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常德会战之后的柳城:挖了战壕的城墙,毫发无伤的文庙

老照片聊历史 2025-04-01 10:50:33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地处湖南北部。1943 年 11 月至 12 月,中国守军和侵华日军在常德地区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激战,最终中国军队以伤亡近五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常德会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

常德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吸引了大量外国记者的关注目光,他们组成记者团亲临常德现场采访。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就是其中之一。他用相机记录下战斗之后常德城内的真实景象。

常德

常德战役之后,几名士兵站在常德城墙上,俯瞰城外的沅江。城墙之上挖着战壕,其意图非常明显,即便日本人登上城墙,也要继续进行殊死抵抗。事实上,日军曾一度占领常德,并在城内和中国守军发生过激烈的巷战,后来中国援军从外围发起反攻,才将它们赶出常德城。

城墙上

常德城位于沅江北岸,城外就是沅江的主航道,通过水路,可以直通湘西、洞庭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路交通的便利,常德也因此成为湘西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图为几名士兵正沿着城墙调查受损情况。

江边

福尔曼从城墙上所看到的江边景象,一些百姓正围着长条桌吃茶,地上放着不少搜集来的已经烧焦的房梁。不远处有几个人正在搭建临时的住房。

城下

福尔曼从一处城墙豁口处往下观看,沿江边搭建的简易木板房门前挂着晾晒的衣物,说明已经有人住在这里了。在图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房屋旁边,竖着不少高大的杉木,不知道作何用途。

城内

从城墙向城内眺望,城内大部分的建筑已经在战火中损毁,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远处的一座建筑上,还竖着一只“青天白日”徽标,是当时的县政府的所在地。

近景

当地百姓在废墟中搭建起来的窝棚。窝棚旁边,一名光着膀子的男子低头查看着地上的东西,他的妻子正在将有用的物品放在箩筐里。墙边竖着的木材是他们这些天搜集的,为重建家园做准备。

大楼

距离城墙不远的一座高大的建筑,其造型不像是寺庙,后墙上留有一个小门。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常德商会大楼。

街道

围绕着这座大楼曾发生过激烈的枪战,后墙上的累累弹孔记录下了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因为受损严重,大楼已岌岌可危,四周的墙面用长杉木支撑着,以防坍塌。

古建筑

这是一座曾经非常精美的古建筑,飞檐翘角的仿垂花门,下面是一个石刻的大“福”字。墙壁上同样留有很多弹坑。屋顶的一角已坍塌,露出里面的木结构架梁。看情况不是直接命中,而是炮弹爆炸时震塌的。

文庙

位于铁家桥南侧的文庙,是常德守城战的五大据点之一。其他四个据点分别是在老商业区的老西门据点、城北的涂家湖据点、沅江东岸的河状山据点以及北岸的岩包据点。

奇迹

图片中文庙的周边建筑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但文庙的棂星门、大成门以及里面的大殿居然保存完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街道

穿过闹市区的难民。曾经的闹商业区已经变成一片残垣断壁,旁边的油盐杂货店也只剩下当街的一面墙壁。从外墙上的广告来看,这是一家老字号了。

归来

常德会战期间,大量逃出的难民开始陆续回城。大家看到路边的情景,每个人的心中都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家如今是什么样子了。

发愁

一名回到家里的男子蹲在地上,面对着一片狼藉的院子一筹莫展。家里的主房已经不见了,只有几间茅草屋顶的旁房还在,看上去也已经摇摇欲坠。

挖掘

一名裹着小脚的妇女拿着抓钩,在一片瓦砾中寻挖掘。这里曾经是一家生产陶瓷的作坊,地上上除了还有几件破损的陶器之外,不知道还能找到什么。

小男孩

福尔曼在废墟中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并将他摄入镜头。小男孩看到了他,露出调皮的微笑。福尔曼在注释中说小男孩正在废墟中觅食。显然不对,男孩子只是拎着竹筐出来捡柴火而已。

小摊

回城的人越来越多,两个小贩人在废墟边上摆出了小摊,卖一些香烟和茶水。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生活还要继续。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