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这两个地方的抗日历史不太了解,有些人甚至觉得日本军队根本没到过那儿。
大家还琢磨过,为啥日军在侵华那会儿,没去打陕西和福建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兵力不够用”、“物资跟不上”,还有的说是因为那俩地方“没啥战略意义”。
真的是这样吗?要是确实如此,那日军为啥没去打陕西和福建呢?
从1937年开始,日本鬼子借着卢沟桥的事情,挑起了大规模打中国的战争。热河、察哈尔、山东、江苏这些省份,一个接一个地全被占领了。一直打到1945年,咱们打赢了这场仗,那时候已经有13个省份的部分地方被占了,福建也是其中之一。
要是按被日军占领的土地面积来比较,福建比贵州和云南都要大一些。反过来讲,陕西省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都没有被日军占领过。
在那段时间里,大规模的正面对战和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大多发生在华北和华中地带,就连拍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很少有把华南或者陕西当作故事发生的地方。
因此,很多人对这两个省份在战争时候的情况了解得不深,时间一长,每当聊起那段往事,大家的说法就五花八门,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打仗那会儿,福建有13个县和1个归省里管的市被敌人占了,加起来差不多是全省的18.5%的地盘。
尽管被日军占领的地方大都围着海边,他们好像没往内地闯得太深,但在那些敌人控制的地盘上,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可真是吃了大苦头,心里头留下了永远都忘不了的伤疤。
比如说,1938年5月10号那天,日本军队在厦门五通登陆了。他们一到那儿,就开始抢劫周边的村庄。村民们吓得要命,都急着扔下家当逃跑,可日军却紧追不舍,不让他们逃脱。
那些想躲在家里避开灾难的村民,结果也没能逃掉。日军在抢夺粮食、牲口这些东西时,随便就杀了好多村民。之后,他们还在凤头海滩挖了个大坑,把被害的村民尸骨都埋了进去,想掩盖他们杀人的罪行。
新中国成立后,这地方被称为“万人坑”的遗址才被挖掘出来。政府就在它旁边立了座纪念碑,目的是让人们记住日军在厦门干的那些坏事。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老大”,也是个历经不少风雨的地方。这座城市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历经了无数的变迁与挑战。福州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坚韧,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传奇。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福州依然屹立不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940年,日军阻断了滇缅公路,那是向英美获取援助的重要通道。没办法,中国这边只能赶紧用上东南沿海的几个小港口,来转运国外的军事支援物资。
1941年,日军为了更严厉地限制中国的经济活动,决定对福建南部沿海区域加强军事准备。他们从台湾调来了空军部队,并且把最厉害的近卫师团也安排到了闽南地区。
四月份中旬的时候,日军向福州这个省会城市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共出动了大约一万两千名士兵。到了4月21日那天,福州城不幸被日军占领。但好消息是,在同年的9月份,中国军队又把福州给夺了回来。在这长达130多天的时间里,日军在福州城里真是坏事干尽,什么恶行都做得出来。
1944年,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吃败仗,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又琢磨着要阻断“大陆上的交通动脉”。10月5号那天,他们再次攻占了福州。接下来的七个多月里,日军变得更加凶狠残暴,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福州两次被攻占的时候,有三百多位老百姓不幸被杀。
日军抢走了大堆的粮食、布料、牛羊等老百姓用的东西,还把房子给砸了,害得好多人都没家可归,成了难民。
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里,福州的损失惨重,总共有超过28万人受伤或牺牲。
这么说吧,日军对福建的进攻可不是小打小闹,说福建能独自避开战火,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说起来,福建的战略位置其实并不算是完全的边缘地带。反倒是日军,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手不够,所以把很多精力都集中在了闽浙这些沿海的地方。
打算通过减少军队人数来把守海边港口,想把中国给围起来,好不用打仗就能赢。
1941年那会儿,闽浙这块地方成了日军主要攻打的前线战场之一。福建靠海的那几个市和县,都是海上和陆地上转运物资的重要地方,绝对不能小看。
从被破坏得有多惨来说,福建全省大概有快五分之一的地方被战火祸害得不轻。日军干的坏事、老百姓遭的殃,这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大了。
所以在说到抗战那会儿,福建这个地方对日军来说重不重要,有没有被他们大举进攻过,那肯定是有的。
为啥说陕西省一直都没被日军打下来呢?这事儿咱们得咋琢磨呢?
咱们先瞅瞅那时候整个抗战的大形势。
1937年那会儿,国民党撤出了南京,跑到重庆去了,说是“陪都”。打那以后,日军老派飞机到重庆头上扔炸弹,可他们的地面部队却根本到不了那儿。
1938年那会儿,徐州那边打了一场大战,咱们中国军队拼了命地抵抗,日军那边也是损失不小。这么一来二去,这场恶战给咱们中国军队争取到了好多宝贵时间,好准备接下来的防守计划。
武汉那场大战后面,尽管武汉最后还是被日军攻占了,但他们也付出了近20万人的代价。从那以后,日军就没啥大攻势了,想快点打赢我们的打算也泡汤了。这样一来,抗日战争就转到了咱们跟敌人互相拖着、看谁先撑不住的那个阶段。
全国抗日大联盟形成之后,党中央为了守护好陕甘宁边区这道防线,还有就是从整个抗日大局出发,赶紧调兵遣将到晋西北,跟国民革命军一块儿打鬼子。
另一边,日军眼看太原快守不住了,老早就琢磨着要攻打陕西。所以在1937年11月7日那天,他们头一回用大炮轰了潼关,之后就在黄河北边一点点集结起来,就等着找机会往南过河呢。
1938年3月份的一个7号,鬼子兵刚把黄河北边的风凌渡口给占了,立马就转头对潼关那边凤凰山路段的火车轨道和设施开炮轰炸了。
关键时刻,四十六军的头儿樊崧甫接到命令,带着队伍从华阴赶到潼关,他们在潼关北边的河岸边赶紧建起了防线。战区的大领导蒋鼎文不停地催着要报告,还说要再派些炮兵来一起防守。
打从跟日军打上那场没完没了的拉锯仗开始,飞机扔炸弹、大炮互相轰、抢着过黄河这些事儿,就一个接一个地来,直到1945年日军认输才算了结。
说到这儿,得明确一点,日本军队确实打过陕西。而且,他们进攻时用的火力特别猛,举个例子就能明白。
到了1945年战争落幕,整整八年时间里,山西和陕西交界的地带,中日两边一直打得不可开交。日军在那片区域发射了超过一万七千枚炮弹,害得好多中国老百姓丢了性命,受了重伤。
日军在鄂豫皖那边正面交锋吃了亏后,就把打陕西的计划看得更重了。
一方面,这可能会对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根据地造成极大的危险,而另一方面,也可以顺势向南推进,直达川渝地区。
从那以后,日军老往陕西各地派飞机扔炸弹,而且炸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从各地官方统计的损失数据来看,日军空袭的频率高、破坏力强显而易见。在长达七年多的时间里,陕西地区有55个市县镇被轰炸,导致军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西安、延安、宝鸡这些关键地方,就拿西安来说,它总共被轰炸了足足145次之多。而延安呢,光是在1939年那一年,就被炸毁了7800多间房屋和窑洞。
可以这么说,在整个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里,陕西的老百姓和军队背负的战争重担真的是不轻。
谈及福建和陕西两省在抗战中的苦难历程,我们得明确表达,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话来掩盖那些真实的历史往事。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觉得福建就只是沿海的一小块地方被占了,大部分地方都像是“没事人一样”,跟华北、华中那些打得火热的地方比起来,福建受到的侵略似乎没那么狠。
但有时候,战争的关键并不只是看占领了多少地盘,或者推进了多远距离。
比如说,在1941年的时候,滇缅和滇越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已经被日军给拦腰斩断了。那些被敌人抢走的沿海城市和县城,要是按面积来算,也就跟地图上几个小点点差不多大。
不过,因为这些港口的失守,导致外国往中国运送军事物资的路线一度中断,完全动弹不得。
那时候,咱们中国的军工制造能力还比较欠缺,打仗时很大程度上得靠外国帮忙。因此,国民政府经常急着跟美国要军火物资,来满足战争的需要。
战事最吃紧那会儿,我们差点儿就得靠停战来逼美国佬给咱帮忙了。而且,家里那点存货本来就不够用,可咱们还是咬牙派出了一队好装备的精兵去缅甸,就为了把滇缅公路给打通。
从闽浙沿海地区失守的情况来看,这对中国抗战大局的影响,可不是简简单单地用丢了多少地盘就能说清楚的。
1941年和1944年,日本军队两次亲自下令攻打福建,主要目标就是封锁那里的交通。这两次攻击,都让省会福州落入了他们手中,这事儿就足以说明福建沿海地区的重要性了。
尽管丢失的土地面积只占全省的一小部分,大概不到五分之一,但这些要害地带的沦陷,却给福建省的军民,甚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困扰。
所以,光看土地丢失的面积来判断福建被侵略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实在是太草率了。毕竟在日军侵犯的那段日子里,福建的军民们都奋勇反抗,留下了许多让人敬佩和感动的英勇故事。
有人声称福建没咋受到日军侵犯,这种说法对那些年代受苦受难的百姓、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极为不公。
陕西虽然没让日军占领一寸土地,但陕西的老百姓和军队一直被日军的空袭搅得不得安宁。很多地方都遭了殃,伤亡情况也不轻,程度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1940年9月3号那天,日本鬼子派了36架飞机去轰炸安康。他们扔下了毒气炸弹和高爆弹,还用机枪一顿猛扫,结果导致850多人丢了性命,2300多人受了伤,1000多栋房子被炸成了废墟。那次轰炸引起的大火,足足烧了好几天才被灭掉。
从1937年11月起,日军就对潼关发动了进攻,一直持续到1945年。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飞机经常飞到陕西的天空上扔炸弹,而且他们的炮兵部队也时常隔着黄河,朝着南岸那边开枪放炮。
陕西好多地方被战火摧残得特别厉害,人员伤亡情况十分严重。
说起来,要是硬说日军完全没踏进过陕西省,那确实有点不公平,也不能小看当地军民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
很多人都在琢磨,为啥陕西老是被攻打,却总能守住自己的地盘,让日军一直都没能占领呢?
简单来说,潼关和黄河的险峻地势,自古以来就非常有名。这两个地方,既是从华北到陕西的必走之路,又各自守着重要的关口和渡口,进攻难,防守却容易得很。
中国士兵在潼关北边,靠着黄河南边跟日军对抗,占了地理位置上的便宜。
当日本军队打算攻打陕西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因为知道陕西地理位置很重要,得赶紧联手起来,拼尽全力去防守。
在山西西北部那边,咱们中国军队和老百姓把日军给牢牢拖住了,让他们动弹不得。
中国老百姓和士兵在接连不断的突围和转移行动中,献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但他们始终没有被敌人打败。原本日军打算用来攻打陕西的大部分兵力,却被牢牢牵制在了晋西北区域,根本抽不出身去干别的事情。
大家都熟知的战争片《亮剑》讲的故事发生在晋西北。从这部剧里,你能感受到那会儿军民们有多么坚韧不拔。
另外,在1937年到1938年期间,日本军队占领了南京后,他们把湖北、安徽、河南这几个地方当成了主要攻打的目标。
徐州和武汉这两场大战过后,日本军队的主力部队被打得元气大伤,再也没力气发动大规模进攻了。这样一来,抗日战争就慢慢变成了两边对着干、谁也推不动谁的局面。
日军想要稳住他们占领的地方,不光得在正面战场上被拖着,还得跟后方的抗日队伍斗智斗勇。这样一来,他们要想腾出足够多的兵马,去对陕西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打,真的是难上加难。
后来,日本军队惹上了太平洋战争这摊子事,战场范围越扩越大。
日军急着想结束在中国战场的僵持,就试了好多法子。他们先是试着把海陆交通线给封住,然后又想找国军的主力硬碰硬,再后来就收缩防线,采取了“守点战术”。这样一来,他们在陕西那边的战事就显得特别吃力了。
陕西之所以能够守住,离不开这儿以及全国老百姓和军人的拼死抵抗,还有它特别的地势。几次大战里,日军被我们大大削弱,再加上国际上形势的变化,这些都跟陕西能守住有着紧紧相连的关系。
抗战那会儿,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关头,全国人民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渡过难关,这是那时候的主旋律。咱们后人纪念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时,也得从历史里吸取教训,不断加固咱们的内部团结。
为啥要纠结哪个省份打仗最勇猛,哪个地方受灾最惨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