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往事》留守儿童的悲哀:迷恋手机,沉迷游戏世界不能自拔

玩乐老王 2025-02-08 16:10:58

沉迷智能手机的背后,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渴望

林晓阳出生在一个繁华都市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他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和关爱,在书籍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尤其是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组织的乡村支教图片展上,看到了清平村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却又略带迷茫的眼睛,那破旧的衣衫、简陋的教室以及孩子们课余只能玩泥巴、无人看管的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这些画面与他记忆中美好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想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而这些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知识滋养和关爱的年纪,却被父母的外出务工留在了乡村,独自面对成长的困惑。那一刻,他毅然决定毕业后前往清平村,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知识的天空。

当林晓阳真正站在清平村的村口时,他望着眼前这片既陌生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他深吸一口气,拖着行李箱,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村子。

刚进村,便看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棵老树下,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一部破旧的智能手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神情。凑近一看,那手机屏幕已经满是划痕,机身也磨损得厉害,显然是被使用了很长时间。孩子们从白天坐到晚上,饿了就随便吃几口从家里带来的冷饭,渴了就去旁边的井里舀口水喝,然后又找地方充电继续玩,一整天都沉浸在游戏世界里,连头都很少抬一下。他们的衣服破旧且脏兮兮的,头发乱蓬蓬地纠结在一起,指甲缝里嵌满了污垢,鞋子也破了好几个洞,露出黑乎乎的脚趾。

林晓阳的心猛地揪了起来,他缓缓蹲下身子,轻声问道:“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纷纷转过头来看着他。一个小男孩警惕地看着林晓阳,紧握着手机说:“爸爸妈妈不在家,回家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在这儿玩游戏。”其他孩子也跟着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空洞和迷茫。

林晓阳决定留下来,做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而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给孩子们建一个图书角,让他们能通过阅读开拓视野,远离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然而,这并非易事。他手头的资金极其有限,买了一些基本的桌椅后,就几乎身无分文了。他琢磨着或许可以动员学生家长出一点力,于是开始了家访。

他走进一家又一家,发现大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老人们生活本就拮据,当他委婉地提及捐款买书的事时,有的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奈,手在兜里摸索半天,掏出的只是几张皱巴巴的几块几角零钱。林晓阳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实在不忍心让这些贫困的老人出钱。

无奈之下,林晓阳想到了向村里的企业求助。他一家家地拜访村里的小工厂和作坊,向老板们介绍孩子们的情况,希望他们能资助一些资金来建设图书角。然而,大多数老板都以生意不好做、资金紧张为由拒绝了他。有的老板甚至对他的提议嗤之以鼻,认为读书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

在村里四处碰壁后,林晓阳并没有灰心。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网络,心想或许能在网上找到愿意帮助这些孩子的人。他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精心撰写了一篇详细的求助帖子,配上了孩子们在树下玩游戏的照片和村里的一些实景图,将清平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目前所处的困境生动地描述了出来,然后发布在了各大公益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帖子发出后的最初几天,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林晓阳每天都会焦急地刷新页面,期待着有人能伸出援手,但每次都失望而归。好不容易等到有几个人回复,却都是质疑的声音。有人说他是骗子,编造故事来骗取钱财;还有人冷嘲热讽,认为他是在做无用功,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

面对这些质疑和嘲讽,林晓阳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奈,但他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在帖子里补充更多的细节和孩子们的真实故事,还联系了平台的管理员,对自己的身份和求助的真实性进行了认证。渐渐地,一些人开始相信他,并对孩子们的情况表示关注。终于,有一位热心的网友联系他,表示愿意捐赠一部分图书和资金,随后,又有其他一些爱心人士纷纷响应,陆续寄来了书籍和捐款。

孩子们看到这么多书,都兴奋得不得了。林晓阳带着孩子们一起整理书籍,分类摆放。村里会木工的王大爷知道了这件事,主动找来木料,为图书角做了一个结实的大书架和几张桌子。就这样,一个温馨的图书角在祠堂里诞生了。

图书角刚开放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围在书架前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可是没过几天,问题就出现了。那天,林晓阳像往常一样来到祠堂,却看到里面一片混乱。几个男孩子为了抢同一本书,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推搡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用力过猛,把书的封面都扯掉了。还有几个孩子把书当成了玩具,随意地丢弃在地上,有的书页也被撕破了。

林晓阳赶忙上前制止,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些书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我们要爱护它们,大家轮流看,好不好?”孩子们低着头,不说话。这时,村里的李大爷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并没有责怪孩子们,而是和林晓阳一起,耐心地给孩子们讲道理:“孩子们,林老师给咱们弄来这些书不容易啊,这都是能让你们长见识的宝贝,可不能这么糟蹋。”在李大爷的帮助下,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听着林晓阳重新讲解图书借阅规则,还安排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帮忙管理。每天下午,林晓阳都会来到图书角,给孩子们讲故事,引导他们阅读。他讲《小王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关于爱与责任;讲《鲁滨逊漂流记》,让孩子们懂得勇敢和坚韧;讲《海底两万里》,激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渐渐地,孩子们开始爱上了阅读,图书角也恢复了秩序。

村里的小峰,以前是玩游戏最痴迷的孩子之一,总是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关心。自从迷上了读书,他仿佛变了一个人。有一次,林晓阳看到小峰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昆虫记》看得入神,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专注和喜悦。林晓阳轻轻走过去,问他:“小峰,你喜欢这本书吗?”小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林老师,原来昆虫的世界这么奇妙!我以后也想当一个科学家,去研究这些小虫子。”林晓阳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这些书正在慢慢改变着孩子们。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村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图书角的书在孩子们传阅的过程中,被沾上了不少污渍,有的书页甚至被零食的油渍弄得模糊不清。还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图书角里打闹,把书架撞得歪歪斜斜,有一次差点砸到旁边的孩子,吓得大家哇哇大哭。

林晓阳意识到,必须要系统地教导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和行为规范。于是,他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的“文明小课堂”活动。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简单易懂的示范,教导孩子们如何爱护书籍、保持环境整洁以及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他还设置了一些小游戏和小奖励,比如评选“本周文明小天使”,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孩子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或者一支漂亮的铅笔。

一开始,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但时间一长,有些孩子就开始厌烦,偷偷逃课不来参加。林晓阳发现后,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耐心地询问原因。原来,有些孩子觉得这些知识太枯燥,而且家里的农活也让他们疲惫不堪,没有精力再来上课。

林晓阳调整了教学方法,他把文明知识融入到孩子们日常的农活和家务中。比如,在教孩子们如何整理书架时,他会类比家里如何整理农具和衣物;在教导孩子们保持卫生时,他会从如何让家里的厨房和院子保持整洁讲起。同时,他也跟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沟通,合理安排孩子们干活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来参加“文明小课堂”。

渐渐地,孩子们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图书角又恢复了往日的整洁和安静,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爱护书籍,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主动整理书架,看书前会把手洗干净,在图书角里也不再打闹喧哗。

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林晓阳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都争着邀请林晓阳去自己家里吃饭。林晓阳每到一家,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总是早早地等在门口,一见到他就热情地迎上来,拉着他的手说:“林老师,可把你盼来了!你为孩子们做了这么多,真是辛苦你了。”走进屋里,桌上早已摆满了家里最好的饭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林晓阳的感激之情。

在小辉家,林晓阳看到小辉的爷爷奶奶正忙着准备饭菜,虽然手脚不太灵便,但依然满脸笑容地忙碌着。林晓阳赶忙放下手中的东西,撸起袖子就去帮忙杀鸡、洗菜、烧火,尽管动作有些生疏,但他干得格外认真。吃饭时,小辉的父母打来电话。小辉接过电话,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嗯”“哦”,就没了下文,然后把电话递给爷爷奶奶,自己默默地坐到一旁。林晓阳注意到,小辉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失落和生疏。

在小花家,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小花在接到父母电话时,只是简单地回答父母的询问,关于自己在图书角的新发现、新乐趣,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都没有主动提及。而父母似乎也只是例行公事地问几句“吃了吗?”“作业做完了吗?”之类的话,然后便陷入沉默。林晓阳看到小花放下电话后,情绪明显有些低落。这让他意识到,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林晓阳还发现孩子们在情感表达上也较为欠缺,很多内心的想法都不知如何对父母诉说,这进一步坚定了他要帮助孩子与父母加强沟通的决心,让这些家庭重新充满温暖与欢笑,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更健康的环境。

他首先找到小辉的爸爸,小辉爸爸是个典型的传统家长,平日里只知道拼命打工赚钱,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觉得这样孩子就能顺利长大。林晓阳对他说:“叔,我发现小辉这孩子不太爱和你们在电话里说话,每次都说不了几句。其实孩子很渴望和你们交流,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小辉爸爸却满不在乎地说:“孩子有吃有喝就行了,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多话和父母说,不也这么长大了。”林晓阳耐心地解释:“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他们的内心想法也需要被倾听和理解。像小辉在图书角看了很多书,有了很多新想法,如果能和你们分享,他会更开心,也会更自信。您下次打电话可以问问他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感受。”小辉爸爸虽然不太理解,但还是答应试试。

过了几天,林晓阳再次询问小辉爸爸情况。小辉爸爸有些无奈地说:“我问他了,可他还是没说几句就不说了。”林晓阳思考片刻后说:“叔,可能是孩子还不太习惯,您得更主动些,多分享一些您在外面打工的见闻,引导他说话。”小辉爸爸照做了,在一次通话中,他给小辉讲了自己在工地上看到的一些新奇的建筑工具,小辉果然被吸引,开始问东问西,父子俩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

看到小辉家的情况有所改善,林晓阳又找到小花的妈妈。小花妈妈也觉得只要给孩子买好衣服、做好饭菜,孩子就没什么可烦恼的了。林晓阳对她说:“阿姨,小花在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想和你们说,可每次打电话都被简单的几句问话就结束了,她会很失落的。您可以多问问她在村里和小伙伴的事情,或者她最近学到了什么。”小花妈妈一开始不太愿意,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但在林晓阳的多次劝说下,还是改变了态度。

在一次视频通话中,小花妈妈问小花:“宝贝,你在村里有没有和小伙伴玩什么新游戏呀?”小花兴奋地讲起了他们在图书角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小花妈妈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笑着回应,小花从来没有和妈妈这么畅快地聊过天,开心得不得了。

有一次,小敏的妈妈打电话回来,小敏按照林晓阳教的方法,兴高采烈地和妈妈分享自己读《绿野仙踪》的感受:“妈妈,我今天看了《绿野仙踪》,多萝西好勇敢啊,我也要像她一样勇敢。我还学会了好多字,等你回来我读给你听好不好?”小敏的妈妈听了很感动,对林晓阳的做法也十分认可,在电话里不停地道谢。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更加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过年的时候,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到村里,看到孩子的变化,都对林晓阳感激不已。一位孩子的父亲紧紧握着林晓阳的手说:“林老师,真是太感谢你了!以前我们打电话回家,孩子总是没说几句就不耐烦,现在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学校里的事情,还会关心我们在外面过得好不好。而且孩子变得懂事了,会主动帮爷爷奶奶干活,还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其他家长们也纷纷带着自家的土特产来到林晓阳的住处,鸡蛋、腊肉、新鲜的蔬菜堆满了一地,他们拉着林晓阳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村长也听说了林晓阳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特意召开了一次全村大会。在会上,村长当着全体村民的面表扬了林晓阳:“林老师,你来到我们清平村,是我们全村的福气。你为孩子们付出的心血,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们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你是真正的大好人!”村民们纷纷鼓掌,对林晓阳投以敬佩和感激的目光。

林晓阳看着孩子们和父母其乐融融的画面,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孩子就像一颗颗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种子,在他的悉心呵护下,终于开始发芽、开花。而他,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为这些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做他们永远的“代理家长”,陪伴他们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