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数千年,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众多,然青史留名者寥寥。朱元璋由乞丐、和尚起身,终至朝堂,书写不朽传奇。
朱元璋谋士众多,刘伯温尤为突出,有俗语赞曰:“三分诸葛,一统伯温。”他一生传奇,却难逃“鸟尽弓藏”之运,晚年遭疑,辞官归隐,死因成谜。
刘伯温遗训称刘家百代后必出奇才,竟一语成谶。百年后,刘家真出奇才。此人究竟是谁?当年究竟何事导致其出现,引人探究。
【“神童”刘伯温】
公元1311年,刘伯温生于浙江青田,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12岁时,他考中秀才,因此在周边村落中声名鹊起,被誉为神童。
历史上不乏神童传说,部分孩童儿时聪慧过人,然受夸赞后难以专心向学,致使长大后平庸无奇,不复儿时之风采。
刘伯温不受外界赞誉干扰,专心治学。14岁时,他已熟背《春秋经》并能自行注解,其才学连当地先生都深感不及。
17岁时,刘伯温师从名士郑复初,广泛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并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数学,这些学识为他日后成为擅长谋略的臣子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复对刘伯温的能力感到惊讶,对刘父赞道:“此子出类拔萃,必是祖上积德。”刘伯温随后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23岁时,刘伯温赴京应试,轻松考取进士。然元末社会动荡,文人难获重用,故刘伯温归家,闲居长达三年。
三年后,刘伯温任县丞,初涉官场即觉其黑暗。豪绅与贪官勾结为非作歹,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伯温微服私访,秘密搜集证据,彻底清除县内恶霸,为百姓带来安宁。其事迹广受赞誉,刘伯温之名因此被百姓传颂。
刘伯温虽欲改变官场贪污腐败,但独木难支,屡遭阻挠,终因无力回天而心灰意冷,决定辞官归隐家乡。
【出山 一统江山】
元末乱世,刘伯温终遇良机。其挚友宋濂为朱元璋谋士,朱虽学识不高,但敬读书人。闻宋濂荐刘伯温,且称其精通占卜天文,即遣人邀其出山。
刘伯温目光锐利,察觉朱元璋才能出众,足以平定乱世,给予百姓安宁,遂决定投身辅佐,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刘伯温近五十岁时,向朱元璋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阅后极为赞赏,赞誉刘伯温能“把握天下局势的关键”。
刘伯温虽投身朱元璋麾下时间不长,但贡献显著,尤其在理论方面。朱元璋的军事策略、治国思想及法律政策,均可见刘伯温的智慧与影响。
飞鸟散尽,良弓隐匿,天下安定后,刘伯温因功勋遭朱元璋猜忌。他如弃草,然其势重根深,朱元璋暂无良策,仅能逐步施压以制之。
洪武四年,传奇谋士刘伯温失宠于朝堂,被赐金归乡。他远离朝堂喧嚣,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
刘伯温乃心系君国之士,遇不平事必欲干预。闻某地盐盗猖獗,危害百姓,遂上奏朝廷,请设管理机构以治之。
胡惟庸趁势猛攻,弹劾刘伯温。朱元璋多疑且忌惮刘伯温才智,虽未直接治罪,却撤销其俸禄,此举令刘伯温心生恐惧。
刘伯温速赴京城请罪,此后未能归乡,长期被监禁于京城。他在囚禁中度日,满怀郁闷与悲愤,最终走完了人生旅程。
刘伯温死因成谜,有传言称他因胡惟庸升任丞相而心怀愤恨,急火攻心,最终突然离世。
据明史,刘伯温病重时,胡惟庸遣大夫探视。然伯温服药后病情加剧。多年后胡惟庸案发,有官员提及毒害之事,但真相已无从考证。
【“九世方兴”】
据载,刘伯温临终前告诫子孙勿入仕途,并留下“九世方兴”预言,称刘家终有兴盛之时,无需忧虑。
正如刘伯温所诫,其两子仕途均不顺。长子刘琏为保名节投井亡,次子刘璟因忤逆朱棣入狱,终不堪羞辱,在狱中自尽。
随后,刘家历经沉浮,爵位中断数代,百年间黯然无光。至弘治年间,刘瑜作为刘伯温九世孙,被任为处州卫指挥使,嘉靖十年晋升为都督操江,引领刘家重归兴盛。
中国民间,刘伯温与诸葛亮皆具神秘色彩,同为智谋典范,常被相提并论。其预言传说在民间广传,刘伯温的“九世方兴”之语,彰显其神机妙算,留给后人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