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李靖:3千骑兵消灭10万突厥,并不存在

慕卿容 2025-02-23 13:04:57

有人说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奔袭阴山,最后竟然全歼了十万突厥,还俘虏了颉利可汗,这听起来,真的就只能当成个笑话来看待啦,因为这实在是太违背咱们平常所知道的常识了。所以呢,这种言论还是别再说啦,要知道李靖确实是很会打仗的名将,但他也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神人,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违背常理的“战绩”呢。

当我们浏览各类论坛的时候,常常能发现有评选古代10位名将这样的活动。在这其中呢,卫国公李靖可是热门人选哦,大家对他那是赞不绝口,仿佛在众人眼中,他就是那种近乎无敌、不可战胜的存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到了他手里似乎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呢。下面呢,就给大家摘录一些相关的言论吧,具体如下:

诸葛亮当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不敢去袭击长安。但要是换做李靖的话,那可就不一样啦,他绝对有这个本事去完成这样的行动哦。要知道魏延提出这个计划时所带的兵马有五千之多呢,而李靖曾经仅仅凭借三千骑兵就做到了俘虏颉利可汗,并且击败了数十万的突厥大军。相比之下,一个长安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以李靖的能力和战绩来看,应对长安的情况说不定会更轻松呢。

当谈及古代名将的时候,那就不得不提到李靖了,他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厉害的人物呢。不管是放在哪一个朝代去考量,李靖的实力那都是超强的,简直就是无敌一般的存在。就好像他面对各个朝代的诸多将领时,心里或许会冒出这样一句话:“哼,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呢。”足以见得他的厉害程度啦。

有人说啊,要是都没经历过“灭国战争”,那还怎么好意思被称作名将呢?你看李靖啊,那可是实实在在地灭掉了好几个国家呢,这才是真正有资格被称为名将的厉害人物。

当然啦,在诸多战役当中,最为夸张且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那无疑就是李靖大破突厥的那场战役了。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这样描述这场战役的:李靖仅仅率领着三千骑兵,就成功地将多达四十万的突厥骑兵全部歼灭了。而且呢,还把突厥的颉利可汗给俘虏了,最后甚至让他来到长安,就像是打了胜仗后的一种展示似的,仿佛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一般呢。

有一种说法在部分网友间流传,说有40万突厥骑兵,不过这其实是夸大其词了。而在诸多相关说法里,最为流行的是这样一个情况:仅仅凭借着3千兵马,就成功击败了足足10万突厥骑兵,而且还俘虏了对方的可汗。不仅如此,还达成了封狼居胥这样的壮举,最终把突厥给灭掉了。

实际上,大家常常听到的什么三千人就横扫四十万人啦,或者三千人能全歼十万人这样的说法,那可都是夸大其词的呢。李靖可远远没有这么神奇哦。那笔者呢,是严格依据史料来进行探究的哦,就想弄清楚李靖去破突厥的时候,他到底动用了多少兵力?而当时突厥那边的兵马数量又究竟是多少呢?

据《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想要确切知道突厥到底有多少人,这还真不太容易呢,不过大致估算一下还是可以的哦。你看啊,当初李靖去袭击定襄的时候,颉利可汗被打得溃败而逃啦,史书在描述这一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兵数万”这样的字眼哦,这里所说的呢,其实指的就是数万骑兵。

要知道,突厥可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呢。就拿定襄之战来说吧,这场战役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哦。就算把定襄之战中突厥所遭受的损失也考虑进去,在双方正式开战之前,突厥最多也就拥有10万人马的兵力啦。而且,这10万人马还并非全都是精锐部队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啊,当初张公瑾在给李世民献上计策的时候,就已经提到过突厥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呢,而这些“弱点”恰恰就是后来唐军决定北伐所依据的重要因素。

大家知道吗,当时突厥内部出现了很严重的状况呢。一方面,突厥自己内部发生了分裂的情况,像薛延陀、回纥这些原本属于突厥的势力,都和突厥离心离德了,根本就不服从突厥的管教啦。另一方面呢,突厥还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倒霉事儿,闹起了饥荒不说,雪灾还不断呢。这雪灾可太要命了,大量的牛羊都给冻死了,这对以畜牧为生的突厥来说,损失可太大咯。而且,因为这些种种的灾祸,部落里的民众都开始纷纷逃亡啦,整个部落人心惶惶的,一点儿都不稳定呢。就是在这样的一系列情况之下,李世民看到了时机,这才下定了决心,要展开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唐朝当时在那次行动中究竟出动了多少兵马?据史书记载呢,出动的兵马有十几万之多哦。而且,此次行动的主帅是李靖,副帅则是张公瑾呢。不仅如此,还有好多名将也都参与其中追随作战,像李绩、苏定方、薛万彻、柴绍、李神通、张宝相等等,他们兵分几路一同出击呢。

据《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当时是这样安排的:李靖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这一职务,而华州刺史柴绍呢,则出任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被任命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这三路军队合起来的兵力达到了十多万之众呢。并且,这十多万的兵力全部都要接受李靖的指挥调度,然后兵分几路一同向突厥发起出击行动。

咱们单纯从兵力方面来看,唐军的兵力要比突厥多出几万之众呢。要是再把后勤保障这方面也考虑进去的话,那突厥和唐军相比,就更是差得远啦,完全没法比。唐军在这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呢。那大家可能就会好奇啦,战斗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场战斗里有没有那种特别激烈的相互搏杀的场面出现呢?其实,答案是并没有出现这样激烈搏杀的情况哦。

话说李靖率领唐军展开了一场奔袭定襄的军事行动。那颉利可汗呢,眼见着李靖带兵前来,心里直发怵,压根就不敢正面与之交锋,直接就灰溜溜地逃走啦。如此一来,唐军没费多大劲儿就顺利地把定襄这座城池给夺取下来了。就在这个时候,突厥内部的情况可不太妙,局势很不稳定。颉利可汗思来想去,觉得硬扛着也不是办法,于是便主动想着要和唐朝达成妥协。他琢磨着得表表自己的态度,就赶忙派了使者前往长安,向唐朝传达自己想要归顺的意愿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心里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举灭掉突厥。于是呢,他就答应了颉利可汗提出的求和请求,并且还专门派了唐俭前去进行招抚事宜,以便和突厥方面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处理双方关系等一系列后续的工作。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李世民这边有了这样求和、派使者去招抚的举动,颉利可汗就渐渐放松了警惕,在防备上变得十分松懈了。结果呢,李靖瞅准了这个时机,出其不意地对颉利可汗发动了攻击,一下子就打得颉利可汗是措手不及,完全没料到会遭遇这样的突然打击呢。

话说李靖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有点类似“抗旨不尊”哦。他呢,效仿了韩信攻打齐国的做法,安排苏定方率领200名精挑细选的士兵迅速奔袭,目标直指王庭,那气势可谓一往无前。而李靖自己呢,也没闲着,他精心挑选出了一万名骑兵,然后紧紧跟在苏定方那支奔袭队伍的后面,随时准备给予支援或者展开进一步的行动。与此同时,李绩、李神通、薛万彻、柴绍这几位将领也都纷纷行动起来了,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麾下的士兵,从不同的方向朝着目标展开了包围之势,就好像一张大网一样,要把王庭给围个严严实实的呢。

就在那么一瞬间,苏定方如神兵天降一般突然杀到了,紧接着,大名鼎鼎的李靖也带着人马迅速跟上。这一下,可把颉利可汗打了个措手不及,他压根就没什么防备呢。这时候的突厥军队,瞬间就乱得像一锅煮沸的粥似的,士兵们一个个惊慌失措,都只想着赶紧逃命。有的突厥人拼命往北部逃窜,想着能逃得越远越好,可哪能那么容易呢。颉利可汗带着人往北边奔去的时候,半路上就遇到了李绩率军拦截。李绩那可是厉害角色,把他们的去路死死截断,这下颉利可汗想遁入沙漠躲起来都没办法做到了。还有一部分突厥人打算往西边撤退,可西边也不好走,又碰上了李神通带着军队严阵以待呢。双方一交战,突厥军队就被李神通打得落花流水,只能狼狈败退。就这样,颉利可汗不管往哪边逃,都没法顺利脱身啦。

在当时那种局势下,突厥的颉利可汗已然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困境。曾经,他还算是有着一定地位的首领呢,可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却急转直下。而苏尼失原本是他的附属,没想到啊,最后颉利可汗竟然是被苏尼失给抓获了。不过呢,这事儿还没完,紧接着张宝相又出现了,他,硬是从苏尼失那里把颉利可汗又给抢了回来。就这么着,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东部突厥也就走向了灭亡的结局。颉利可汗呢,自然是没法再像从前那样了,他和手下大约8万部众都被俘虏了。而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李靖那可是大放异彩,他的威名一下子就在草原上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李靖的厉害呢。

大家知道吗?当初平灭突厥的时候,唐军那可是有着相当雄厚的实力作为底气呢。他们出动了十几万的兵马,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哦,而且,还有多达百万的后勤民夫在后方全力支持着。有了这样强大的阵容,在战场上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就拿李靖来说吧,他为什么敢让苏定方率领仅仅200名骑兵去进行奔袭作战?要知道,这种奔袭可是很冒险的呢。其实呢,就是因为当时其他各路的兵马都在附近,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的态势。所以,李靖自己还能率领着一万精兵紧紧跟在后面。他们可不是孤立作战的,而是多路一起向突厥进击呢,在这样的布局下,也就不用担心会被突厥反杀啦,毕竟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着呢。

大家想想啊,要是手里仅仅只有三千兵马,或者就算多一些,有一万兵马吧,在这种情况下,李靖是绝对不会去奔袭阴山的,更不可能主动去找突厥来一场决战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李靖虽然特别能打仗,那可是相当有军事才能的,但他又不是那种“无知”的人,他很清楚自身的实力和面临的状况,怎么会去做那种以卵击石的傻事呢,那不是明摆着要自取灭亡嘛。

据《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在某个时期的八年,突厥对太原发起了侵犯。在这种形势下,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他统领着来自江淮地区的一万兵力,和张瑾一同在大谷这个地方屯兵驻守。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他各路军队作战的情况都不太顺利呢,可唯独李靖所率领的这支部队,能够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没有遭受什么大的损失哦。

我们来聊聊太谷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呢,李靖当时所率领的兵力是一万多人,可结果却是不战而退了。然后就有人说他仅凭三千兵力就能灭掉突厥,这其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儿呢。大家想一想,在历史的长河里,要以那种绝对处于劣势的兵力,去和比自己强大数十倍的对手过招,而且最后还能把对方给灭掉,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很难出现的,几乎就没有过呢。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将,他在面对处于顶峰状态的对手时,即便自身处于绝对劣势,却依然能够成功击退敌军,而且还不是在守城战斗的情况下做到的,这位名将便是隋朝的达奚长儒。在隋朝那个时期,突厥可是处在巅峰状态呢。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广袤的草原,并且其内部还没有出现分化的情况,实力十分强劲。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达奚长儒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战绩。

据《隋书》所记载的内容,在开皇二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联合了他的弟弟叶护,还有潘那可汗,他们聚集起了十多万的人马,气势汹汹地朝着南方进行侵犯抢掠。面对这样的情况,隋朝朝廷下达诏令,任命达奚长儒担任行军总管这一职务,让他率领着两千人的军队去迎击来犯的突厥军队。

达奚长儒当时领了个任务,就是去巡视边境地区。他带的兵马不多,仅仅只有两千人而已。可谁能想到呢,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竟然遭遇了极为强大的敌人——十几万突厥兵,而且啊,可不是一般的突厥兵,是突厥可汗都亲自出马带领的队伍。面对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达奚长儒可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当机立断,选择主动向敌人出击。在交战之后呢,因为双方兵力实在太过悬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便且战且退。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情况越来越艰难,先是弓箭都全部用完了,接着刀枪在激烈的拼杀中也渐渐变钝,失去了原本的锋利。但即便到了这般境地,达奚长儒也没有放弃抵抗,他竟然凭借着自身的勇气和力量,赤手空拳地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杀。

达奚长儒在与突厥作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着实让突厥可汗钦佩不已。要知道,那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而突厥一方呢,由于死伤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心里也清楚,继续和隋军这般死磕下去,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权衡之后,就决定给隋军留一条活路,让他们有机会撤回去。只是可惜,尽管突厥给了隋军生机,可最后真正能够平安回到关内的隋军士兵数量却非常少。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