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人类回忆起了被巨头们支配着的恐怖,以及被囚禁在社交网络中的屈辱。
终于,微信发布了新款鸡肋功能——拍一拍。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以前见识点赞功能的那个下午。
曾几何时,当你发表了一个观点,会有有人附和或者争论;你发了一张美美的自拍会由此和要钓的凯子打开话茬;你发了一组风景照,会有人咨询你路线或者邀请你下次同行……
直到有一天,每个社交平台上都出现了一个大拇指的标志。在最初的时候我甚至有些困惑,当别人给你点了一个赞,你该如何回应呢?也许应该像多年以后妈妈们埋怨的一样,我点赞了你,你也应该点赞一下我,一种机械式礼仪。这种窘迫感还不如对方评论一个“已阅”“顶”“1024”,甚至当你回复一个“赞”字的时候,我也好就这个赞字来回复你。社交难道不是需要互动的吗?
在我们还对拍一拍这个功能新鲜的时候,你拍一拍我,然后我也拍了拍你,我们还可以起一些俏皮的名字把玩一下,然后就此开开玩笑。
当时当这股热情过后,一个人如果拍了拍你,这种尴尬甚至有过于对面发来了一句“在吗?”
微信,一个国民级通讯软件,通讯本职的功能被用户吐槽多年未改。甚至拍一拍这个功能实际使用中很容易与长按的圈人,短按的进入朋友圈冲突误触。想想你本来想视奸一下某人朋友圈,结果一个哆嗦拍了拍;或者你本来群聊里想圈一下领导汇报一下,结果,你拍了拍……
但是即便有碍社交和通信,微信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对微信用户集体嘲讽的功能。时不时提醒一下你社交网络下的活动就是群体无意识行为的本质。孤独而上网,上网而习惯等待戈多式的行为。
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马赛克式拼接的、孤独的个人或小共同体组成的群岛式社交网络。除了朋友圈三天悲惨女孩需要。当然,微商也很需要,圈内直达,圈外隔离,一商多圈,微信真是天然沃土。
恕我直言,当沉默的观察已演变成公共秩序的原则,在公共人衰落的现实世界里。拍一拍一类的功能不仅仅说没有社会担当,在它随时可以引发现象级反应时,更是一种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