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孙科女儿重返父亲故居,发现已被许世友改造成农场:真没想到

侯哥谈历史 2025-04-12 11:20:46

我打算去祭拜陵墓时,拐个弯瞧瞧我爸以前住在南京东边的老房子。

1985年,孙中山的孙女儿孙穗英回到了祖国大陆。在跟负责接待的人商量要干些啥的时候,她提出想去瞅瞅她老爸孙科以前住过的地方。按理说,这要求挺正常的,但接待的人却犯了难,没办法,只好赶紧找外事部门,跟南京军区的头头脑脑们商量这事儿。

孙科的老宅子坐落在紫金山南边山脚下,盖于1948年。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孙科在南京的唯一住处。当年他决定在中山陵附近盖房,主要是想遵循一种老传统,就是“在墓边盖房,以尽孝心,守着亡灵”。

别墅刚建好没多久,人民解放军就横渡长江胜利了,孙科很快就离开了大陆,然后这座别墅就被人民解放军给接收管理了。

要是孙科的老宅子只是被解放军管着,那提前打个招呼,让孙穗英去看看也没啥大不了的。可现在的麻烦事儿是,这宅子的新主人变成了许世友。

许世友搬进中山陵8号,那地方以前是孙科住过的,从那以后,普通人就别想轻易踏进门槛了。就连本地的大官想来探望,也得先让他的秘书打个招呼,不然谁也别想随便进。要是许世友晓得有人打算来瞅瞅他的窝,多半情况下,他肯定是不会点头答应的。

当大家正头疼怎么安顿许世友时,突然有个人说:“不如让许世友出去算了。”这话一出,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主意,连连点头赞同。

孙穗英他们去祭陵的那天,工作人员找了个打猎的由头,把许世友给带出门了。为了让许世友在外头多待会儿,司机特意绕远路,多开了好几十公里。一到打猎的地方,工作人员就开始大呼小叫,故意把气氛搞得很热闹。

尽管收获的猎物寥寥无几,但大伙儿的热情高涨,这股子高兴劲儿也带动了许世友,他立马来了精神,一头扎进了灌木丛里。

祭扫活动结束后,孙穗英一行人坐车前往中山陵8号。一到那座老房子前,孙穗英心里就翻涌起了好多回忆。虽然爸爸以前的东西早就没了,但她还是一间间房慢慢看,看得特别认真,脑子里不停地闪过小时候在这里的种种美好幻想。

孙穗英踏进后花园,发现记忆中的那些花圃、假山全都不见了,眼前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蔬菜和一个个长得特别好的瓜果。陪她一起来的人本来还担心她会不高兴,结果孙穗英一路看一路夸:

都过了三十几年了,这宅子居然还能保持得这么好,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南京解放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中山陵8号就变成了军区的招待所。像毛主席啊,叶剑英这些中央的大领导,都在这儿短暂地住过。不过呢,除了他们来的时候,中山陵8号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着的,没人用。

在十年的政治动荡岁月里,许世友经历了不少波折,后来他在中山陵8号安顿下来,权当是处理事务的一个据点。等到八大军区司令员大调防之后,中山陵8号这地方就空了出来,没人再住了。

1980年,许世友将军选择隐退,之后他又回到了南京,住进了中山陵8号院。这次回来,他头一件事就是对住处进行大改造。他把围墙边上的灌木丛都给锯了,改成养猪的地方;原来的苗圃也被铲平了,挖成了鱼塘;那些名贵的花草都被移走了,地方都整成了可以用来种地的田块。

每天早晨出去溜达的时候,许世友就给大伙儿分配好了一天的农活任务。除了厨师因为腿脚不利索没法干,其他人都有各自的活儿。有的人原本想着,跟在许世友身边做事,能见世面,轻松自在,结果却是一天到晚都得忙活农活,心里头别提多失落了,干起活来自然也就没那么上心了。

许世友瞧见问题后,立马就一顿数落,接着让那人重新干,得做到他点头才行。没多久,中山陵8号里面和外面的围墙那边,就变成了两个大不一样的天地。

许世友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感情。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因为日军把根据地围得严严实实,军民们连衣服和吃的都缺,日子过得很苦。许世友就站出来,喊大家一起动手,热火朝天地搞起了大生产。

那时候,组织上给许世友分了一块挺肥沃的土地,可他得知后却直摇头,非得自己挑了个荒僻的地儿,动手开渠引水,准备在那里开垦农田。到了开垦荒地、清除树木的时候,战士们都得用上各种家伙什儿,费老鼻子劲才能挖倒一棵树。可许世友呢,单凭一双肉掌,跟古代小说里的鲁智深拔柳树似的,一眨眼的功夫,好几棵树就被他连根拔起了。

许世友领头,胶东那边的老百姓和军队这一年收获满满。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部队。当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里辛苦劳作时,啥也没说,卷起袖子就下了田,熟练地协助农民们打稻谷。尽管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许世友却显得特别投入,这种专注的神情平时可不多见。

后来,中苏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毛主席提出了“为了老百姓,得准备好打仗,也得防着饥荒”的口号。许世友非常支持这个号召,他主张军队也得自己动手种粮食,这样能给国家和老百姓减轻不少压力。

在南京军区管辖的海域里,散布着不少海岛。因为岛上田地稀少,所以生活物资挺紧缺的。许世友每次登岛检查,都会叮嘱士兵们修建梯田,搞好水利设施,有时候他还亲自带着军民,在海岸线上筑坝围垦田地。

许世友接手江苏的党政军事务后,把心思主要放在了工农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上。在他的带领下,加上那些年气候适宜,江苏的农业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许世友虽然不太擅长跟文化人聊天,但他对搞农业科技的人特别上心,老爱听那些农业技术专家的讲解,着国内外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他还经常吩咐手下人试着种种看,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南京军区待了整整二十年,许世友对部队搞农副业这事儿特别上心。他强调,每个连队都得有块自己的地种,师团级别呢,就得有个小农场,到了军以上的单位,那更得有像样的农副业生产基地。每次他到部队里去检查,都少不了要到农田里溜达溜达,猪圈那儿也得瞅瞅。看到哪儿做得不好,他立马就指出来,毫不留情;要是哪儿做得好,他也是毫不吝啬地夸奖,好几个干部就是因为这个被提拔了呢。

有次,话剧团头头抱怨说他们住的地方离市区太远,生活上挺折腾。许世友一听这话,立马火了,指责领导们自己不琢磨对策。接着,许世友直接调了个工兵连过来,给话剧团和歌舞团分别挖了个鱼塘,算是帮他们解决了一部分难题。

中山陵8号翻新完成后,许世友自己动手种起了菜,他每天吃的都是自家地里长的,不用花一分钱。有些菜在南京并不常见,但许世友愣是把它们种活了,还时常端上自家的餐桌。后来,他的大儿子从大别山赶到南京来看他,走的时候,许世友给儿子装了一麻袋的地瓜带回去。孙女们爱吃甘蔗,许世友干脆就在院子里种上了甘蔗,让她们随时都能吃到。

结果,市面上的甘蔗都已经开卖了,许世友家种的甘蔗却还没长好。好不容易盼到它们长成了,许世友满心欢喜地给军区里的大领导们,每家每户都送了一捆。但没想到,这些甘蔗没啥水分,口感也不如广东的甘蔗甜。结果,最后它们都被丢在了墙角,成了没人搭理的干甘蔗棍儿。

孙穗英打算去中山陵8号拜访前不久,许世友被查出肝上长了肿瘤。好多人都劝许世友,让他去北京看病,但许世友就是不肯挪窝,说啥也不离开中山陵8号。看他病情越来越重,中央就商量着派了个医疗小组直接住到中山陵8号去照顾他。

那年快到国庆节的时候,许世友的身体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他整天都在睡觉,怎么也叫不醒,连上厕所都不能自理,腿上还出现了好多青紫块。医院的各科大夫都来看过了,最后医生和护士都商量着,得赶紧把许世友送到医院去,好好抢救一下。

当大伙儿都生怕许世友醒过来,发现自个儿不在中山陵8号而火冒三丈时,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果断做了决定。原本死守在中山陵8号的许世友,被连夜送到了军区总医院。打那以后,他就再也没回过那儿。

住进医院没多久,经过医生护士们的拼命救治,许世友慢慢睁开了眼。大家心里头刚松快了点儿,立马又揪心起来,生怕许世友会闹情绪。可出人意料的是,许世友异常地平静,他环顾了下四周的人和物,一句话也没说,缓缓地闭上了眼。

可能许世友心里早有预感,知道总有一天会离开中山陵8号,离开他晚年费心打造的那个理想之地。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