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帮助堂弟解决生活问题】
1949年10月,北京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秋风也很舒服。在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毛泽东开心地接待了建国后头一回来访的老乡:一个是他的堂弟毛泽连,他们共有一个曾祖父,毛泽连还是烈士毛泽建的弟弟;另一个是姑姑家的表哥李轲。这两个人是替家乡父老来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专门派人护送他们到北京见毛泽东的。
“三哥,主席来啦!”“表哥好!”毛泽连和李轲用不同的叫法跟毛泽东打招呼,毛泽东赶紧走上前,跟他们握手问好。兄弟俩好久不见,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毛泽东对这俩客人照顾得特别周到,让自己的闺女李敏、李讷两姐妹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发现毛泽连眼睛不太好,赶紧让儿子岸英和秘书田家英陪着他去北京顶尖的医院,协和医院,看病,还亲自关心治疗的事儿。
在动手术之前,毛泽东对堂弟毛泽连展现出了深切的关怀。他轻声询问泽连:“医生说了,为了治好你的右眼,需要把已经坏死的左眼珠挖掉。你考虑好要不要换个假的眼球吗?”
“咱能看到的光,对吧?”毛泽连问道。
“不成,关键是要保证脸面别受伤。”毛泽东回应道。
“干嘛要白白花钱呢?”毛泽连讲道。
听到堂弟那些实实在在的话语,毛泽东心里头挺高兴的,也更生出了几分心疼和关爱,对他照顾得更加周到。在医院住了阵子,身体有了点起色,毛泽连想出院,可医生不让,还把这事儿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随后打来电话说:“现在还出不了院,得再多歇歇,往后还得动手术呢。”
经过一个多月细心照料和治疗,毛泽连的右眼好歹留住了一点视力。而李轲呢,在毛泽东的帮忙下,到另一家医院把缠了他好多年的痔疮问题给解决了。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开心心地一块儿回到了韶山。
1950年那会儿,表哥文枚清他们几个人去了北京看望毛主席。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毛泽连的难处。你看,他家里上有老父母需要照顾,下头还有三个娃娃,加上他自己眼睛又不太好,家里也没啥积蓄。在毛主席的亲戚里头,大家伙都觉得毛泽连是最不容易的一个。毛主席听了大家的话,很和蔼也很认真地回应:“毛泽连的难处我是知道的,但困难的不止他一个。假如我只帮他一个人解决困难,那我这主席还咋当啊!不过,毛泽连的难处,我肯定是要尽力帮一把的。”
之后,毛主席经常写信询问毛泽连的近况,还从自己挣的稿费里拿钱,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帮忙,一连十多年,每个月都给毛泽连寄去两三百块钱,帮他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就这样,一直帮衬到1962年,湘潭县民政局把毛泽连当作烈士家属照顾起来,这事儿才算告一段落。
【毛泽东坚持让毛宇居坐上席:这里没有外人,数你年纪最大】
1951年9月份,毛主席安排人去韶山,把私塾老师和堂哥毛宇居接到北京来。一块儿被邀请的还有他外婆家那边的亲戚文枚清,以及他小时候的铁哥们儿张友成。到了9月23号,他们到北京的时候,毛主席已经派好车子在火车站等着了。当天晚上,毛主席就在自己住的地方招待了这些老家来的客人,一块儿吃了晚饭。他还把自己的孩子岸青、李敏、李讷叫过来,一个个给他们介绍:“这些都是从咱韶山老家来的亲人,是你们的伯父,赶紧问好。”
毛泽东用右手搀着毛宇居,左手则拎起旁边的一把椅子,招呼毛宇居坐上主位。“这可不行,真的不行。”毛宇居急忙摆手,一脸惶恐地说:“您是咱们国家的大主席,‘天地国亲师’的尊贵,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怎么敢当呢。”
毛泽东乐呵呵地说:“老话讲得好,‘当一天老师,一辈子都是爹’,您坐上主位,那是理所当然的。”“哎呀,不行不行!我哪能当得起这老师的称呼,主席啊,您才是应该坐在上头的。”毛宇居还是一个劲儿地推辞。
平常时候咱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参加大宴会,但今天场合不同,是在我家里,咱们可都是来自韶山冲的老乡。毛泽东硬是要拉着毛宇居坐到主位上,他说道:“在座的没外人,就属你岁数最大,你得坐这上座。”
经过几轮谦让,毛泽东最终还是坚持让毛宇居坐在了主位,并且他提起了《增广贤文》中的话:“不懂得在家招待客人,出门后才知道自己主人当得不够格。”接着,毛泽东和客人聊起了家常,他亲自倒酒夹菜,还详细询问了家乡的各种情况。
毛宇居他们一行人,住在了中南海旁边的那个招待所。尽管毛主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还是会常常派车,把他们接到中南海来。一到晚上,他就抽出时间,跟他们聊天。他们聊起家乡,聊起那些老一辈人的往事,还聊到毛主席自己以前读书的日子,甚至国民党曾经挖过他家祖坟的事情……大家聊得非常开心,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聊着聊着,天都快亮了。
10月1号那天,毛主席让人给毛宇居他们送去了观礼的票,邀请他们上天安门城楼看国庆庆典,还参加晚上的国宴。之后,又安排人陪着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不仅如此,还特别为他们准备了去天津的行程,参观华北的物资交流展,还有之前被收回的外国领事馆,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新社会和旧社会的天壤之别。
在北京那会儿,毛主席瞧着天气一点点变凉了,就给大伙儿每人置办了一件皮外套和一双皮靴。他发现毛宇居的牙口不太好,吃东西挺费劲儿的,就吩咐秘书陪着毛宇居去医院装了副假牙。
1952年冬天以及1958年,毛宇居受人之托,两次跑到北京去找毛泽东,想请他给韶山学校和湘潭大学写校牌。两次他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最后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心满意足地回来了。
【毛泽东指着三老对女儿说:你们得叫太老师呢】
1952年9月份,韶山的老朋友李漱清、邹普勋,还有当年在省立一师范念书时的校长张干、老师罗元鲲,没想到在北京撞上了,他们都应邀去见毛泽东。到了9月26号那天,老同学们再次相见,真是又惊又喜。
李漱清已经过了七十多岁,和毛泽东分开了二十多年。现在看到他已经成为全中国老百姓的领头人,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他嘴唇紧闭,脸上挂着微笑,完全找不到当年他们俩那种“冲动”又随性的文人脾气了。
“各位到这儿有几天了?身子骨还硬朗吧?”毛泽东边说着,边伸出手示意四位师友坐下,并关切地询问。
“领导,我心里有点慌啊!”李漱清小声说道。
老伙计,别太拘束,有啥好担心的?毛泽东满脸笑意地说。
聊了几句家常后,四位师友发现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变得愉快了。随后,毛泽东转头对李漱清讲道:“我小时候从您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说起来,您还是引导我接触民主思想的第一位老师呢!”
李漱清摆摆手,笑着说:“嗨,那时候我呀,也就是个走极端的、没啥出息的文人罢了。”
没过多久,毛泽东就叫出了李敏、李讷这些孩子,对他们讲:“你们老说你们的老师有多棒多棒,瞧瞧,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同样很棒!”接着,他又开玩笑似的说:“对这位老师,你们得叫太师爷。”他这番幽默的话,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张干的神情里透着几分不安和犹豫。1915年的时候,毛泽东对张干的管理方式心存不满,带着学生们站出来反对他,引发了一场轰动全省的“驱赶张干”的风波。这让张干大为恼火,他下令要把毛泽东等17个带头的学生开除。但好在有进步教师杨昌济、方维夏、王季范的强烈反对,毛泽东这才没被开除。从那以后,张干继续在教育领域耕耘。毛泽东了解到张干生活过得挺艰难,还主动寄钱帮助他。想到这些往事,张干的眼眶湿润了,他鼓起勇气,对毛泽东说出了藏在心里很久的话:“主席啊,当年在一师闹学潮那会儿,我提出要开除你,真是太对不住你了!”
毛泽东面带微笑地说:“那时候我太冲动了,要是现在能多学学灵活变通,估计就不会搞那场‘驱张运动’了。”然后他接着用了一句古诗:“就像诗里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颗小草的心,是怎么也报答不完老师那深厚的恩情啊!”
毛泽东那真挚的话语,让四位师友心里头暖洋洋的,感动得不行。
中午时分,毛主席特地准备了具有湖南特色的菜肴来款待四位老师和朋友。吃饭过程中,他不停地给大家添菜、劝酒,气氛十分融洽。吃完饭,他又亲自带着大家游览了中南海,还一块儿看了场电影。
当晚,毛主席吩咐手下给下榻在旅馆的朋友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心意:每人一条棉被、一床褥子、还有一块布毯,外加一对枕头,配上枕巾和面巾各一条。另外,还有袜子、香皂、肥皂,以及牙刷和牙膏这些小物件。
毛主席安排人带着他们逛了逛北京的好地方,还叫了卫生部的一个叫傅连暲的副部长大夫给他们做了身体检查。不仅如此,他们还被邀请去参加了10月1日的阅兵式,站在天安门上看烟花庆祝国庆。要走的时候,毛主席自己给他们送行,还一起照了相。这四个人觉得,毛主席对他们就像对老师和朋友一样,给他们留下了特别美好又难忘的记忆。
【毛泽东通过来访亲友了解乡间情形,明察下情】
1955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荣、表侄子文炳章,还有烈士毛新梅的亲弟弟毛先梅,一块儿到了北京。到了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在中南海的游泳池那边,跟这几个从老家来的人见了个面。到了中午,他又在丰泽园摆了桌饭,给大伙儿接风洗尘。饭桌上摆的都是些地道的家乡味儿:一盘湘笋炒猪肉,一盘青辣椒,一盘豆角,还有一碗雄鱼汤,另外,还上了个毛泽东特别爱吃的红烧肉。
大家打完招呼坐好后,毛主席首先端起酒杯向乡亲们表示敬意,接着大家一起吃了午饭。桌上的家乡菜简单又好吃,每个人都吃得非常开心。毛主席吃饭的方式很特别,他扒拉了几口饭后,又起身给大家轮流敬酒。
主席,咱们大伙儿都吃完饭啦。在韶山这地方,农村有个习惯,那就是吃饭前先喝上两口酒,吃完饭呢,就不再喝了。乡亲们都守着这个老传统呢。
“吃饭时想配点酒,哪儿能找到呢?”毛泽东用了一句和老家习惯不一样的韶山方言问道。然后,他给在座的每个人都夹了几块油滋滋的红烧肉,乡亲们你推我让的。毛泽东见状,又笑眯眯地用家乡话说:“酒还怕肉啊,大家尽管吃!”
众人被毛泽东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边享用美食边举杯共饮,聊着天开着玩笑,氛围特别欢乐融洽,就如同日常在家中相聚那般自在。
“毛主席平时爱吃啥菜啊?”毛先梅忍不住打听起毛泽东的口味来。
毛泽荣1953年来北京时,多次和毛主席一起吃饭,对毛主席的口味挺了解。当被问起时,他连忙说道:“毛主席最爱吃的就是红烧猪肉。”
文炳章表示:“要是主席能抽空回韶山,咱每顿饭都给您备上红烧肉。”
“行嘞,行嘞!”毛泽东显得格外高兴,稍微停顿了下,随口问道:“现在你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应该常常能吃上肉了吧?”
乡亲们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一个个闷头不语,好一会儿都没人吭声。这事儿说来话长,毛泽荣写信说要来北京,其实就是想来反映问题,可眼下“主席三哥”心情这么好,这时候到底该不该开口呢?毛泽荣这人心里藏不住话,最终还是他先开了口,把毛泽东都吓了一跳:“主席三哥,别说吃肉了,好多家庭连饭都吃不饱呢!”
那时候,全国都在搞互帮互助的合作活动,庄稼收成普遍都变好了。不过,为了让国家的发展计划顺利进行,特别是为了推动工业化,政府就定了规矩,说每个农民每天只能留1斤粮食自己吃,剩下的都得交给国家来收。你想啊,1斤米对于一个干农活的人来说,一顿饭勉强能对付,但一整天哪够啊?再加上有的农家过日子没计划,到了4月份,新粮还没熟,旧粮又吃完了,韶山那边就有40多户人家断了粮,没饭吃了。
毛泽荣把实际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一听,觉得这事儿挺棘手,二话不说,立马拿起电话,把在家里的中央领导都叫了过来,一块儿听毛泽荣讲讲具体情况,大家伙儿一起琢磨琢磨怎么解决。到了第二年,问题还真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五十年代那会儿,毛主席老给韶山的亲戚朋友们写信,让他们带上村里头急需解决的事儿来北京,说这些材料是“拿来参考的,不是直接用来处理村里问题的”。不过呢,有些当地的干部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没照做。这样一来,乡亲们到了北京,就只能凭自己知道的情况,跟毛主席实话实说了。毛主席鼓励他们:“你们大胆说,你们的看法要是对路,我就拿来参考;要是觉得不对,那就当我一个人听了。我可不光是韶山冲的主席,我还是全中国的主席呢。你们以后啊,每年写封信,要么给中央办公厅,我要是没看到,就给王季范,他会转给我的。”
毛泽东有个特别的方式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那就是通过来北京探访的家乡亲戚朋友,去实实在在了解农村的真实状况。每当有老家的亲友来访,他都会紧紧抓住机会,耐心细致地询问他们关于乡下的各种事情。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感情,总是特别那里的一切。
1956年10月份,我的表哥文运昌、文涧泉、文枚清他们几个,在跟毛主席打了招呼后,又一次从老家跑到中南海的丰泽园来玩。他们一到,毛主席就直接说了:“这次叫你们来,没别的事儿,就是想听听你们讲讲现在农村是个啥情况。”
那时候,全国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合作化,农民们对搞社会主义的热情简直爆棚了。毛主席问文涧泉和文枚清,今年地里的收成咋样。文涧泉回道:“今年是收了不少粮食,可农历六月那会儿,雨下得少得可怜,地里干得要命,大伙儿都忙着用车拉水抗旱,累得够呛。就比如唐家圫前面那块出名的干鱼脑壳田,得用五六台水车才能把水抽上去,好多人为了这个,屁股都磨破了皮!”
毛主席被乡亲们的方言给逗乐了,转头对旁边站着的俩小伙子说:“你俩听见没?这可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真知识!要是没了农民兄弟种地,咱可就得饿肚子咯。”说完,他又接着问:“村里大伙儿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咋样?你俩也入社了吧?农民朋友们对政策有啥看法没?是觉得好呢,还是不太好?”
文家几兄弟异口同声地说:“都挺棒的,一招呼,全都应声加入了。”
毛泽东得知家乡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后,心里头美滋滋的,接着就连珠炮似地抛出一大堆问题:现在乡亲们还种不种油菜和拖泥豆这些作物?大伙儿乐意养猪不?还有啊,小猪崽、正在长膘的猪和出栏的肥猪,它们的市场价都咋样?……问题既多又具体,文家表哥就一个接一个地耐心回答。
毛泽东回想起小时候从韶山冲去往唐家圫外婆家的路,经过滴水洞后,有个叫芭蕉潭的地儿,那儿有一片油茶林,他好奇那片林子还在不。听说还在,他乐呵呵地说:“在就好啊,油茶树种一次能管上好几十年,省事儿,不像油菜得年年种。油茶这东西,得好好发展。”
毛泽东聊得热火朝天:“咱们韶山啊,山峦起伏,得好好利用这些山资源。别忘了还有棉花和苎麻这些宝贝,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这些都得搞起来,光指着稻谷和稻草可不行。”
毛主席还问起乡下过年时,还搞不搞龙灯、狮子灯这些活动,并讲道:“大年初一儿子忙,初二女婿来拜访,初三初四走亲戚串巷。以前啊,每个保都有庙,庙庙都有灯,早的初一就亮,晚的能到十一,都出来舞灯,那场面才叫一个热闹!”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些难忘时光,接着说:“过年过节,舞龙耍狮,这是农民们的一种乐子,还能活动活动筋骨。”
聊天过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流淌,转眼间就到了吃晚饭的点,毛泽东热情邀请客人共进晚餐。客人们觉得这次的饭菜比过去几次都要讲究,桌上不仅有常见的肉菜和青菜,还特别加了海参这道硬菜,还准备了茅台酒和葡萄酒来助兴。
“今儿个桌上添了新花样,就是有那么点海参,大伙儿可劲儿吃。”毛泽东说道。来韶山的客人们从前只是耳闻过海参,在他们这儿,最上档次的酒席是“蛋糕宴”,而“海参宴”则是他们心里头觉得最豪华、最顶尖的宴席。今天能尝上一口,大家伙儿心里别提多乐呵了。
闲聊的时候,毛主席随口问起:“那个位于仙女峰的尼姑庵,现在还存不存在呢?”
仙女峰,大家也喜欢叫它韶峰,半山腰那儿藏着一座“仙女小屋”。小屋周边有四样特别的东西,人们称它们为韶峰四绝,分别是奇妙的飞来石船、独特的四方竹子、清澈的白石泉水和古老的六朝松树,这些一块儿构成了韶山八大美景的一景。毛主席小时候,还跟着妈妈去那儿上过香,这事儿他一直记在心里。文枚清跟他说,那座小屋还在,不过就是显得有点老旧了。
“我还真想再上去瞅瞅呢!等回到韶山,我铁了心要去攀登仙女山。”毛泽东哈哈大笑地说。
行嘞,头儿。我们去接您,跟您一块儿走。
行,咱们来场比赛,看谁爬山更快,咋样?毛泽东心里头那叫一个高兴。
秋天到了,北京的气温日渐下降,文运昌他们一帮人在十月份头几天就进了京城。但因为毛主席工作实在繁忙,直到快十一月了他们才终于见了面。毛主席瞧他们穿得不厚实,饭后就让秘书找来个裁缝,给每个人量体裁衣,做了套暖和的棉衣棉裤。到了十一月八号,毛主席设宴为他们送行,还从自己写文章的稿费里拿钱,让他们给老家唐家圫那些日子不好过的亲戚朋友带回去一千多块钱救济一下。
要走的时候,毛主席跟正在部队做事的堂弟毛泽全讲:“泽全啊,你以前在华容、安乡当过长工对吧?明年秋收完了,你到那边去看看。”接着,他又转头对在中南矿冶学院教书的表侄子文凤良说:“凤良,韶山那地方是湘潭、湘乡、宁乡三个县的交界,明年暑假你回去一趟,去转转。”说完这些,他认真地叮嘱他俩:“你俩下去以后,得好好瞅瞅农民们生产生活咋样了,还有他们对党的那些政策有啥想法或者不满,回头都跟我说说。”
【结语】
毛泽东真心实意地请乡亲们去北京,从1949年到1965年这十几年里,有60多位韶山的亲人朋友,要么是毛泽东亲自邀请,要么是他点头同意,去了中南海的丰泽园做客。像毛宇居、毛泽连、毛泽荣、文运昌、文涧泉这些人,还去过不止一次呢。每次,毛泽东都是客客气气地招待大家,但他心里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却一直没放下。工作再忙,他也总想着找机会回老家转转,瞧瞧。
1958年,全国计划工作的大会在北京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这时候,湖南省计委的副主任毛泽普,他是以前私塾老师毛麓钟的儿子,抽空去了趟丰泽园,探望了毛主席。聊天的时候,毛主席跟毛泽普说了句悄悄话:“泽普啊,我有个小事得麻烦你。你回去后,跟咱们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一声,我想回老家瞅瞅。住的地方不用太讲究,简单点儿,有个能上厕所的地儿就成了。”
毛泽普一听,乐开了花:“太棒了,乡亲们可是一直都在念叨着,就盼着您能回韶山冲瞅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