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真伪难辨?赵光义登基后,四件“怪事”还原真相

蒋晨曦说生活 2024-12-19 09:30:13

建隆二年,宋太宗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遂下令特赦囚犯以祈求母亲早日康复。

期间,赵匡胤衣不解带照料母亲饮食起居,还亲自煎药、尝药。

时年60岁的杜太后自知命不久矣,但仍有一事让她放心不下。

杜太后临终前特召亲信赵普入宫,命其在一旁记录遗言并充当见证人。

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母亲,赵匡胤早已泣不成声。

杜太后用虚弱地声音问赵匡胤:“你还记得皇位是怎么得来的吗?”

赵匡胤因过于悲伤无法回答,杜太后提高嗓音再次问道:

“你还记不记得是如何坐上皇位的?”

赵匡胤涕泪横流地答道:“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他的回答十分巧妙,似乎给出了正确答案,又似乎什么也没说。

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怎么能轻易拱手让人呢?

杜太后对儿子的回答并不满意,长叹一声说:“国赖长君!”

意为:只有年长的皇帝才能保住大宋江山。

杜太后语重心长地劝说赵匡胤:

“你能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立幼子,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还能是你的吗?”

赵匡胤是一个大孝子,听闻母亲所言脸上并未表现出不悦之色。

杜太后用尽最后的力气继续说:“你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这是国家之福。”

赵匡胤顿首泣道:“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一旁的赵光义早已泣不成声。

杜太后叮嘱赵普:“你们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切记千万不可违背!”

生于唐末一生横跨五代十国的杜太后,深知乱世纷争国祚难存的道理。

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已成常态。

史载当时几乎每四个月就要换一次皇帝,速度比变脸都快。

为了延续大宋江山和宗室血脉,杜太后临终前留下了“兄终弟及”的遗言。

面对杜太后殷切的期待,赵匡胤只能无奈地点头。

赵普当着众人的面将遗书藏于金匮之中,这便是号称千年疑案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的遗言并非全无道理,她是为了大宋王朝的未来大计考虑。

但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一直存疑,其内容似乎也经不起推敲。

一是“金匮之盟”并未传世;二是内容至少有两个版本。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已经登基五年之久的赵光义,才不情愿的拿出金匮之盟。

想借此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但见证人只剩下赵普一人。

这一版本的金匮之盟,只提及了太祖去世后由太宗继位。

并没有涉及到“三传约”,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金匮之盟的完整内容除了“兄终弟及”之外,最关键的是皇位重新传回太祖一脉。

很显然赵光义成功登基后,早已将杜太后的遗言抛之脑后。

赵光义的做法着实令人生疑,要么他拿出来的“金匮之盟”是伪造的;

要么皇位是就他用见不得光的卑劣手段抢夺而来,“烛影斧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值年富力强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在睡梦中离世,这种说法谁信?

这也是一大历史疑案,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想必只有赵光义最清楚。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至二十日凌晨,宋太宗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

一说是当晚宋太宗赵匡胤召见的人是第四子赵德芳,让他入宫商议自己的后事。

因为赵匡胤当天顿感身体不适,似乎生了一场大病,想要将皇位传给儿子赵德芳。

当天深夜,宫人透过窗子上的烛影,隐约看到赵光义有起身躲避的动作。

同时,听见赵匡胤将柱斧戳在地上发出的“哐啷”声,他还大声说:“好为之”。

不久后赵光义匆匆离去,那一夜兄弟俩的谈话内容不得而知。

第二天或许是当天深夜,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

不久晋王赵光义登基,并于同年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

赵光义的这种做法非常不符合常理,大有欲盖弥彰之感。

一、改元不逾年

遵从封建礼制新皇登基,一般都在第二年改元更始。

赵光义却在宋太祖去世当年登基,同时急吼吼的将“开宝”改为“太平兴国”。

如此迫不及待的行为,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宋太祖之死极有可能是弟弟所为。

如果赵光义依据金匮之盟的约定正常接班,那么,他为什么要急着改年号呢?

改年号这种事都等不到第二年,想必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急于掩盖真相,

即便没有信史证明赵光义弑兄篡位,但这顶大帽子他却戴了一千多年。

太平兴国初年,赵光义为赢得人心册封两个侄子和弟弟赵廷美。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和第三子早死。

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都是皇位继承者,故此赵光义对这两兄弟非常不放心。

太平兴国元年年,宋太宗赵光义授予赵德昭京兆尹兼侍中,封武功郡王。

同时,下诏准许赵德昭和赵廷美在参加朝会时,位置列于宰相之前。

授小侄子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拥有宰相之权。

赵廷美在宋太祖执政时期,曾官居同平章事、京兆尹、侍中,册封天水郡公。

赵光义即位之初,授他开封尹兼中书令,晋封为齐王,加封检校太师一职。

三个皇位继承者,除了没有做皇帝之外,赏赐和地位已经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或许,一个人只有做了亏心事之后,才会通过加倍补偿的方式,减少良心上的谴责。

二、武功郡王赵德昭自杀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幽州期间,赵德昭随侍左右。

一天夜里,宋军大营突然发生骚动,顷刻间乱成一锅粥,赵光义不知所踪。

“国不可一日无君”,将士们为了稳定军心决定拥立赵德昭上位。

众人不容分说将赵德昭按在椅子上,随后跪在地上推举他做皇帝,

这个举动有点类似“黄袍加身”,一时间搞得赵德昭左右为难。

后来,赵光义在骚乱结束之后才现身,但脸上明显露出了不悦之色。

按照宋朝的规定,参战的将士无论输赢都有赏赐。

但大军班师回朝后很长一段时间后,赵光义都没有谈及奖赏将士之事。

赵德昭找了个机会向叔叔提及了此事,结果触碰了宋太宗的逆鳞。

岂料,赵光义一脸愤怒地对他说:“待汝自为之,赏未为晚也。”

意思:“等你将来做皇上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迟。”

赵德昭对宋太宗的训斥百口莫辩,整日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最终,赵德昭为了洗刷自己的嫌疑只能以死明志,自刎时年仅29岁。

按照金匮之约,他也是皇位继承人之一,结果却活活被叔叔逼死了。

赵光义不敢让人记录赵德昭的真实死因,仅以“好啖肥肉”致死一笔带过。

据《涑水记闻》记载,赵德昭特别喜欢吃肥肉,最终因消化不良撑死了。

也可能是摄入过多脂肪罹患“三高”,但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最令人称奇的是宋太宗幼子赵德芳之死,据说他是在睡梦中去世的。

这种死法和赵匡胤如出一辙,《宋史·宗室传》中仅用“寝疾薨”三个字一笔带过。

离谱的是赵德芳死时年仅23岁,这样一个身强力壮的年纪,怎么可能睡死呢?

三、涪陵县公被贬而死

赵光义登基后,授任唯一的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

赵光义做晋王前也曾担任过开封尹一职,这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惯例。

太平兴国四年,赵廷美跟随宋太宗征讨北汉,因功进封秦王。

依照金匮之盟的约定,他是当仁不让的大宋第三任皇帝。

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他的死也和赵光义扯上了关系。

赵普策划诬陷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谋逆,遂被宋太宗贬谪至西京留守。

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抑郁成疾忧悸而死,时年三十八岁。

宋太宗长子赵元佐,自幼和赵廷美关系亲近。

当得知叔父被父亲迫害郁郁而终后,突然精神失常了。

据记载赵元佐发疯时拿着配刀乱杀宦官,因病情过于严重而无法上朝。

后因纵火焚烧宫殿被赵光义贬为庶人,下半生几乎在囚禁中度过。

他可能猜到了赵廷美的死因,无法承受打击才会装疯卖傻、以求自保。

四、宋后不成丧

宋皇后是宋太祖第三任皇后,丈夫去世20年后于至道元年病逝,时年44岁。

令人震惊的是宋皇后死后,灵柩被放在普济寺长达三年没有下葬。

后来,宋太宗下令葬入永昌陵,奇怪的是并没有遵照皇后礼节举办葬礼。

据《宋史·太宗本纪·卷五》记载,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宋太宗的所作所为做过评价。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可谓一语道破玄机。

宋太宗得知后大怒,以“谤讪”之罪将王禹偁贬谪至滁州刺史。

实则,他们的悲惨遭遇都和权力争斗脱不了关系。

谁动了“赵二”的奶酪,谁就拿命来!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