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0年的时候,刘裕获知了这样一则消息:卢循和徐道覆带领着多达15万的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抵达了京师建康。这一下可不得了啦,晋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完全抵挡不住,结果是一败涂地。就连江州刺史何无忌也在这场战事中战败身亡了。如此严峻的形势,让朝中的大臣们都慌了神,甚至都已经在商议着要迁都这件事儿了。而此时的刘裕呢,他人还远在北方呢,自己的大后方却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这可真让人头疼不已,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刘裕这一生都在征战,而且基本上打的都是那种极为艰难、仿佛要逆天而行的战斗,平定卢循的这场战役也不例外。你瞧瞧,在6年前的时候呢,刘裕当时的情况可不怎么乐观哦,他手底下就只有区区12个人呢。不过呢,他可没被这点儿困难吓住,硬是临时凑起了好几百人,之后又去招募了一千多普通民众。就靠着这样临时组建起来的力量,他竟然就有胆量在京口发动起兵之事啦。结果呢,还真就成功了,直接把已经称帝的桓玄给灭掉了,而且还把“桓楚”那多达十万的大军给彻底摧毁了呢。
刘裕可是极为擅长打那种“逆天战”的哦。就是在自身所处的境况已经很糟糕,而且面对的敌军还特别强悍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成功地战胜敌人,并且赢得那叫一个漂亮、精彩。在古代帝王当中呢,要是论起带兵打仗这件事儿,还真就没人能和刘裕较上劲儿、掰一掰手腕呢,就连李世民这样很会打仗的帝王也不例外哦。就拿平卢循之战来说吧,在这场战役当中,刘裕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华那可真是太卓越、太出众啦,相比之下,就连李世民恐怕都得往后稍稍,站到一边去啦。
一、孙恩、卢循起义的背景
公元317年的时候,刘聪所率领的匈奴骑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最终成功攻克了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随着长安的沦陷,西晋也就此宣告灭亡啦。当时的晋愍帝沦为了阶下囚,遭受了极为屈辱的对待,他被迫穿着青衣去给人斟酒,甚至还得去刷洗马桶呢,最后就在这样的屈辱境遇中被残忍地杀害了,想想真的是太可悲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呢,晋元帝司马睿站了出来,他登上了皇位,开始称帝,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后世将其称为“东晋”时期哦。
司马睿乃是晋朝皇室的远支成员,由于其与皇室正统的血缘关系已经比较淡化了,所以在晋元帝这个身份上,司马睿的威望是有所欠缺的。在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这场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大乱斗极为惨烈。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越经过一系列的角逐,在当时算是成为了一个暂时的赢家。然而,他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毕竟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局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司马越便做出了一个安排,他派遣司马睿渡江南下。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以防将来出现什么难以预料的变故,也好有个应对的准备。
司马睿乃是晋朝时期的琅琊王,不过呢,他自身的威望并不怎么够。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想要在局势中立足存活下来,就只能依靠两方面的力量啦。一方面是那些渡江而来的北方大族,他们在当时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呢;另一方面则是江南当地的土著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在江南一带可是根基深厚。就这样,在东晋时期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权力群体哦。首先就是司马皇族啦,他们毕竟有着皇室的身份,在政权中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呢。然后就是世家大族了,这里面既包含了渡江的北方大族,也有江南土著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凭借着长久以来积累的财富、人脉等资源,在权力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还有就是流民群体啦,他们虽然身份相对特殊,但同样也是构成东晋政权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呢。这三种权力群体,共同构成了东晋政权得以存在和维持的支柱哦。
咱们来说说司马皇族和世家大族在东晋时期的情况。司马皇族呢,就像是世家大族之间一条连贯着的纽带哦。虽然他们既没有多少兵力,手里也没掌握多大的权力,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可不一般,是很特殊的呢,就因为这样,在当时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哦。再看看世家大族这边,他们可是东晋朝政实际上的控制者呢。东晋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关键就在于这些世家大族之间利益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要是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那东晋的局势可就不好说了呢。
在东晋时期,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流民。他们大多是从北方为了躲避战乱等灾祸而一路迁徙过来的。这些流民并非是毫无组织的零散状态,其中一部分是以私人武装的形式存在着。在这当中,祖逖、祖约、苏峻、郗鉴这几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当时的东晋皇室以及那些世家大族呢,他们所处的局势比较特殊。一方面,北方有游牧骑兵时常构成威胁,东晋在军事防御上存在压力,而这些流民所组成的私人武装具备一定的战斗力,所以东晋皇室和世家大族在军事层面是需要依靠他们来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侵袭的。但另一方面呢,东晋的朝政一直以来都是由皇室和世家大族所把控,他们可不希望这些流民势力参与到朝政当中来,担心会打破原有的权力格局和政治平衡。也正因如此,便有了这样一个规定或者说一种局面,那就是这些流民是不被允许“渡江”前往东晋的都城建康的,他们只能留在长江以北的区域活动。
在当时的局势下,呈现出皇族、大族以及流民这样三足鼎立的态势呢。这三方在一种动态的情形当中维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不过,这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就被打破了。到了谢安兄弟主政的那个时期,为了能够组建起一支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兵马队伍,他们就想到了从流民当中去招募士兵。经过这么一番招募组建起来的队伍,号称是“北府兵”哦。这支“北府兵”在东晋时期那可不得了,算得上是东晋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啦。
在当时,朝廷是掌握着武装力量的。到了401年的时候,朝廷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要求把那些被大家族所拥有的奴婢、部曲以及宾客都给释放出来,而且呢,还要从这些被释放的人员当中去招募士兵。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这些奴婢、部曲等可都是大家族重要的人力资产,朝廷的这一举动,无疑是直接触动了大家族的切身利益,就好像动了他们极为看重的奶酪一样。可事情还不止如此呢,这一举措不但让大家族心里不满,就连那些被释放的奴仆、部曲自身也有诸多的想法和情绪。毕竟他们长期依附于大家族,一下子身份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心里可能也是各种不适应。就这样,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引发了孙恩、卢循起义这一重大事件。
孙恩和卢循所代表的那个集团,组成人员挺复杂的呢。这里面不光有流民,还有奴仆,而且,还有不少是来自世家大族的哦。就说卢循吧,他可是出身于大家族哟,在“三吴”地区那可是相当有威望。正因为如此呢,他振臂一呼,马上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一下子就召集到了数万的兵马呢。然后凭借着这些力量,接连攻取了8个郡,这可就直接对建康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啦。
话说在当时,发生了孙恩、卢循起义这一事件,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廷方面就派出了著名的“北府兵”前去进行镇压行动。这“北府兵”的主帅呢,是谢琰,也就是谢安的儿子。可谁能想到啊,这谢琰在作战的时候竟然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就因为这个,最后落得个败亡的下场。如此一来,起义军那边的声势可就越发浩大起来了。在这样的局势下,刘牢之和刘裕接手了“北府兵”。他们二人带领着士兵奋力拼杀,经过一番苦战,总算是成功灭掉了孙恩所率领的这部分起义军力量。不过呢,这卢循却趁机逃掉了,他逃到了海上,也给后续留下了一些隐患。
孙恩离世之后,东晋的朝廷就再度陷入了内部争斗的混乱局面之中。在这样的局势下,桓玄脱颖而出,他成功取代了东晋政权,建立起了一个名为“桓楚”的新势力。然而,有一个人对此极为不服,这人便是刘裕。刘裕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在京口发起了起兵行动,以此来对抗桓玄。值得一提的是,刚开始的时候,刘裕麾下仅仅只有12个人跟随他。不过呢,好在后来得到了“北府兵”剩余部分人员的支持。即便如此,把这些人都加起来,总共也就一千多人的兵力。但就是凭借着这看似单薄的力量,刘裕竟然成功地将桓玄给灭掉了,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件极为轰动的事情呢。
在刘裕和桓玄激烈对抗、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卢循瞅准时机去攻取了广州,并且成功占领了岭南地区,而对于卢循的这一系列举动,东晋朝廷选择了默许的态度。到了公元409年,刘裕亲自率领兵马向北出征,目标是讨伐“南燕”。在北方的战场上,刘裕所率的军队与勇猛善战的鲜卑铁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斗场面十分惨烈。就在这个时候,卢循和徐道覆趁机起兵作乱,就如同在刘裕的后院里放了一把大火,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给刘裕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困扰。
二、刘裕的处境,比李世民糟糕千万倍
卢循和徐道覆二人极具号召力,他们所带领的队伍规模那是迅速扩张,没多久就增长到了15万人之多,那气势简直如同长虹一般,来势汹汹。而在这个时候呢,刘裕这边的处境可就太艰难啦,糟糕得很呐。面对这样的形势,想要把这种不利的、呈现出颓败之势的局面给扭转过来,真的是比登天还难,感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裕居然成功实现了逆袭,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太不容易啦。
有个人叫刘裕,他的小名叫寄奴,这人可是辛弃疾心中极为崇敬的对象呢,算得上是辛弃疾的“偶像”啦。遥想往昔的时候,那场面真是壮观无比,刘裕率领着军队,身披战甲,手持戈矛,跨着战马,纵横驰骋在战场上,气势极为豪迈,仿佛能够一口气就把万里江山都给收入囊中,那种威风凛凛的劲头就如同猛虎一般,真的是太厉害了。而且,刘裕还有个特别响亮的名号,叫做“帝王收割机”呢。为啥这么叫?因为他这一生可不得了,前前后后竟然灭掉了六位皇帝,就凭这一点,他在历史上的名气那也是响当当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这些事迹呢。
咱们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单从军事能力方面来讲呢,在那个时代还真没人能打得过他。要是说到综合能力的话,估计也就只有宇文泰有本事能和他较较劲、掰掰手腕啦。不过呢,刘裕这人的处境着实是挺尴尬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庶族出身,这就意味着他基本上没什么家族背景能够依靠,在当时那种挺看重门第出身的环境下,他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呢。
在魏晋那个时期,大家知道是谁在掌控着天下吗?答案就是世家大族哦,到了东晋的时候呢,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啦。那时候的天下,可不能说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呢,实际上是那些大家族的天下,是门阀们的江山哦。而刘裕呢,他可不是出身于门阀世家的,他属于一直被门阀压制着的庶族。庶族和门阀之间的差距可大啦,不但彼此之间是不可以通婚的,甚至连吃饭都不会在同一张桌子上呢,这就是当时的一种状况。
刘裕的身份颇为“卑微”,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是被门阀势力重重包围着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能一步步取得权势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还打算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去把那些门阀势力给灭掉,这难度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再说说卢循和徐道覆吧,他们虽说被视作叛军,可实际上呢,他们也属于“门阀”这一阶层。而且他们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呢,那就是他们的号召力比起刘裕来可要强太多太多了。
话说卢循和徐道覆率领着军队从广州出发,一路向着北方进军。他们行军速度极快,那气势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一下子就把岭南地区给夺取下来了。而且,还不仅仅如此呢,他们接连占领了足足6个州的地盘,这势力扩张得可真是迅猛。他们的前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就抵达了建康这个重要的地方。这下可好,对于刘裕来说,这无异于后院突然起火了。那刘裕在这个时候的处境到底有多艰难、多糟糕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简直就是陷入了“绝境”之中,仿佛已经处在了即将灭亡的边缘地带,情况万分危急。
话说在当时,刘裕有一位盟友名叫何无忌,可惜的是,何无忌在一场战斗中遭遇败亡的结局。与此同时,刘裕麾下的大将刘道规在长沙这个地方也经历了一场恶战,结果战败了,而且在这场战役里,一下子就损失了多达三万的兵马。如此一来,荆州之地便陷入了被敌军包围的困境之中。另外呢,还有刘毅这人,他,根本不听从旁人的劝告,执意要率领两万兵马从京师出发去征战。可谁能想到呢,在行军途中,竟然遭遇了卢循和徐道覆设下的埋伏,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下场。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卢循率领的大军气势汹汹,一路打来,几乎把整个东晋的大片疆土都给占领了。这可把东晋的朝廷给吓得不轻,慌乱之中甚至都开始琢磨着要迁都了呢。这时候,诸葛长民和孟昶就提出了他们的想法,要么去投奔刘裕,觉得跟着刘裕或许能有个依靠;要么就干脆把都城定在扬州,想着先避避卢循大军的锋芒再说。你瞧瞧,就因为卢循大军的来势汹汹,整个朝廷都已经乱得不成样子啦,就跟一锅煮开了的粥似的,乱糟糟的。在这种局面下,刘裕这边可就麻烦了,因为他压根就没有一个能够让他安稳利用、提供有力支持的后方。
在那个时候,刘裕正在北方展开作战行动呢。他成功灭掉了“南燕”,可这中原地区的局势却并不安稳,后秦的骑兵军团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就好像盯着猎物的猛兽一般,随时可能发起攻击,形势相当严峻。然而,更倒霉的是,刘裕所带领的部队还遭遇了瘟疫的侵袭。这瘟疫一来可不得了,让部队里出现了大量的伤亡情况,士兵们的战斗力也因此大打折扣。刘裕心里清楚,建康那边的人心得尽快安定下来,所以他决定尽快返回。但当时的情况也很无奈,他只能带着区区4千兵马先行启程,而其余的大部分兵马因为各种状况还落在后面呢,没办法一下子全部一起回去。
要知道,当时东晋的局势已经陷入了崩溃的状态,而刘裕手里仅仅只有区区4千兵马呢。可他要面对的却是多达15万的敌军大军,这种悬殊的对比,所带来的压力那真的是不用想都能知道有多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刘裕了。他确实是有着非凡的胆量,哪怕自己身处如此艰难的处境,面临着这么强大的对手,却依旧敢于和对方展开决战。这种在困境中毫不退缩,敢于拼搏的劲头,可不就是那种有着帝王之相的人所具备的独特气质嘛。
我们先来看看刘裕的处境情况,了解完之后呢,再去瞧一瞧当年李世民东征窦建德、王世充时候的背景状况。一提到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好多人都会拿虎牢关之战来举例说明呢。在那场战役当中啊,李世民仅仅率领着3500人的玄甲军,就成功击败了窦建德所带领的多达10万之众的大军,而且最后还把窦建德、王世充都给擒拿住了。
我们得承认,李世民在打仗方面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呢。不过呢,要说他仅凭3500人的“玄甲军”就能够把窦建德、王世充的军团给灭掉,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儿。当时李世民出征的时候,唐军的总兵力是达到了13万之多呢。他们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模式,就这么和联军耗着,打消耗战。在这个时候,窦建德那边的谋士可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呢,就是奔袭长安,去避开敌人实力强劲的地方,转而攻击其相对薄弱之处。可窦建德却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哦,要是他当时同意了的话,那李世民恐怕就得面临被终结的局面啦。
李世民的背后有着颇为雄厚的支撑力量,李渊在那儿呢,还有势力强大的关陇集团。有了他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极为强大而且十分稳定的大后方哦。这个后方可不得了,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前方作战的李世民提供各种各样的补给物资呢,所以在物资方面,李世民完全不用担心会没饭吃,也不用发愁没有兵可以调用啦。后来呢,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窦建德当时不知道怎么的,就有些疏忽大意了,在举行典礼这种本应格外小心谨慎的时候,竟然没有做好足够的防备措施。而李世民呢,瞅准了这个时机,果断发动袭击哦。这时候唐军出击啦,打头阵的是那支赫赫有名的3500人的“玄甲军”,他们可都是精锐呢。在“玄甲军”奋勇向前冲的时候,其余的步兵也丝毫不含糊,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协同作战,最后才取得了胜利。
咱来讲讲虎牢关之战啊,在这场战役里呢,李世民采取的是持久战的策略哦。他不着急,就那么慢慢地寻觅着合适的战机,等到时机一到呢,就一下子出手,给敌人来个致命一击,这整个作战过程其实还是挺精彩的呢。不过呢,要是把虎牢关之战和刘裕的“平卢循之战”放在一块儿比一比的话,就会发现差距啦。不管是从战役的难度来讲,还是看作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方面,虎牢关之战那可都比“平卢循之战”要差得远咯,两者相较,虎牢关之战确实是逊色不少。
话说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两场重要的战役值得一提。就拿李世民参与的那场战役来说吧,他最终能够获得胜利,关键就在于唐朝有着极为雄厚的实力。要知道,与之对抗的窦建德和王世充,他们可都耗不起,毕竟自身的家底实在是不行,和唐朝雄厚的实力相比那可差得远了,所以李世民能取胜也就不奇怪了。再看看刘裕这边,他赢得胜利那可真是够“逆天”的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刘裕可以说根本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几乎就是在极为不利的局势下,硬生生地实现了翻盘成功,这操作简直就跟神仙手段似的,太让人惊叹了。
三、刘裕的“逆天作战”,李世民未必能翻盘
话说有4千兵马回到了京师,东晋朝廷这边呢,总算是暂时松了一口气。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朝廷压根就不相信这兵马能取得胜利。这时候啊,朝中的一些大臣纷纷提出建议,说要把都城迁到扬州去,为啥呢?就是想着能躲开卢循、徐道覆他们带兵攻来的锋芒呗。就在大家各有各的想法的时候,刘裕站了出来,十分坚定地直言说道:“可千万不能迁都,一旦迁了都,那国家的根基可就被动摇了,到时候必然会走向灭亡的,而且是一点儿回旋的余地都不会有啊。”
刘裕在打仗方面是很有本事的,不过呢,徐道覆同样也不逊色。徐道覆这个人,战略眼光那可是相当长远的,在战术指挥上的水平也是一流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刘裕的强劲对手呢。咱们来看看“平卢循之战”的情况吧。在这场战役当中,徐道覆所制定的作战方案,竟然和刘裕的几乎一模一样。要是当时卢循能够听从徐道覆所提出的那些建议的话,那最后到底是谁能取得胜利,可就真的很难说了,说不定就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
刘裕领军驻扎在京师,为抵御卢循水师,他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御部署。先是修筑起坚固的堡垒,以此作为防御的重要据点。接着,又在长江以及秦淮河之上大量设置木栅,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水面上,就如同一道道屏障一般,以此来阻挡卢循水师的进犯。待这一系列的部署全部完成之后,刘裕对身边的群臣说道:“你们且想一想啊,如果卢循率领他的军队直接朝着新亭发起进攻,然后咱们双方在城南的雨花台展开最终的决战,在那样的情形之下,这场仗究竟谁胜谁负,那可就真的很难预料了。”
徐道覆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和刘裕心里所想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双方直接展开决战,而且决战的地点就选在城南,到时候就在城南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然而,对于徐道覆的这个作战计划,卢循却并不采纳。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呢,卢循在此之前曾经被刘裕狠狠地教训过,那一场仗可把他给打怕了,所以现在他做事就变得格外谨慎,不敢轻易地采取行动,生怕再出差错。另一方面呢,卢循心里有着另外的盘算。他是希望“三吴”地区那些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能够起兵响应他们这边,要是这些大家族真的起兵了,那就可以从刘裕集团的内部去进行破坏,这样一来,不用真刀真枪地打仗,说不定就能取得胜利了呢。
刘裕呢,他属于庶族出身哦。而且啊,他对待江南那些门阀势力的手段可以说是挺残忍的呢。不过呢,刘裕这个人着实厉害,在军事方面,他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哦。所以,那些江南门阀就算心里可能有点想法,可短时间内也根本不敢和刘裕正面叫板,就只能在一旁干看着,瞧瞧这局势到底会怎么发展下去喽。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呢,卢循这边可就有点煎熬啦。他苦苦地等啊等,这一等就等了一个月呢。这期间,粮食都消耗掉一大半啦。原本他可能还指望着“三吴”的那些豪杰们能有点什么动作,可谁知道呢,那些豪杰们压根就没啥动静。这么一来,卢循心里就不由得害怕起来啦,毕竟形势好像对他越来越不利了。
在那个时候,卢循正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呢。就在这当口,刘裕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派遣索邈率领着1500名铁骑去冲击敌军的阵营,以此来威慑那些叛军。您知道这索邈所带领的1500骑兵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吗?他们可都是从北方收编过来的鲜卑重甲骑兵,那战斗力可不是一般的强悍呢。当卢循远远瞧见这些鲜卑骑兵气势汹汹地杀奔过来的时候,心里顿时就慌了,赶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然后把军队驻扎在了秦淮河西边的地方。
刘裕曾经对着自己的部将这样讲道:“你们看啊,卢循现在来进攻咱们城南这边了,这局势呢,可不好说,到底最后谁能赢,还真没准儿呢。不过呢,要是卢循他选择退守到秦淮河西边去,那这胜利啊,可就妥妥是咱们的啦。”结果呢,卢循还真就退兵去扎营了,就这样,刘裕这一招“心理战”算是成功了,给整个局面开了个很不错的好头呢。
卢循留意到“三吴”一带的豪杰们一直没什么动静,于是他琢磨出了一个作战计划。他打算亲自率领部队去进攻白石这个地方,想着以此来吸引刘裕的目光,让刘裕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白石这边的战事上。而他真正的意图呢,是想在刘裕被吸引过去之后,趁机在城南实施登陆行动。可哪知道,刘裕这边可不是毫无准备的。他早就料到卢循可能会有什么动作,提前做好了防备措施。当徐赤特擅自出兵的时候,刘裕当机立断,直接就把徐赤特给斩杀了。这么一来,卢循原本谋划好的计谋可就没办法实现啦。不仅如此,晋军还借着这个机会,顺势对自家的营垒进行了加固呢,让防御变得更加稳固了。
在双方对峙了很长时间之后,卢循和徐道覆所率领的军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粮食已经消耗殆尽了。没办法,他们只好全军退到九江这个地方进行防守。这时候,刘裕果断地下达了追击的命令。他做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首先呢,让王仲德带领着三千名精兵,迅速前往出海口的位置进行驻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截断卢循的退路,防止他在战败之后逃到海上去躲避。接着,刘裕又安排孙处率领三千士兵,从海上出发,朝着广州的方向行进。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广州展开奔袭作战,去攻打卢循军队的后方,给卢循来个措手不及。同时,刘裕还命令刘道规一定要死死守住荆州这块地方。因为一旦荆州失守,徐道覆就有可能顺势攻取上游地区,那样局势可就更加复杂难控了。所以刘道规肩负着重任,要全力阻止徐道覆的这一企图。
在完成相关部署之后,刘裕亲自率领着士兵们,与卢循所带领的军团在雷池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刘裕身先士卒,亲自来到阵前进行指挥。只见他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拉弓搭箭,朝着敌军的战船齐齐射去,一时间箭如雨下。紧接着,双方的士兵短兵相接,展开了残酷的肉搏战。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交战之前,刘裕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就已经料想到风向可能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提前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专门派兵悄悄前往西岸进行埋伏。其目的就是为了等到风向转变之时,能够及时出击,去焚烧那些很可能会被大风吹到这边来的敌军战船。
刘裕亲自上阵督战,这使得晋军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双方军队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且残酷的厮杀,从中午时分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在这长时间的激战过程中,伤亡惨重,那滔滔江水都被鲜血染成了触目惊心的红色。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大风呼啸而起。这风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把卢循一方的战船给吹到了西岸边。而晋军这边早就有所准备,事先埋伏好的士兵瞅准这个绝佳时机,纷纷乘势杀出。他们一边奋勇杀敌,一边纵火焚烧卢循的战船。一时间,只见火光冲天,那些战船就如同诗句里描述的那般“樯橹灰飞烟灭”,瞬间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在这样的攻势下,卢循的军队根本无力抵抗,只能狼狈地朝着鄱阳湖方向溃逃而去。
刘裕果断地下令展开追击行动,随后晋军进入到鄱阳湖区域与敌军展开交战。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突然间一阵大风呼啸而过,竟然一下子就吹断了晋军的那面大旗。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使得晋军的军心出现了动摇,不少将士心里都觉得这恐怕是上天的旨意,意味着此次作战难以顺遂,似乎有一种不可违抗的宿命感笼罩在心头。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形,刘裕却仰头大笑起来。他高声说道:“大家可还记得当年的覆舟山之战啊,那时候同样也是在作战期间,我的旗帜也被折断了。可结果呢,咱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作战能力,最终一举灭掉了桓玄所率领的数万大军。如今这旗帜不过是再次折断罢了,没什么可担忧的。我看呐,那卢循就会如同当年的桓玄一样,注定要败在咱们的手中。”
鄱阳湖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战,也就是鄱阳湖之战啦。当时卢循和徐道覆可是把他们所有的精兵都集合起来了,然后目标明确,直接就朝着刘裕所带领的中军猛扑过去了呢。不过呢,这时候的刘裕可不得了,他对晋军进行了革新。革新之后的晋军啊,有个很厉害的地方,那就是普遍都装备上了弓弩。这种弓弩的杀伤力可强啦,威力相当大呢。而且,这些弓弩原本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北方的重甲骑兵的,可想而知它的穿透力有多厉害。所以当卢循他们的士兵冲过来的时候,面对晋军射出的弓弩,根本招架不住,好多士兵就这么纷纷掉进江里去了。
在激烈交战正酣之时,从广州那边传来了一则重要消息,原来是孙处成功地夺取了广州城,这一下可不得了,直接就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要知道,这粮道对于叛军来说那可太关键了,就好比是生命线一样。这下可好,卢循和徐道覆这两个叛军的头目一下子就没了作战的心思啦,军心大乱,然后就纷纷开始溃逃喽。先说那卢循吧,他一路逃窜,最后逃到了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那个地方。可就算逃到这儿也没能躲过晋军的追击,在和晋军的交战中,卢循被打败了,最后竟然溺水死掉了,落得这么个下场。再看那徐道覆呢,他是逃回了始兴。不过晋军可没放过他,很快就把始兴城给攻陷了。这时候徐道覆还想抵抗呢,就在城里和晋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可最终还是没能敌得过晋军,被晋军给刺死了。至此呢,这场叛乱也就彻底结束啦。
刘裕所经历的平卢循之战,那真的可以说是一场极为艰难、几乎如同“逆天”般的战斗。然而呢,就是在这样看似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刘裕却成功实现了翻盘,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咱们来设想一下当时的那种处境哦,如果把刘裕换成李世民,让李世民处在和刘裕一模一样的位置上,面对同样的困境,估计想要实现逆袭可就太难太难啦。刘裕在军事方面的能力那可是相当强悍的,就连史学家吕思勉都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呢。吕思勉就曾明确表示过:“李世民也就是中等的才能水平罢了,比起宋武帝刘裕来,那可差得远啦。”
所参考的书目为《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