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班开学后,班上同学明显少了,一打听,原来很多孩子都转到私立幼儿园去了,因为私立幼儿园大多会教数字、拼音、算数等,还会布置作业,但公立幼儿园基本还是以游戏教学为主。
大家心里都明白幼小衔接对孩子开启小学生活非常关键,虽然学校不教,但很多家长还是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提前学”,要么转到私立幼儿园,要么在外面报辅导班,或者在家自己教。
但提前教学真的对孩子好吗?答案可能并不如家长们的预期。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任何形式的灌输式超前教育都可能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犹如饮鸩止渴。
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位“着急妈妈”,徐妈妈花了12万给5岁的孩子杰瑞报了17个培优班,5岁的杰瑞一度是幼儿园的“神童”,提前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知识,琴棋书画样样都会,还拿过全国性英语话剧表演奖。
面对这样的“超前教育”,也有家长提出过质疑,毕竟“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但徐妈妈看到孩子这么“优秀”,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未来孩子进入小学、初中、高中后的学习就不需要自己操心了。
但在杰瑞进入小学后,事情并没有按徐妈妈的预想发展。
一开始刚进学校的时候,杰瑞的表现很优秀,因为识字多、算数好,上课反应比较快,考试成绩很是优异。
可是好景不长,杰瑞经常跟徐女士抱怨“上课没意思”,“老师上课说的,我不听都会”。
到二年级,孩子成绩开始出现明显下滑,班主任也找徐女士谈话,孩子上课不认真,调皮捣蛋,课后不写作业,之前“落后”的孩子已经在慢慢赶超杰瑞。
“提前培优”并没有让孩子一直优秀下去,反而因为提前灌输知识,让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保持优异就只能不断给孩子进行课后培优,孩子不仅要课上学,课后也要学,花了2倍的时间才能和别人有一样的效果。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超前教育的危害二年级就会出现。
1、超前教育让孩子养成不好的课堂习惯、学习习惯。
因为知识已经提前学过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就没什么吸引力,孩子就开小差、不专心。或者随着年级的上升,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孩子的“老本”吃完了,成绩就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出现后劲不足等情况;
2、超前教育让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
因为一直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通过补习来灌输知识,过分依赖外力,孩子不会自己思考,怎么去提高成绩。
而且因为学习习惯差,学习效率低,孩子想要保持好成绩,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习。
3、孩子底层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就像刚会坐的孩子就教她走,没有经过攀爬的练习,孩子容易失衡。
科学研究孩子大脑在6岁左右才达80%,6岁之前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过早进行知识教学,会让孩子思维固化,缺乏想象力。过早识字会让孩子形象思维发育不良,缺乏读图的能力,到了小学看图说话的能力就会欠缺。
著名教育家卢梭有一个很经典的总结,关于超前教育他是这么说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很多父母的初心是,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开心成长就行。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大环境信息的碰撞,父母把自己的焦虑感无限向孩子传递,向孩子付出的同时,对孩子的期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广州市番禺区有位中学生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选择了跳楼自杀,而孩子留给妈妈的遗书看哭了众多网友。
在遗书中,孩子写到了作业的繁重,写到自己的愧疚感,因为父母经常说为自己付出很多,孩子觉得没有自己,爸妈就能及时止损了,写到了补课的疯狂……
如果把孩子比作员工,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那他们每天6、7点就要起床上班,晚上7、8点才能下班,回家还有作业或者补习班,换个地方继续“工作”。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寒暑假,换个地方“兼职”【周末补习班、暑期强化班】。
隔三差五要考核【考试】,考不好就会挨骂,不发工资,一干就是12年。
这样的孩子会因为学习而感到开心快乐吗?
不允许提前教小学知识不等于孩子不学习,孩子不成长。
孩子学习的方式不只有在桌子前背书做题,学习能力也不等于知识量。
家长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习惯等底层能力的培养上。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步入小学,可以适当做一些启蒙,可以在孩子的识字敏感期给孩子做一些启蒙,在孩子对数数、分类很感兴趣的时候,做一些数学启蒙,但这些是顺应孩子需求和兴趣,是孩子主动来探索和追求的。和超前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灌输”和“强迫”。
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真正的学习能力永远比暂时的知识储备更重要,我们的“爱”不要成为孩子前行的“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