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啊,大家,我是六六
最近邻居老王,40岁,挺惨的。炒股亏了,奶茶店也黄了,现在开始变卖闲置东西,唉声叹气地说:“钱不是挣出来的,是守出来的!” 说这话的时候,我感觉他说的不是钱,是人生。这让我心里有点慌,想想自己也35了,得好好想想这事儿。
去年有个消费报告,说40到55岁的人,一年在焦虑型消费上能花六位数!六位数啊!这钱都花哪儿去了?成功学课程?高端社交?看着挺体面,其实大部分都是伪需求,割韭菜。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三十五岁以后,超过三千块的消费,我都会先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失业了,我还能安心花这笔钱吗? 能,就花;不能,就忍忍。这其实是一个挺重要的标准。
理性消费,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关键在于区分“需要”和“想要”。那些成功学课程,动辄几万块,说能让你快速成功,其实都是忽悠。高端社交,听起来高大上,但对你实际能力提升没啥帮助,也就是花点钱,买个寂寞。与其把钱花在这种地方,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投资核心技能的提升,去参加行业峰会,学习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或者,买个好一点的人体工学椅,让自己的身体舒服点,心情也会好很多。这些才是真正的投资,是让你长期受益的事情。
我自己总结了几条消费策略:第一,建立消费冷静期。五千块以上的商品,先放购物车里呆十五天,十五天以后还没想买,那再考虑要不要买;第二,物理隔离,把那些购物软件都卸载了,免密支付也关了;第三,算清时间成本。有些东西,为了省几块钱,花上两三个小时比价,甚至去抢购,这时间成本算下来,可能比省下来的钱还多。
风险规避,这更是中年人得重视的。我总结了三种中年财务毒药:熟人借钱,高息理财,和跨界创业。 这三种,都尽量别碰。熟人借钱,十有八九要不回来,还伤感情;高息理财,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就血本无归;跨界创业,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失败率很高。
所以,我的财务规则是:房贷不超过收入的40%;投资不超过存款的一半;留足应急资金,至少三个月的工资;每月强制储蓄,至少两千块。这些规则,都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
中年理财,我觉得核心思想就是:前半生靠能力赚钱,后半生靠智慧守钱。 年轻的时候,拼的是能力,拼的是体力,拼的是加班;中年以后,拼的是经验,拼的是智慧,拼的是风险控制。
中年人的钱袋子,其实是家庭的保障。稳定,比高风险高收益更重要。与其焦虑怎么赚更多钱,不如先守住手里的钱。存款余额,才是应对风暴的底气。 别总想着一夜暴富,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