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除皇亲贵族外,民间大人物也多娶三妻四妾,历史上名人多如此,此乃当时历史背景与人们意识形态所致。
民国时期,传统依旧保留,名人如杜月笙、范绍增等,家中均有多位姨太太。建国后,他们如何处理姨太太问题,成为焦点。
【古代的婚姻制度】
众人常误以为古人三妻四妾即三正妻四小妾,实则不然。古代遵循一妻多妾制,正妻唯一,余者皆妾。此婚姻制度沿袭数千年,无论纳妾多少,正妻仅一人。
古代正妻与小妾地位有别,至民国更甚。正妻称太太,小妾则为姨太太,一字之差彰显地位悬殊。
民国时期,如杜月笙娶五妻、范绍增娶七妾,仅一人为正妻,余者皆称姨太太。探究建国后姨太太问题处理,可结合范绍增经历,或能基本明晰。
【建国后姨太太问题的处理方式】
范绍增乃国军名将、抗日英雄及起义者,14岁时遵父母之命娶大两岁之陈文兰为正妻。依当时婚俗,陈文兰地位稳固,范绍增后续纳妾,亦不影响其正妻身份。
范绍增婚后不久参军离家,原配陈文兰长期留守故乡,悉心照料公婆,堪称贤妻。这也是范绍增后来对陈文兰一直深情厚谊的根本原因。
参军后,范绍增随职位财富增长,续娶张绍芬等六位姨太太,加上原配陈文兰,共有七位妻妾,为其生育四子八女,总计十二名子女,成就儿孙满堂。
众人或疑范绍增军人身份,何以养众多姨太太。实则他除征战外,还与杜月笙等合伙经商。国军将领多富裕,故他养七妻妾及十二子女无虞,姨太太们反助其仕途。
民国时期,范绍增与七位妻妾相处融洽,生活和谐。但随着国民党败势显现,他于1949年12月预见其未来,毅然起义,加入我党,成为知名起义将领。
范绍增起义顺利后,面临安置六位姨太太的棘手问题。他采取了特定方式解决,我们借此探讨当时处理姨太太问题的策略。
处理方法中,首要且有效的一途是劝姨太太们自愿离去。如范绍增起义前,曾与姨太太们商议,支持有意离去者寻求新机遇。
经范绍增开导,何署熙首提赴港。他立即赠予钱财,让她自行离去。此法是当时处理姨太太问题的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此处理方法难点在于常需支付一笔钱财,作为姨太太离府后的生活费,以确保双方好聚好散。若无此保障,女性生活无依,无人愿主动离去。
范绍增以简单有效之法解决一名姨太太后,将余下的五位姨太太与原配陈文兰送回四川,直至他起义成功,才返家处理这些事务。
1949年12月15日,范绍增起义成功后返川,召集六名妻妾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妻妾安排。会上,他提出遵循一夫一妻制,仅留原配陈文兰,余者各赠钱财,令其自谋生路。
选择陈文兰留下,因其为原配正妻,地位殊于其他姨太太;且她多年来为家庭付出甚多,现年迈无谋生能力,故不宜离开范绍增。
范绍增因复杂因素做出决定,其他五位姨太太无异议,四人拿钱另谋生计,唯叶邵芳留下。为何叶邵芳不愿离去?
叶邵芳拒绝离开范绍增,非因对留陈文兰不满,而是秉持从一而终观念,视自己为范绍增终生伴侣,拒不改嫁。范绍增劝解无果,只得送她回四川老家,自己与陈文兰留重庆。
特殊情况下,国家批准叶邵芳留伴范绍增照料其生活,至此范绍增妥善解决了六名姨太太的问题,此过程揭示了当时处理姨太太问题的几种途径。
一是通过劝诫让姨太太自愿离开,二是依“一夫一妻”法制离婚,少有遗留问题。叶邵芳等传统执拗者需特殊处理,以免家庭失和或出人命,当时背景下人人慎重对待。
【结语】
一妻多妾制是古代遗留的严重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法律法规与先进思想普及,人们思想转变,此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现今几乎无人敢公然纳妾或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