院供职的李时勉上疏议论政事,主要谈到了两件事情。

其一,不宜近妃嫔,大行皇帝朱棣新死,不应该暗中翻嫔妃的牌子,说白了就是提醒他不应该近女色。

其二,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指的是朱高炽登基后命朱瞻基前往旧都南京,意在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当然,朱高炽在南京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内心也早已将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

此外,当时北京所处的位置十分偏远,适合朱棣这种能征善战的人居住,而朱高炽擅长守成治国。

还有就是朱高炽自幼体弱多病,难以适应北京的寒冷和干燥环境。同时,运输粮食等物资也不方便。

因此,朱高炽才萌生了迁都南京的想法。但朱棣临终前曾有“天子守国门”的遗训,故此让他左右为难。

李时勉上疏时朱高炽的身体正值“不豫”,即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但他仍然忙于政事不曾懈怠。

据《国榷》记载,朱高炽在五月十日时还曾接见云南土司,但十一日时突感“不豫”。

次日,由“不豫”变为了“大渐”,即已经进入病危阶段,当天晚上便在饮安殿驾崩了?。

朱高炽对李时勉的上疏大为不悦,甚至可以说是勃然大怒,当场命廷尉打断了他三根肋骨并下狱。?

仍然不解气的明仁宗还对夏原吉说:“时勉廷辱我”,意为在朝廷上公然侮辱了他,遂急火攻心而亡。

2、朱瞻基弑父篡位

从正常人的角度去分析,朱瞻基作为皇位唯一继承人,根本没有想要提前登基的理由。

皇位对于他而言,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简直令人十分费解。

但在朱高炽暴毙的前几天,南京城内就开始疯传“仁宗上宾”的留言。两地相隔千里之遥,未卜先知?

在得知朱高炽驾崩的消息后,朱瞻基立即从南京北上,以至于让二叔朱高煦半路截杀的计划落空。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理由只有一个朱瞻基早就知道了父亲的死时,所以提前回到了京城。

这不仅躲过了朱高煦的追杀,同时也能让自己顺利登上皇位。不过一举两得的好事背后,却疑点重重。

所以,朱瞻基为了避免汉王和赵王里应外合,他早就策划好了一切,并给父亲来了一个痛快。

这也是《明史》和《国榷》等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朱高炽死因的关键所在。

令人怀疑的是,朱高炽从?“不豫”到“大渐”之前即便患有某些疾病,但都不至于毫无征兆的突然暴毙。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谁是最终的受益者谁的嫌疑就最大。

而朱瞻基弑父登基的背后,则是朝堂之上权力之争的外延,在权力面前父子亲情显得苍白无力。

至于有人怀疑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率先动手,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看似合理实则没有道理。

朱高煦的确是想做皇帝,还曾和朱高炽争储并为此下过黑手,但青出于蓝胜于蓝,还是输给了大侄子。

3、后妃误杀和纵欲过度

朱高炽宠妃郭贵妃一直觊觎皇后之位,经常在明里暗里和张皇后斗个你死我活。

郭贵妃谋划用一杯毒茶送张皇后归西,但阴差阳错却被朱高炽饮用,结果当晚就毒发身亡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张皇后和文官集团相互勾结,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与之合谋毒害了仁宗。

其实,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极低,只不过是后人臆测而已。

而纵欲说则极有可能是仁宗暴毙的关键所在,在他登基之后的短短10个月间,曾先后选过三次秀女。

李时勉的劝谏未必全无道理,被戳到痛点的朱高炽大发雷霆,以至于出现了血管爆裂或脑溢血等病症。

一个有消渴症即糖尿病的大胖子,心脑血管肯定会受到影响,在精神刺激下一命呜呼的可能性极大。

不过如果从权力争斗和迁都两件事情来看,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无论谋杀、毒杀还是重疾而亡,对于朱高炽而言似乎影响都不大,只不过给后世提供一个谈资罢了。

甚至还有说他是被雷劈死的,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野史简直是无稽之谈。

只能说朱高炽去世的太早、太急了,继而使得他的死因成为了一个有待继续考证的历史谜团。

【阅毕须知】图片皆源自公开之网站与平台,若有侵权之嫌,一经告知,即行删除。创作不易不得原封不动地将其挪用于商业途径。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