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个事儿,二战时候盟军轰炸机损失惨重,最高领导人光盯着飞机残骸上的弹孔,琢磨着该在哪儿加厚装甲。你看,密密麻麻的弹孔都在机翼上,他们就觉得机翼最脆弱,得加强!结果呢?一位担任顾问的统计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你们搞错了!真正脆弱的地方是机头和机尾! 为什么?因为能飞回来的飞机,机翼上到处是弹孔,说明机翼扛得住。但那些飞不回来的,很多是因为机头机尾中弹,根本没机会飞回来! 这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故事说明啥?真正聪明的人,能快速抓住关键信息,过滤掉那些没用的“噪音”,直接找到问题的核心。 这玩意儿心理学上叫“模式识别”。 你看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也是绝活儿!表面上看是在修栈道,实际上是虚张声势,转移注意力,为暗渡陈仓创造条件。他抓住了战争的本质:信息差博弈。 那些个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其实也在玩这套模式识别,但人和机器还是有区别的。
还有情绪控制,这玩意儿比你想象的还重要。我见过个急诊科医生,那技术杠杠的,关键是遇上医闹,也特别稳。一次,家属在那儿闹得不可开交,医生二话不说,先给病人量血压,一边量一边跟家属解释病情,转移家属注意力,把火气慢慢降下来。 这可不是说压抑情绪,而是懂得利用情绪,关键时刻还能紧急制动。 这就像开车,暴雨天,你得稳住方向盘,而不是在那儿抱怨雨太大。
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说的是:你对一件事儿的认知,才是决定你情绪的关键,而不是那件事儿本身。 所以聪明人懂得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掌控情绪。
再看看持续学习这块儿。达芬奇那好奇心,啧啧啧,一辈子都在学,学画画,学解剖,学机械…王德顺老爷子,那更是学习的典范,模特、演员,各种跨界,活到老,学到老。 钱钟书先生说的“下笨功夫”,那也是这个道理。 真正聪明的人,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有成长型思维,啥都往深处学,而且还喜欢跨界。 你要学个费曼学习法,刻意练习啥的,这些都只是方法论,关键还是得坚持。
那到底咋辨别这种人呢?细节见真章! 他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情绪管理一流,还特别爱学习。 你仔细想想,那些“平平无奇”的人,往往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儿;那些“举重若轻”的人,往往处理问题很有效率;那些“日拱一卒”的人,长期积累,最后成就非凡。
总之,想要成为那种聪明人,或者说,想要和聪明人一起做事,那你就得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别老想着走捷径! 别光看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东西,要看本质,要看长期积累。 你看,我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那么几条,但仔细琢磨琢磨,还是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