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刘伯承迎娶小自己25岁的汪荣华,毛主席:伯承同志有一喜一忧

有史杂谈 2025-02-20 18:27:47

闻刘伯承携新婚妻汪荣华抵保安,毛主席欣喜,急往探视:“闻伯承同志有喜有忧,我毛泽东岂能缺你这位参谋长!”

毛主席此言何出?刘伯承所历的一喜一忧分别是何事?

【尽孝道奉命完婚,闹革命遭儿子出卖】

刘伯承在娶汪荣华前,曾有过一段婚姻,那是他少年时遵父母之命所娶,且育有一子。

1895年,刘伯承生于四川。祖父的能干使刘家渐成小康。父为家中幼子,志在读书光宗,却在秀才考试时因祖上被指为“倡优”而被逐出考场,并遭官司。

刘家竭力了结此案,终致家财散尽,家境衰败。刘伯承之父遂弃读书求荣之念,转而务农,成为一介农夫。

刘伯承12岁时,父亲病逝,家庭重担落于母亲肩上。为抚养七子女成人,母亲日夜劳作,刘伯承也因此辍学,回家协助务农。

沦至社会底层,刘伯承接触新思想后认识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乃治国救民的良策。

18岁时,刘伯承怀揣革命热忱,赴上海寻孙中山及革命党。历经一番东奔西走后,他未能如愿,只能失望地重返家乡。

在母亲催促下,刘伯承与指腹为婚的程宜芝成婚。刘家落魄时,程家两度悔婚,刘伯承因接受新思想而乐意,唯其母坚决反对悔婚。

刘伯承自幼崇尚孝道,不愿违背母意,故待三年丧期满后才与程宜芝成婚。

1912年,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至熊克武部队,踏上军旅之路。同期,发妻程宜芝在家乡诞下他们唯一的儿子刘俊泰。

“二次革命”失利后,刘伯承返回家乡养伤,因避追捕转至上海。在上海,他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华革命党,与老同盟会员共谋革命。

1916年初,刘伯承率400余人响应云南护国军入川,编为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攻丰都时,他亲临前线指挥,不幸头部中两弹,一粒穿右眼。

刘伯承在部下护送下到重庆就医,历经两次手术安装假眼。因四川当局严密通缉,他不顾病体,在重庆与永川间游击,协同蔡锷军对抗北洋军残部。

1917年护法战争起,刘伯承任第五师第九旅参谋长,随熊克武征战,并代表第五师与滇军旅长朱德谈判,两人深交,自此成为亲密战友。

1923年,刘伯承战斗中负伤,赴成都治疗。期间,吴玉章与杨闇公引导他转向共产主义。亲历上海农民与工人运动后,刘伯承确信中国共产党乃救国希望。

1926年,经杨闇公与吴玉章引荐,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转变。

南昌起义后,刘伯承与贺龙转赴上海,为掩人耳目,接15岁儿子刘俊泰同住。因刘伯承常年在外,家人溺爱刘俊泰,致其养成懒惰、不务正业之习。

刘伯承原欲送子入学以改恶习,然刘俊泰非但未改,反愈演愈烈,效仿城中富家子弟,常与数女子日夜吃喝玩乐,不归家。

一日,刘俊泰携一女子归家,言欲成婚,向刘伯承索资。刘伯承知子品行不端,拒称无积蓄,并训诫其应自立,勿总依赖他人。

刘俊泰携女离去,言:“走着瞧!”刘伯承旋即察觉儿子欲告密,速率众转移。果如所料,巡捕房不久即至,却已人去楼空。

刘伯承安全受威胁,同志受牵连,中央速决送其赴苏联。自此,他与背叛之子及无感情原配彻底断绝关系。

【那个比自己小25岁的姑娘】

1930年,刘伯承返沪后欲赴中央苏区,周恩来却委以重任,令其翻译教材供军委训练班及地方武装使用。刘伯承日间授课,夜间伏案至天明。

刘伯承因用眼过度致左眼红肿发炎,无人照料。虽有人热心介绍对象,但他吸取前婚教训,坚持寻志同道合者,故此事拖延了五年。

1935年,总参谋部四局引入五位女职员,刘伯承迅速到名为汪荣华的年轻女性。

汪荣华家乡六安位于大别山区,早年便建立党组织,引领农民革命。其父母为贫寒农民,积极支持革命,这种态度促使汪荣华自幼便接触并了解革命思想。

1930年,红军抵达汪荣华家乡,村民以子女参军为荣。汪荣华亦欲参军,但因年幼报名被拒,遂先加入少先队,与男童共站岗放哨,捍卫苏维埃。

次年,红军重返六安,汪荣华毅然与同村一位年长且为共青团员的女子共赴参军报名。后者迅速获准,而汪荣华则需经一番考验,终获红军干部认可。

短期训练后,汪荣华所在新兵营前往英山,她与几位女同志被分至妇先队。初时,部分民众避之不及,经汪荣华等人宣传动员,区苏维埃政府最终得以组建。

1932年,汪荣华任英山县少共妇女部长。时逢蒋介石策划第四次“围剿”鄂豫皖,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军陷入被动,主力被迫西移。

队伍将尽时,英山县委书记派女同志携介绍信寻红军,并赠每人两块银元。一夜疾行,汪荣华等人终至部队,虽脚起泡、腿麻,仍互勉不掉队。

部队减员加剧后启动整编,汪荣华调至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经短期培训,她被分配至一线,随军进军川北,参与创建川陕根据地。

行至得胜山,红军即宣传并协助贫苦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因汪荣华有地方工作经验,政治处调其至妇先队。不久,群众被动员,南、通、巴根据地得以建立。

1933年,川陕根据地扩展,汪荣华调至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妇先队,常赴基层宣传。刘湘任“剿总司令”围攻根据地时,她受命动员民众运送粮食。

次年初,汪荣华调至川陕省委少共妇女部任巡视员,后转任省苏维埃邮政局副局长。年仅十八、参军五年的她,对邮政工作陌生,心存顾虑,但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邮政局有二十三人,管辖二十余个山区县,文件信件皆需徒步送达。每位同志不分昼夜,随任务即刻出发。众人齐心,使得邮政局工作井然,鲜有失误。

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成功后,张国焘私定弃川陕根据地,汪荣华随军踏上长征路向西转移。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又阻北上,两军只得分路继续前行。

部队踏入草地,众人在恶臭冰冷的水中蹒跚前进,时刻面临坠入深泥潭的危险。粮食耗尽后,汪荣华与战友先食野菜,继而以牛皮充饥。

五日后,部队抵达阿坝,汪荣华与地方工作队随即行动,宣传共产党主张与红军政策,成功获取藏族群众的支持与协助。

长征途中,汪荣华勤勉尽责,不畏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革命需要时她总是欣然前往,不计个人得失,这些品质深获刘伯承赞赏。

【“一喜”和“一忧”】

草地露营夜,刘伯承托人送汪荣华亲笔求爱信。汪荣华阅后脸红,喜遇才华横溢的刘伯承,却也顾虑自身农家出身,学识浅薄,与刘相差甚远。

与刘伯承首次河畔散步时,汪荣华坦诚道出顾虑。刘伯承闻言而笑:“我亦农家子弟,有共同理想便是革命伴侣。文化可学,无需挂怀。”

刘伯承的肺腑之言打消了汪荣华的所有顾虑。离别之际,汪荣华心疼地提醒刘伯承,自己视力不佳,他还用毛笔写小楷,太伤眼。刘伯承笑答:

我首次撰写此类信件,故而态度必须严谨且认真。

自此,军务虽繁,刘伯承仍抽空教汪荣华政治文化。初时,汪荣华见刘伯承行军间歇仍读书,劝其休息。刘伯承却扬书笑答:

我这就是最佳的放松方式。无需其他,此处即能让我充分休憩,恢复精力,保持逻辑清晰与状态良好。

随后,刘伯承耐心向汪荣华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及选书标准,汪荣华聚精会神倾听并点头认同。自此,刘伯承阅读时,汪荣华便伴其旁,专心完成他布置的阅读任务。

在刘伯承的引领下,汪荣华两三月内读了十多本书籍,掌握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时有跟随练习书法。

刘伯承因反对张国焘逃跑主义,被撤去总参谋长职,致与汪荣华无法成婚,仅维持恋爱。张国焘南下受阻,另立中央未果,最终同意部队北上。

刘伯承与汪荣华随部队西北转移,重过草地后,刘伯承请调至红二方面军,张国焘勉强应允。由此,刘伯承摆脱张国焘迫害,与汪荣华的婚礼筹备得以启动。

1936年中秋前夕,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合,44岁的刘伯承与19岁的汪荣华完婚。此事被毛主席誉为“一喜”。

结婚未满一周,刘伯承接获中央电报,令其速带部队赴保安执行新任务。因此,尚在蜜月中的刘伯承夫妇,紧急启程前往保安。

刘伯承一行疾行于小山沟时,枪声骤响,他即刻命部队隐伏备战。先头部队与敌交火后,刘伯承奋勇冲上高地指挥,汪荣华与警卫员紧跟其后。

忽然,飞机头顶呼啸,炸弹瞬间爆炸,掀起浓烟尘土。汪荣华卧地,迅速抬头寻刘伯承,见他不远处挣扎,立即上前。

你是否受伤了?

警卫员闻讯刘伯承受伤赶来,见汪荣华亦负伤。汪荣华急令警卫员寻担架,隐瞒自身伤情。包扎完毕,刘伯承沉稳拭镜尘,安抚汪荣华。

无需担忧,战场负伤,实为军人常态。

汪荣华颔首,转身默默包扎。刘伯承缓步靠近,轻抚其伤口安慰道:革命难免流血,须忍痛前行,不可停歇。

警卫员未寻得担架,刘伯承与汪荣华便相互扶持继续行进。途中,刘伯承不断鼓舞汪荣华,汪荣华亦受激励,拭泪后坚定地搀着刘伯承迈向指挥所。

刘伯承一行至陡峭山坡,汪荣华因腿伤难以攀爬。刘伯承不顾自身伤痛,双手奋力将汪荣华托举上山。

汪荣华站稳峭壁,随即伸手协助刘伯承,彼此协作,共登峭壁。新婚夫妇均负轻伤,此即毛主席所言之“一忧”。

保安伤愈后,刘伯承夫妇转至延安,汪荣华入抗大学习,刘伯承随周恩来赴西安,劝顾祝同抗日,后受命组建“援西军”。

洛川会议后,红军转制为八路军,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汪荣华随其转战太行山与冀南平原。这对长征伴侣共度五十年,为理想并肩作战,同甘共苦。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