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来“清明换电随时走”广告语事件暴露管理漏洞与文化缺失。
失业君小编 | 文网友 | 图

2025年清明时节,蔚来汽车旗下子品牌乐道汽车因一句“清明换电随时走”的广告标语,意外卷入舆论风暴中心。短短几日之内,蔚来公司便紧急发布内部通报,对六名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劝退及警告的处分决定。
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企业在品牌宣传过程中对文化禁忌的忽视,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新兴车企在迅猛发展背后潜藏的管理漏洞。
此次风波的症结,在于广告文案将本应庄重肃穆的清明节庆与商业营销活动强行嫁接。清明节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情感的传统节日,其核心意涵在于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而“即刻启程”的措辞在公众眼中显得过于轻佻,缺乏对节日氛围应有的敬畏。

尽管涉事海报由区域市场专员林某独立设计,但层层审核机制的失效直接导致问题广告的公之于众。乐道品牌传播部区域市场负责人王某未能恪守审核职责,最终酿成舆论危机的全面爆发。
面对舆情发酵,蔚来方面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不仅第一时间撤回争议广告,更依据企业规章制度对林某、王某作出劝退处理,同时对四位管理层人员处以警告至严重警告的行政处分。尽管此次处置力度堪称雷霆手段,但社会各界对此的反思并未止步:企业在问责过程中是否过度聚焦个体责任,而忽视了制度性管理缺陷的根源性治理?

透过此次事件的通报细节,可清晰窥见乐道汽车在品牌传播体系中存在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其一,审核机制呈现"空心化"特征。区域市场专员林某某仅将海报单向传递给直属上级王某审核,完全跳过品牌传播部、合规部等关键节点的多级审查流程。而作为唯一审核者的王某,既未对"清明换电"的表述进行文化语境的合理性验证,也未启动跨部门的风险评估程序,直接通过审核并授权发布。这种"一人决策"的审核模式,暴露出企业制度执行层面的严重形式主义,实质上将品牌传播的重大风险管控责任虚置于个人道德自觉。
其二,文化赋能体系存在"断层式"缺陷。通报明确指出,林某某作为基层执行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知存在显著偏差",而其直属上级陈某某在入职培训中未能完成"文化敏感性"的必修课程。这种从个体到组织的文化认知缺失,本质上是企业人才培育体系的价值失焦——当品牌传播者连最基本的文化禁忌边界都缺乏认知,所谓的"创意表达"便极易演变为对公众情感的公然冒犯。

其三,管理层责任传导呈现"失重式"断裂。从区域市场团队负责人到乐道品牌传播部负责人,此次事件中多达四名管理层因"管理失职"受到处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乐道品牌首次因广告争议陷入舆论漩涡,此前"换男友不如换电"等营销事件已引发广泛批评。这种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暴露出管理层在品牌价值观管控上的严重失职——当基层执行者的文化认知偏差持续存在,恰恰印证了管理层在价值观传导、风险预警、制度纠偏等核心管理职能上的集体性缺位。
这种系统性管理漏洞的集中爆发,本质上折射出新兴车企在品牌建设中的深层焦虑:当市场扩张速度远超组织能力建设,当流量焦虑压倒价值坚守,品牌传播便极易异化为对公众情感的粗暴消费。乐道汽车此次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新能源车企在品牌价值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乐道作为蔚来面向大众市场的子品牌,自2024年9月上市以来,虽在交付量上表现亮眼(2025年一季度交付14,781台),却频频因营销争议陷入舆论泥潭。例如:此前“换男友不如换电”的广告被指性别观狭隘,试图以争议性话题博取流量,反而损害品牌形象。年初被曝“强制员工购车”,虽官方否认,但暴露出内部沟通与管理的混乱。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乐道在品牌定位与价值观传递上的矛盾:一方面试图以“年轻化”“创新化”吸引用户,另一方面却因缺乏文化包容性与社会责任感,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蔚来此次事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的同时,企业需构建更成熟的内控体系:
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立多层级的审核流程,引入外部文化顾问,避免因“创意自由”触碰社会价值观底线。
❷强化文化培训:将传统文化、社会伦理纳入员工培训体系,提升全员文化敏感性。
❸平衡商业与人文:营销创新不应以牺牲社会情感为代价。品牌需在追求流量与尊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之,蔚来对涉事员工的快速处理展现了其危机管理能力,但若止步于“事后追责”,恐难根治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品牌价值观,将文化尊重与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基因。正如蔚来在通报中所言,“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工作”,或许这才是新势力车企跨越“成长陷阱”的关键。
议
网友热议
@Rors艾芳儿(IP京):
处罚员工是甩锅吧?审核机制形同虚设,管理层不该负主责吗?蔚来这波危机公关有点吃相难看了……
@硬核赛柯(IP津):
清明节本来就是出行高峰,广告创意没问题啊!网友太玻璃心了吧?

@海角Harbor(IP黑):劝退基层员工,管理层只给警告?蔚来这波操作完美诠释‘背锅侠’的诞生。
@八杯冰媒(IP桂):
对比某想和某拉的营销,蔚来这次真不算最离谱的……新能源车企是不是人均‘营销鬼才’?

@虎妞cherry996(IP豫):
建议所有车企广告投放前强制过一遍‘中老年评审团’,保准避开雷区!
@NAFTA_Insider(IPHK):
新势力车企膨胀太快,管理和文化根本跟不上扩张速度。这次是广告,下次可能是更大的雷。不过,它会的别人是真不会啊……

最后一条,残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