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是我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始建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古称运盐使司城,有“盐运专城”之美誉。
1938年3月,运城沦陷,本组照片记录了一年后的运城景象,为日本人拍摄。

运城城门
1939年5月,山西运城南城门前的景象,城墙上刷着巨大的“日华提携”等汉奸标语,门前建有坚固的防御地堡。在残损的城头上,有一名日本士兵正在持枪站岗。

南门外
运城一共有四座城门,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以“ 放晓、留晖、聚宝、迎渠 ”命名。图为南门外城墙下集结的日本部队。

儿童
两个女孩子正在向一名站在墙下的日本士兵讨要糖果。日本人为了配合所谓的“日华提携”伪善宣传,在沦陷区经常采用这种虚伪的方法笼络人心。

伪善
小孩子不谙世事,认不清侵略者的真面目。在物质极度缺乏的时期,一些小恩小惠常常很快便让孩子产生亲近感。这也正是侵华日军用心险恶的一种体现。

追随
很显然,这几个小孩子并没有讨到想要的东西,当日本人扛着杀害中国人的武器离开时,她们一路跟随,试图想拿着手里的东西和日本人进行交换。

汉奸
小孩子不懂事,成人就是立场问题了。一辆停在城门外的日本军车上,出现了三名为日本人做事的汉奸,他们的手臂上都套着代表身份的白色袖箍。

鼓楼
运城鼓楼又叫“观学楼”,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曾是明清时期河东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此时的鼓楼高大巍又有些破烂,基台上的部分垛口有的已歪斜,下方的拱形出入口也被用砖头封死了 。1947年,鼓楼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运城鼓楼为 2015年所重修。

鼓楼街
鼓楼前的街道,道路两边的商铺门前插着不少面的膏药旗和五色旗。街道为黄土路,行人不是很多,近景是日本人开设的“丸神洋行”,远处隐约可见鼓楼。

古建筑前
有着六百多年建城史的运城,境内文物众多,单是城内外的庙宇就有十七座之多。图为庙会期间,当地的高跷艺人和几名日本兵的合影,背后的庙墙上有着精美的浮雕。

合影
作为一座古城,运城当时还存有不少牌楼,有十三座之多。这是十多名日本士兵在城内一座寺庙山门前的牌楼下的合影,背后可见一座石狮子和一片古建筑的屋顶。

街道
城内的一条较为狭窄的街道,路面上铺着石子,路口处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水泥建筑,远处为瓦房。街道上有厢式马车、百姓和闲逛的日本兵。因为道路太差,两个骑车人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前行。街道拐角处的墙上挂着一个长条幅,上面写有“运城分店”的字样。

马车
一个鬼子兵坐在厢式马车上,这种马车还在使用木头车轮,已经很落后了。街边是一座专为日本人服务的小剧场,门口贴着几张海报并写着日文。

人力车
坐在人力车上日本士兵。这种人力车起源于日本,清末时期传入我国。当时在日本国内这种车辆已不多见,不少侵华日军很喜欢坐在人力车上拍照。

标语
一个日本兵牵着头来历不明的毛驴,正在看墙上的抗日标语,上写“饥餐强寇肉 渴饮汉奸血”,日语中有很多汉字,估计这个鬼子也能看懂一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标语的左下方,写着“我们必胜”四个字,表达了当时中国军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盐池庙
运城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内陆盐产地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是重要的产盐基地。图为盐池旁边的盐池庙,庙外为盐田,远处为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脉。

盐池边的日军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运城盐池的年产盐量就已经占到华北地区总产盐量的三分之一。运城沦陷后,日本人强占了盐池,垄断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借着这个资源从中国民间攫取大量财富用于军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