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 。到了清代末期,天津成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是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本组图片详实记录了清末时期洋人在天津所看到的景象。

城墙
天津城墙的东南角楼。天津早期的夯土城墙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形状如算盘,而被称为“算盘城”。弘治年间改为包砖城,有“铁城”之誉,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地三雄”。

兵营
1900年,西方列强以保护在华侨民,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7月14日天津沦陷,联军以此为基地,在一个月之后攻占了北京。图为城内的一处联军驻扎地,大门两侧专门架起两门山炮以炫耀武力。

街道
1901年,八国联军根据《辛丑条约》,拆除了天津的古城墙,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拆除城墙的城市。图为站残存的城墙上看到天津的街道,道路两边是高高矮矮的民居,有的房屋已经在战争中夷为平地,只剩下一面墙在木棍的支持下顽强地站着。

废墟
天津火车站附近被破坏的居民区,一名男子坐在废墟旁边的水缸上,另一名男子站在一条臭水沟边,周围满地狼藉,显得特别破败凄惨。

膀爷
天津街头的年轻男子,光着上身,露出发达的肌肉。尽管裤子鹑衣百结,丝毫不影响其霸气十足的走姿。而旁边走着的男子,则显得要斯文很多,也很有气质。

轿夫
天津街头的轿夫,敞着怀,肩膀上扛着轿杆。在当年,轿夫有一身腱子肉也是一种资本,起码说明脚力足,抬得轿子平稳。注意看旁边的看客,有穿长衫的体面人,也有一身短打扮的劳动者,衣衫的长短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在路面上,已经可以看到电车的轨道。根据资料记载,天津最早的电车公司是1904年4月由比利时人成立的。

市场
这是一座寺庙旁边的小市场,挑着担子的小贩在路边售卖一些自种的蔬菜,几个戴着凉帽的男子拿着卷起的旗子从旁边经过,分不清他们是红白喜事的执事还是衙门里的差役。

表情
天津街头的芸芸众生,有的满脸愁容,有的一脸戏谑,还有的怒目而视。图右的大脑门男子似乎是一名外国人,无论所穿服装,还是发式,都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合影
这是一张大杂烩式的合影,里面有法国人、比利时人和中国人。有的洋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有的穿着军服。其中一人手里托着鸟笼,模仿中国人提笼架鸟的模样。另一个穿着白色长袍的男子头上歪扣着一口锅,手里拎着闹钟,很有侮辱中国人的嫌疑。因为当时中国人照相,习惯在手边的桌子或茶几上摆着水烟斗、机械闹钟等道具。

青楼女子
三名青楼女子和两个法国军人的合影。八国联军侵占京津后,留下了不少类似的照片。而面对洋人,丝毫没有畏惧心理的似乎都是这些青楼女子,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四商人
天津四个年轻商人的合影,坐在圈椅上,神态各异。最左边的性格较内向,坐姿收敛;中间两位摆八字脚,霸气侧漏;最右边的人性格诙谐,从歪戴的帽子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在他们身后,起码摆了两个闹钟。

上流人家
天津一户上等人家的合影。老两口坐在中间,两双儿女分列两旁。为了照相,把家里的茶几搬到了户外,上面满满地放着自鸣钟、茶壶等物件。站在最边上的儿子手里夹着一根雪茄,比他抽水烟斗的老爹洋派多了。

怪哉
这是一张洋人和百姓们的合影照,人很多,老少皆有。不知为什么,一名男子爬上了树。他不像右边树上儿童正处于顽皮的年岁,采取这种怪异的姿势留影,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火车站
天津火车站内停靠的列车,车厢是木头的,没有玻璃窗,窗户上挂着草帘子用于遮挡阳光。由此可以推测,当年火车是速度是很慢的。而且,图片表明,在那时候,就已经开始用乘客爬窗户登车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器宇轩昂
清末时期的百姓也并不全是精神萎靡的模样。像这名刚刚下了火车的白衣男子,背着双手走在站台上,自信从容。推测大概是刚刚从头等舱上下来的人。

海滨景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渤海边的人们以海为生。海潮褪去,是赶海的好时机,滩涂上摆着渔民们的收获,其中一个手里拿着大对虾,放在今天是很值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