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聊到做家务这个事。
朋友家是二胎家庭,有两个儿子,两个孩子性格大不相同。
大儿子乖巧懂事,小儿子古灵精怪。
她说为了让两个孩子干家务,她明码标价,洗一次碗5块钱,晾一次衣服5块钱……
直到昨天自己生病发烧躺在床上,让小儿子给自己倒杯水喝。
儿子却说:“妈妈,倒水2块钱一次。”
朋友瞬间觉得心凉了半截,最后,还是大儿子给倒来的水。
朋友问我,你家呢?
我说:“我家我做家务我崽一没给我钱,二没说我辛苦了,我怎么会用金钱去羞辱她对家庭做出的努力呢。”
“再说了,谈钱多伤感情,再说我教她做家务也没收她钱,我还夸她做的好,她丢个垃圾、洗个碗不是应该的吗?”
朋友一脸震惊,这也行!!!随后哈哈大笑,豁然开朗。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家务成了一场讨价还价的交易,成了教育的手段。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洗碗工作基本是被我承包了。
因为妈妈干农活,起早贪黑的,洗碗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没有选择,更没有奖励。
我洗碗的时候,妈妈也没有闲着。
她有时在扫地,有时在洗衣服……
我们都是各自在做事情,没有人想着做个家务还需要谁给钱。
妈妈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是大家的家,不是我一个人的家。”
“如果大家没人洗碗、没人扫地,家里都是垃圾、蟑螂,生病的也不止我一个。”
“我只有请别人干活的时候才给钱,如果你想要钱,除非你觉得你不是这个家的一员。”
“如果你需要钱,你可以直接跟我说,你是我的女儿,我的家人,我愿意和你分享我的钱。”
所以,洗碗于我而言,是我作为家庭一员该做的。
而我传递给孩子的也是这样的理念。
“家务”是一家人的事,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如果你想把家也变成【交易】的地方,那就用钱去解决教育问题。
孩子今天会因为一杯水问你要钱,明天可能会为了10块钱帮同学做作业,或许未来需要用你的养老金去和他交换陪伴。
这个任何事情都和钱挂钩的做法一旦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家不再是一个谈感情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谈钱、谈得失、谈利益。
最是无情帝王家,感情扯上钱权,最终会变味。
可是给钱孩子都不愿意做家务,不给钱孩子更不愿意做了。
5岁的女儿气急败坏的跟我说:“妈妈,你为什么总跟我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她的语气里带着抱怨和不想干活的想法。
家务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孩子很感兴趣,因为新鲜有意思,一般干了几次后,主动性开始下降。
最后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总是喊我干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许只有玩才是最重要的,干活有兴趣的时候干一下,让她天天干就很不情愿。
从孩子长大的我们,太懂这种心理了。
除了用钱,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吗?
物质激励慎用心理学家苏珊娜·加斯金斯在《 如何让你的孩子做家务(而不感到厌烦)》中讲述了一个墨西哥本土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的孩子都非常乐于且主动于家务。
研究员调查发现,这家人在孩子刚开始走路时,就培养孩子乐于提供帮助的兴致。
而且他们发现,如果给孩子一个玩具作为奖励,他们下一次反而不主动帮忙了。
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沃内肯和迈克尔·托马塞罗也曾发表报告说:“ 孩子们天生就有帮助他人的内驱力。而后天的奖励,似乎会破坏这种内驱力。”
没错,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孩子为家庭做出了贡献,她就会获得成就感。
而金钱奖励反而会破坏这种内驱力,让孩子为了奖励而做家务。
用荣誉感说服孩子的“心”研究发现,要让人做某事,最好能让他看到希望并激发荣誉感。
比如我家孩子问我:“妈妈,你问什么总让我做事情。”
我会很肯定的告诉她:“因为你成长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这些事。”
本来还扭扭捏捏的不想做,听了我这样说之后,屁颠屁颠跑去干了。
干完了还要问:“妈妈,你看我做完了。”
当她叠好自己的衣服,我会夸她:“叠衣服小能手。”
比起物质激励,孩子对于这些“彩虹屁”更能接受。
而且孩子也喜欢积极主动的感觉,而不是“被迫”去做什么事。
让做家务变成默认选项做家务要变成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家长学会放手,孩子自己的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一开始都是我们帮孩子装好饭,夹好菜,她只要上桌吃就行了。
后来从某天开始,我们不再帮她夹菜,刚开始她会不适应,但是坚持就好了。
还有叠衣服这件事情,有时候孩子说不想叠,那也随他,但不帮,第二天,还是她自己叠。
包括洗小内裤、洗袜子这些事情。
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做这些事情的习惯。
从简单的小事开始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孩子更甚,让孩子做难度太大的家务活,不能让孩子更独立,反而容易让孩子更挫败。
让孩子做家务不是给孩子加负担。
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做什么家务?可以参考一下人民日报发布的 【 儿童家务年龄对照表】
让孩子从扔垃圾、叠衣服这些小事情做起。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主义,也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不好就斥责或者干脆不让她动手了。
只有经历过混乱,才能逐渐走向成熟稳定。
为共同目标而做吸引孩子做家务可能不是因为家务本身。
而是和家人都参与进来,为了共同目标而工作。
如果是家长催着孩子做家务,你看孩子总是兴致缺缺。
如果是说你邀请她加入,他们会觉得自己被需要,有价值。
如果你在叠衣服,就可以让孩子叠自己的衣服;
如果家里搞大扫除,有人扫地,有人擦桌子。
比起一个人干活,孩子更享受这种一起的感觉。
所以,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比自己玩手机,却不停想要孩子做家务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作家K.J.戴尔·安东尼亚对于做家务这件事,做了个总结:“在家里更多帮助做家务的孩子,会有更清晰的责任感,并且与父母的链接更好。”
做家务,本身就是一种回报,是让孩子感受生活气息、培养责任感和彼此连结的重要途径。
互相帮助,温馨的家庭氛围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幸福,孩子不再是“学习机器”,我们也能承受住生活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