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歇后语说“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意思是徐庶“人在曹营心在汉”,虽然曹操得到了徐庶的人,但他的心永远和心属汉室的刘备同在。话说自从刘备有了单福当军师,也是风光一时,曹操派去攻打刘备的军马,就常吃败仗几乎没有胜绩。曹操问这“单福”是谁?谋士程昱说,单福其实是徐庶的化名,只要把徐庶的老母亲弄来许都,孝顺的徐庶一定会放弃刘备而来投丞相的。曹操听了大喜,命程昱依计行事。于是程昱假造徐母笔迹,把徐庶骗到许都,没想到,徐母看见儿子因为自己被骗来曹营,竟然自杀了!于是,伤心欲绝的徐庶下定决心,这辈子绝不替曹操出谋划策。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所体现出来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担任刘备的军师,而是把诸葛孔明介绍给刘备。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就投了曹操,徐庶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戏份了。但作者也不忘交代,要不是因为曹操的诡计,徐庶是不会离开仁义英明的刘备的。当然,史实并不是如此:徐庶是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年轻时和石韬一起到荆州避难,从而认识了诸葛亮、庞统等人,成为“荆州名士俱乐部”的会员。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到刘备帐下担任幕僚参谋,可能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向刘备提起此地附近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高士。
不幸,刘备和徐庶的缘分比较浅。曹操进军荆州时,刘备被击败,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徐庶只好向刘备辞职,说自己“心好乱”(方寸乱矣),见曹操去也。当时诸葛亮是在场的,可见两人已经共事了一段时间。当然,徐庶的老母亲一直好好地活着,没有在见到儿子以后就气得要上吊自杀。
徐庶到北方后,就和刘备集团,以及昔日荆州好友断了联系。《魏略》这本书上说,后来诸葛亮总掌蜀汉朝政,出兵北伐时,得知老友石韬只担任郡守以及典农校尉(屯田指挥官),徐庶则在魏国朝廷官至御史中丞(监察部部长),感慨地说:“魏国是不是人才太多用不完哪!为什么他们两个人没有被重用呢?”(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这句话反映出蜀汉人才的缺乏,如果徐庶在蜀汉为官,应该不仅只是御史中丞。不过,由此看来徐庶进曹营,不但没有“不发一语”意见应该还挺多的,否则,又怎会被拔擢为主管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