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啊,大家,我是六六!
五年前,我参加了一个投资峰会。台上,两个创业者聊得热火朝天。一个老哥一直在念叨“风口过了,没机会了”,唉声叹气,一副要完蛋的样子。另一个呢,全程都在讲他的商业计划,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五年后的今天,不用我说,你也猜得到谁成功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强者专注行动,弱者沉溺情绪。就像暴雨天开车,你盯着前面路,才能安全到家;你要是盯着路上的积水,估计得翻车。
神经科学里有这么一个概念,大脑里有个组织叫前额叶皮层,它管着行动和情绪。这是互相相反的:行动能压住情绪,尤其是那种负面的情绪,同时情绪也可以左右你的行动。 但主要你主观上行动起来,情绪那头就下来了。
你看看急诊室的哪些医生,天天面对生死,压力那么大,可他们能保持冷静,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需要做的,救人要紧啊! 还记得有个实验,让有焦虑症的患者每天记录三件他们做过的事,结果焦虑症状减轻了。
我有个朋友,毕业后很迷茫,不知道干啥,整天焦虑。后来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学英语,每天背十个单词。坚持下来,她不仅英语水平提高了,人也自信多了。俞敏洪老师也是,他坚持做新东方,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你看,目标明确才能集中精力行动,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你被情绪消磨的无法行动时,请记得这个“五分钟法则”:情绪来了,先别管它,立马做一件五分钟内能完成的事。比如收拾一下桌子,倒杯水,啥都行。五分钟后,你再回头看看,情绪通常就消下去了。
反过来,老是琢磨负面情绪,就像陷进了沼泽,越挣扎越陷得深。七成情绪内耗都是瞎想的,那些还没发生的事,你瞎想什么?你得选择怎么应对,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弗兰克尔有句话说的对:终极自由是选择怎么应对。朋友孩子高考失利,那叫一个伤心。但他爸妈直接给他安排了学习计划,每天必须做题。硬逼着他行动,结果孩子慢慢走出来了。这就是,让自己重新掌控自己,使得大脑分泌多巴胺,修复情绪损伤。
那怎么构建行动型人格呢?我总结了三条:
第一,具象化法则: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目标要具体。比如你想减肥,别光说“我要瘦”,得说“每天跑三公里,少吃零食”。斯坦福大学做过研究,目标具体了,更容易达成。 《微习惯》那本书也说了,小进步,长期积累,就像伐木工,每天砍一刀,总能把树砍倒。
第二,物理锚点策略: 你身体的行为能影响你的心态。你看扎克伯格,天天穿灰T恤,黄仁勋穿皮衣,乔布斯穿高领衫,都把自身的行为留给了重要的事情,而忽略自身穿着。 自信的行为能让你更自信,分泌更多激素。 多说些积极的话,别老自怨自艾。
第三,进度条效应: 你得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你更有动力。一直盯着用户增长曲线,感受曲线增长的变化。像减肥的人,记录卡路里消耗,记录体重变化一样。
所以,总结一下:别被情绪绑架,行动起来,你就能掌控命运。 成功者都证明了这一点。别等了,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