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曾提到这样一种观点,他认为要是蒋益澧当时没有离开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后来那样惨痛的局面。在三河镇发生的那场战事中,原本不至于让多达六千的湘军就此阵亡啊,而且像李续宾这样堪称第一悍将的人物,那也是很有可能逃过此劫的。蒋益澧这个人呢,有着相当出色的军事才能,甚至被人称作是如同韩信一般厉害的角色。然而,就是因为他不在场,使得湘军在三河镇遭遇了重大挫折,这无疑是湘军的一大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导致三河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呢。
清末有一位被人称作“鬼才”的人物,他就是王闿运,此人极具个性。他所撰写的《湘军志》,在研究湘军与太平军那场战争方面,可是相当重要的史料,其具有的价值是非常之高的呢。
话说王闿运这人啊,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给写了下来。可就因为他这么如实一写,可捅了马蜂窝啦,曾国荃那是相当不满意,而且不光是曾国荃,整个曾系湘军也对他反感得很呢。就因为这事儿,王闿运差点连性命都给弄丢了,可见当时情况有多严重。后来呢,曾国荃为了给曾系湘军脸上贴金,把那些不太好的、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儿都给遮遮掩掩,好让湘军的形象显得好看些,就安排王定安去编写一本叫《湘军记》的书。为啥要编这本书?就是想用它来取代之前王闿运写的那本《湘军志》呢,好让大家都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去看待湘军。
湘军遭遇的最大惨败当属三河之战。这里还得提一下,要是把舒城之战也算上,再加上三河之战前李续宾所进行的那些攻坚作战的话,湘军总共阵亡的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呢。就单说三河这场战斗,阵亡的人数也有6000多。
大家可能会想,这8000人算多吗?其实啊,答案是肯定的,这8000人可不得了,那可是湘军的精锐力量所在。说起湘军,就不得不提到曾国藩创办湘军的事儿了。在湘军当中呢,有两支陆军的主力队伍,一支是塔齐布所率领的长胜营,另一支则是罗泽南带领的老湘营。这两支队伍在湘军当中那可都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呢。
塔齐布可是曾国藩实实在在的嫡系,是由曾国藩一手给培养起来的呢。就说湘军在湘潭之战的时候吧,那情况可是十分危急,都到了绝处逢生的地步啦,而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就是塔齐布取得的哦。还有后来的武昌之战以及田家镇之战,在这两场重要的战役当中,塔齐布同样担当着主力的角色呢。
在对九江进行围困作战的是塔齐布所带领的军团哦。那是在1855年的时候,塔齐布竟然被林启容给气得不轻,最后不幸离世了。之后呢,他原本率领的那支部队就由周凤山来接手带领啦。要知道,这支部队可是曾国藩在江西极为重要的一支主力军团呢,毫不夸张地说,那就是唯一的一支主力军团。在其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时候,兵力能达到足足6千人之多呢。
然而,周凤山的表现实在是不尽如人意。在樟树镇展开的那场战斗当中,他直接就被石达开给打得一败涂地了。紧接着在江西的攻防战事里呢,周凤山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他先后又被黄玉昆、傅忠信狠狠地压制,部队可以说是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损失那叫一个惨重啊。再往后呢,连军中的悍将毕金科都不幸战死了,至此,这支军团也就渐渐没了什么声响,慢慢淡出了战争的舞台啦。
罗泽南所率领的军团呢,严格来讲,应该算是曾国藩的盟友关系,并非是其嫡系部队哦。这是为啥呢?原来啊,罗泽南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操练湘军的,他有着一套完全独立运作的班子呢。在湘军当中,有不少悍将可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哦。这里面,名气最为响亮的就要数李续宾和蒋益澧这两位啦。
曾国藩有一位朋友叫罗泽南,他俩关系颇为不错呢。在很多时候,罗泽南都会去协助曾国藩作战,不过呢,曾国藩可没办法直接对罗泽南所率领的那支湘军队伍进行干涉插手哦。再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罗泽南就转而跟随湖北巡抚胡林翼了。这之后呢,曾国藩曾多次向罗泽南提出请求,希望他能进军江西,可罗泽南却一次次地拒绝了曾国藩的这些请求,这么一来呢,两人之间的关系就闹得挺不愉快的啦。
在太平天国时期,长江上游有着3大战略重镇,而其中的武昌、九江这两大重镇被湘军成功夺取,这可都是罗系湘军立下的功劳。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整体由胡林翼对各路人马进行节制调度,在前线担任主帅指挥作战的是李续宾呢。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蒋益澧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已经离开了这支作战队伍啦。
在185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三河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陈玉成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以及军队的英勇作战,成功地将与之对战的那支湘军全部歼灭了。说到这支湘军战败的原因,王闿运在他所著的《湘绮楼日记》里面有相关的记载呢。他是这么说的:当时胡巡抚想要把某个人留下来,但是蒋这个人却因此而大骂起来。王闿运觉得,如果当时真的把这个人留了下来,或许就不会出现三河之败这样的结果了。
在王闿运的观点里,湘军在三河遭遇兵败的情况,其原因被他归结为蒋益澧没有前来参战。他觉得呢,如果当时胡林翼能够成功地把蒋益澧给留住,不让他缺席这场战事,那么湘军很可能就不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啦,而且李续宾也不至于会在沙场上阵亡。
那么,王闿运为什么会这么讲呢?蒋益澧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而且他又为何要离开胡林翼,不去参与三河之战呢?其实啊,这里面的情况就是,湘军内部存在着矛盾呢。
之前提到过,蒋益澧和李续宾这两人,可都是罗泽南的徒弟呢,那在罗泽南心里,他俩可都算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啦。不过呢,这蒋益澧和李续宾之间的关系处得可不太好。而当时的胡林翼呢,他为了能够更加有力地掌控湘军这支队伍,在很多事情上明显是偏袒李续宾的。这样一来,蒋益澧心里自然就觉得不服气啦,觉得这事儿不公平。
在1855年的时候,太平军可是打了一场漂亮仗,取得了湖口大捷呢。随后呢,韦俊就展开了对湖北的反攻行动,并且非常厉害地第三次成功夺取了武昌城。面对这样的局势,清朝方面赶紧做出了安排,让胡林翼以署理湖北巡抚的身份,统领军队去救援武昌。而罗泽南呢,也紧紧追随胡林翼一同前往。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正在江西那边呢,可惜的是,他在和太平军的对抗当中,没能占据上风,处于不敌太平军的状况。
韦俊在军事指挥方面很有一套,很是懂得用兵之道。在当时的作战行动中,先是在汉阳这个地方发动了对胡林翼的袭击行动。这次袭击那可是相当有冲击力的,一下子就把胡林翼逼到了长江边上,让胡林翼陷入了极为窘迫的境地。不过呢,可惜的是太平军当时的水师力量比较薄弱,没办法很好地配合这次行动,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胡林翼侥幸地躲过了这一劫,没有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呢。
在1856年年初的时候,韦俊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来对湘军发动突袭。这一番突袭可不得了,直接就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湘军那边的罗泽南在这场突袭当中被打死了。而在这场战斗进行的过程当中呢,胡林翼本来是应该进行救援行动的,可他的救援行动做得实在是不怎么给力。这情况就让蒋益澧心里很是不满了,于是蒋益澧就对着胡林翼发起了一顿牢骚,在发牢骚的时候那可是说了好多不太好听的话呢。
胡林翼一心想着要把兵权集中起来,进而在军队里树立起主帅那绝对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不会允许蒋益澧做出那种挑战他权威的事儿。咱们得知道,就拿胡林翼统一水师这件事来说吧。为了达成统一水师的目的,他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呢。他不惜采取手段,把彭玉麟给支派到别的地方去了,安排彭玉麟专门去管理内湖水师。而外江水师呢,则是全部交给了杨载福来进行管理。
在军队当中啊,有这么一个明确的原则,那就是只能有一位主帅来统领全局,而各位将领是绝对不能去跟主帅对着干、公然叫板的,这可以说是一条不容逾越的底线。就拿李续宾来说吧,他平日里的性格是比较沉默寡言的那种。在对待胡林翼的时候呢,那真可谓是言听计从,对胡林翼所说的话、所做出的安排,他都是完全听从,照着去做的。就算是他察觉到胡林翼在某些事情上存在一些过失,他也没有那个胆量当面去指出来,只是默默按照吩咐行事罢了。
就这样,胡林翼经过考虑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要着重去栽培李续宾。他打算让李续宾来接手接管罗泽南所率领的那支部队,希望李续宾能够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带领这支部队继续前行,完成相关的任务等等,反正就是把罗泽南所部的指挥管理大权交到李续宾的手中啦。
在罗泽南不幸阵亡之后,胡林翼针对湘军的作战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术革新举措。他精心谋划,让步兵、水师以及骑兵这三个军种相互配合、协同展开作战行动。具体的作战策略上,胡林翼采用了一种被称作“围困战术”的打法。这种战术并非是要和太平军进行正面的、硬碰硬的对抗交锋。相反,胡林翼充分利用湘军所具备的优势来展开战斗。湘军在水师方面力量较为雄厚,同时其后勤保障体系也相对完善,胡林翼正是凭借着这些优势,带领湘军打起了持久战以及消耗战,以此来和太平军进行周旋对抗,期望在长时间的对峙与消耗过程中,逐步占据上风并达成作战目的。
话说胡林翼所运用的战术,后来经过曾氏兄弟进一步地去完善,由此就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作战模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结硬寨,打呆仗”啦。你看湘军在攻克武昌、九江、安庆以及南京这些重要战役的时候呢,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的这种战术哦。不得不说,胡林翼着实是厉害,他可是找到了能够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呢。
围点打援这个战术在实施过程中,当要包围武昌的时候,杨载福、李续宾、蒋益澧这几位就得相互配合,进行分工协作啦。就说杨载福吧,他负责的是水师方面的任务呢。那就是要封锁长江,把长江这条水路给牢牢把控住,让太平军的运输线给截断掉。毕竟这原本就是他水师该承担的本职工作嘛,所以对此他也没啥不同的意见。
李续宾采取了这样的战术来应对武昌的局势,他安排人手挖掘出长长的壕沟,同时修筑起坚固的营寨,以此来对武昌城形成包围之势。不过呢,他并没有选择主动去对城池发起攻击,而是稳稳地坚守在自己修筑好的营寨之中,打算通过这种坚守的方式,和城内的敌军拼消耗,以此来达到战略目的。
那么,究竟由谁来承担掩护、协助李续宾这项任务呢?杨载福负责运输粮食、弹药以及各类物资,由于其统领的水师力量颇为强大,所以在执行此项任务时,他这边可谓是毫无压力可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益澧,他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麻烦,情况很是不妙呢。
蒋益澧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去攻打前来增援的太平军。他此次行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阻止这些增援的太平军去攻击李续宾所率领的部队。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绝不能让这些增援的太平军靠近处于内线作战的湘军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李续宾所带领的围城军团的安全,这可是整个战局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呢。
当时的分工情况,在这之中呢,李续宾的任务相对来说是最为轻松的,而蒋益澧呢,就完全不一样啦,他承担的任务那可真是又累又苦。不过呢,这里面还有个情况,就是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啦。要是武昌城一旦被攻陷了,李续宾所带领的军团那可是占据了优势呢,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就直接冲进城里面去,如此一来,夺取首功的机会自然就落到他们头上啦。可蒋益澧呢,他当时是在外面的,没办法像李续宾那样第一时间冲进去,所以最后就只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自己辛苦一场却没捞到那份最大的功劳咯。
有一件挺不幸的事儿,蒋益澧当时准备去攻打的那支援军,正是石达开所率领的军团呢。这事儿还得从杨秀清摧毁江南大营之后说起,那时候杨秀清做了分兵的安排,一部分兵力去东征,还有一部分则是去西征了。而石达开这边呢,虽说兵力相对而言有些不足,可太平军战士们的斗志那是相当旺盛的。面对这样的情况,蒋益澧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可真是吃尽了苦头,被折腾得苦不堪言呐。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要是没有杨载福所率领的水师伸出援手给予帮助的话,太平军根本就没办法在岸边成功扎营。可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局势下,如果太平军顺利在岸边扎营,那对于蒋益澧来说可就太危险了,估计他早就败在石达开的手里了呢。之后呢,蒋益澧和石达开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三个月之久的大战。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那可都是拼尽全力在战斗,到最后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不过呢,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天京事变爆发了,而石达开因为这个缘故得返回京城去处理相关事宜,如此一来,蒋益澧这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话说石达开回到京城之后,那李续宾瞅准了这个时机,觉得这是个突袭太平军的好机会呢,于是就对鲁港的太平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可没想到这一下却陷入到太平军的包围当中去了。这时候蒋澧益出兵去救援李续宾,按说这是帮忙解围的好事,可结果呢,这两人不但没互相感激,反倒相互埋怨起来了。李续宾埋怨蒋澧益没有早点赶到,而胡林翼呢,在这件事情上明显是偏袒李续宾这边的。
是这样的,蒋益澧心里那股火,变得愈发旺盛起来。都还没能够成功拿下武昌呢,他就干脆不管不顾地,连招呼都没打一声,直接就回老家去了。就在这个时候,天京事变突然爆发了。要知道,武昌那边当时的情况已经很艰难了,既没有人能够去救援它,又缺乏各种物资补给,照这样下去,迟早是要被攻陷的。其实蒋益澧心里也明白这个状况,可他就是不愿意在那儿受那份气,所以才会做出不辞而别的举动。
话说蒋澧益离开之后,胡林翼和李续宾那边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哦,压根就没展现出要请他回来的那份诚意呢。您想啊,要不是后来左宗棠着手组建楚军,正愁缺乏人才的时候,亲自出面去邀请蒋益澧出山,恐怕这蒋益澧,就很难再有出头的机会啦,估计就得一直这么被埋没下去咯。
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就说蒋澧益吧,他跟着左宗棠四处征战呢。在江浙一带的战场上纵横驰骋,那表现相当出色,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逐渐崭露头角,最后成为了楚军当中首屈一指的名将。而且他的仕途也是一路顺遂,官职一路做到了巡抚这个高位,已然位列封疆大吏的行列啦。
话说李续宾这个人,在拿下了武昌、九江这些地方之后,却在三河镇遭遇了重大挫折,栽了个大跟头。这时候就有人会想啦,要是当时蒋益澧也在那儿的话,是不是就像王闿运所说的那样,不会出现那种惨败的情况呢?其实呢,要是李续宾和蒋益澧能够携手合作的话,陈玉成可就完全没机会占到便宜啦,根本不可能让那种惨败的局面出现。
三河之战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武昌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以及南京之战是不一样的哦。它既不属于攻城作战那种类型,也不是持久战或者消耗战啦,它其实是一场阵地决战呢。
李续宾这个人,他比较擅长的作战方式是围城以及防守作战哦,在阵地战方面呢,就不是他所擅长的啦。而蒋益澧就不一样咯,无论是围城、防守作战,还是阵地战,他都能够胜任呢。再来说说陈玉成攻打三河这件事,当时他所带领的兵力并不是很多哦,据估算,大概也就只有三万人左右呢。
三河之战,其实并不存在那种说陈玉成准备得特别充分,而李续宾是孤军深入的情况哦。大家得明白,当李续宾在三河这边的时候呢,陈玉成当时正在进行浦口战役呢,正和八旗军队激烈对决呢,而且把德兴阿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
浦口战役一结束,陈玉成都没来得及休整呢,就马不停蹄地朝着三河奔袭而去。要知道啊,当时要是蒋益澧能在外侧对太平军进行抵御,同时李续宾好好地构筑营垒坚守着,不轻易和太平军展开正面的决战的话,那么太平军在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拿下三河这块地方的。
在那个时候,皖北地区的清军力量主要包含袁甲三所部以及李孟群所部,这两部加起来兵力有四万多人呢。另外,正在围攻安庆的都兴阿、鲍超、多隆阿他们,兵力也达到了一万多人。这么来看的话,只要李续宾、蒋益澧能够在当时的局势下坚持上那么几天,整个战局胜利的走向很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哦。就算没办法把陈玉成给彻底击败,可至少也能够让自己的部队毫发无损地撤出来。
要知道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蒋益澧去抵御那些前来支援的敌军,并且承担起最为艰苦卓绝的战斗任务的话,李续宾那边可就很难把局面支撑起来啦。这么说吧,蒋益澧后来离开了那个战场,这一情况呢,间接地就引发了非常惨烈的三河之战的大败局。在这场败仗当中,有数千名精锐的士兵都不幸阵亡了,就连被大家称作第一悍将的李续宾也丢掉了性命呢。
话说蒋益澧回到家中之后,兵部郎中王家璧便写了一封信给胡林翼呢。在信里,王家璧着重指出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他是这么说的:“芗泉之去,惜无酂侯追之。”这里面提到的芗泉呢,其实就是蒋益澧啦。王家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啊,蒋益澧就好比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韩信那般人物,可遗憾的是,却没有像萧何那样的人去把他追回来哟。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如果把胡林翼比作萧何那样善于举荐人才、能在幕后起到关键作用的角色,要是他能把蒋益澧给追回来,那后续的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呢?要知道啊,李续宾和蒋益澧这两人,要是他们能够紧密地携手合作,没有发生三河那场惨败的话,那么承担起东征金陵这项重大任务的很可能就会是他们俩了。这样一来的话,曾氏兄弟在这件事情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所占的戏份恐怕就会少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