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多对话,少说教

知识本色 2024-12-18 17:43:08

有些家长朋友会迷茫:

我也没有少教育,天天说,天天说的,可为什么孩子总不听呢?

比如说,作业写好了,桌子要收拾。

说了多少遍,可孩子根本就没听。

我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大人用了说教方式。

教育者得明白,说教和对话是两码事。

多对话,少说教,效果会好一些。

说教,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方式。

家长们、老师们站在权威的高地,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道理,以为把那些金玉良言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孩子,他们就能乖乖听话、按话照做。

可结果呢?往往不尽如人意。

孩子就像一个被迫接收信息的容器,嘴里也许会“哦、哦”地答应着,但左耳进右耳出,那些道理根本没在他们心里留下多少痕迹,也没见他们有多少行动。

因为这种单向的灌输,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和思考能力。

而对话则截然不同,它是一场心灵的双向奔赴。

当我们与孩子对话时,会不自觉地去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怎样表达他们才能接受。

可能,我们会穿插一些互动的问话:“你觉得该怎么办好?”“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桌上放了很多书本,笔也没有收拾,还有一些橡皮末,这样好吗?”“爸爸一下子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想请你出出主意,好吗?”……

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一方,他们得启动小脑袋瓜去思考,去组织语言回应我们。

在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共情悄然产生。

当孩子真正参与了互动和思考,共同为当前的事情出谋划策,才会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话的基石是平等。

放下家长、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一高度,平视他们的眼睛,倾听他们的心声。

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就什么都不懂。

其实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有着大大的想法。

只有平等对待,他们才会敞开心扉,与我们畅所欲言。

对话背后的力量是尊重。

昨天刚发过一篇《教育就是,让尊重成为前提条件》,想表达的观点是:一切教育行为都得基于尊重。

孩子的人格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需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需要尊重。

在很多跟孩子、跟家庭、甚至跟家长事业有关的事情上,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做一回主。

比如周末去哪儿玩,是去公园还是图书馆,孩子的选择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又比如,这次数学检测,计算部分失分严重。

通过对话,孩子决定每天加练一张相关计算题,提高计算能力,题目内容请家长网上下载打印。

家长自然可以高兴地说:“就照你说的办!”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小主人的自豪,从而更加信任我们,为深入的对话营造良好的氛围。

对话的灵魂是真诚。

在与孩子交流时,无需刻意去思考那些所谓的技巧。

因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过于明显的技巧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不真诚,从而产生警惕心。

(其实大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一样,除非您已经到达化境,真诚和技巧融为一体,否则,别轻易使用技巧。)

用一颗真心去对待孩子,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想法,

他们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怀,对话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对话持续的保障是灵活。

当我们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不要急于强行让孩子服从。

教育是一场细水长流的陪伴。

留得青山在。

此时,不妨暂停对话,缓一缓,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去冷静思考。

等合适的时机再重新探讨,也许那时就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同样是说话,对话和说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让我们放下说教的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用尊重、真诚和灵活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共同书写美好的成长篇章。

真正的教育,就藏在这一次次温暖而有力量的对话之中。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