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教育沙龙。
有位初三的妈妈说:“孩子现在压力特别大,早上6点半去学校,8点半回家还要写作业写到12点。”
出生被早教课包围,幼儿园就要上6、7个兴趣班,周末无缝衔接,寒暑假研学冲刺……
很多孩子的现状就是奔波在各大补习班之间,甚至吃饭都要在路上解决。
有网友笑称:“当代孩子的行程比CEO还满。”
有位母亲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让很多鸡娃的家长感到共鸣:“我倾尽所有,孩子却像被抽干灵魂的提线木偶。”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填满”,孩子的童年只有无数的【提升模块】,那么我们可能正在扼杀孩子最珍贵的生命力。
一、留白是自主的开始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伦斯曾说:“人的植物性力量存在于童年之中,这种力量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而根据调查显示,小学阶段参加5个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初中厌学机率高达43%。
被填满的日程,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自主能力,更是对自己人生的“编剧权”。
过度规划的人生,如同被剧透的电视剧,再精彩也失了惊喜,不如亲自观看。
教育就当如水墨画,适当留白,更显万千气象。
留白是唤醒孩子自驱力的秘钥,是自主性的孵化器。
父母这样做:
1、时间留白:每天给孩子预留30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孩子自由安排,发呆也好,涂鸦也罢……
2、决策留白:给孩子一些决策能力,比如明天早餐吃什么,周末去哪玩……
填鸭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扼杀了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都是被安排着学这学那,而不是孩子自己对这个感兴趣。
很多时候,每个人天生就有自己的兴趣领域,未来不需要被设计一样的完美蓝图。
任何能出成绩的事,往往是因为自身的热爱,而不是外界压力。
越是一味强迫,一味填满,反而适得其反。
爱因斯坦说,我的相对论灵感,源于少年时躺在草地上看云朵的幻想。
剑桥大学保留的大片草坪,看似“无用”,却成为无数科学灵感的诞生地。
想象力不会是培训班里的商品,而是闲逛时偶遇的精灵。
父母这样做:
1、空间留白,接纳孩子的【秘密基地】,比如帐篷,纸箱城堡,桌角旮旯……
2、答案留白,不着急告诉孩子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多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答案。
完美主义的家长,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当孩子考98分时,你问孩子,为什么没有考100分?
如果孩子总是处在一种不允许犯错的空间里,那根紧绷的弦迟早有一天会断。
因为他的人生从未有过容错空间,孩子又怎么学得会和失败和解。
每个人都会犯错,留白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这样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会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觉得自己不行。
父母这样做:
1、容错留白:孩子犯错时,别着急指责,不要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我早就提醒过你”,不妨问问孩子:“我们怎么解决现在出现的问题。”
2、情绪留白:孩子哭泣时,别着急制止,让孩子有宣泄情绪的空间,有释放情绪的时间。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灯点亮。
我们可以是孩子人生的观察员,但不能是导演。
我们可以是孩子人生的提问者,但不能是答题者。
我们给孩子创建安全网,但不是禁锢她的牢笼。
我们不用立刻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也不用替孩子决定所有兴趣班。
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真正的艺术,在于懂得何时停笔。”
我想,关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那些看似【无用】的留白时光——可能是睡前的闲聊,雨后踩水坑的快乐,失败后被窝里留下的泪水……都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我是棠妈,愿我们都能成为留白艺术家。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一些色彩浓郁的焦虑,多一些信任的留白。
热爱可抵万难,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