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蛋壳公寓说开去

桃花剑仙 2020-11-27 12:59:20

长租公寓又暴雷了……有人说这是长租公寓商业模式的必然,有人说大城市总是这么毒打年轻人。大城市的气儿都悬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年轻人跑了,城市终究会崩溃的,长租公寓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不认同这些说法……“您是不是没有搞清自己的定位?”就像常对你说这句话的滴滴司机一样,觉得似乎所有司机的不满最终有一天会导致滴滴公司轰然倒闭。忘了那些看似是自己选择的背后,其实都没得选。

选择长租公寓和选择大城市,其实有一个共通的理由——在付款的时候至少是体面的。买了的就是中产新贵,不买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买房是肉眼无法目测的愿景的前提下,消费主义提出的方案反而显得更有人道主义。

说说我今年的租房经历,可能是少数,但绝对有代表性。我是一个原厂原装的山西太原人,13年的时候去了厦门,一呆七八年,生活在经验里,直到疫情爆发。是时间太久让人忘记了故乡的狰狞,是疫情来的太突然让人有些懵,是经济遭受重创让人心生逃避,是觉得和家人疏远的关系应该用心去重新梳理,种种原因之下,回到了老家。

老家是有房子的,甚至有一套一直是空在那里的,不用租房子了。但是住进去没多久,家里就开始抱怨他们承受了压力。“整个小区年纪最大还没有结婚的”和“整天窝在家里打电脑游手好闲的”。虽然家里是知道我已经好多年不上班,在家用电脑是可以赚来收入的。但是只有正常上下班或者在国有单位挂职但不去坐班的才算是“正经人”。在这样一个外部信息接收落后的地方,内部信息的谈论参与度就变得非常活跃。一个小区里,1号楼放个屁,20号楼门口的老太太们就开始了关于屁是什么味儿的讨论。

一个有房子空着的原生土著,要开始考虑搬出去租房子的问题了。但也正因为此,反而需要费劲的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虽然伴随着吃饭时候的短暂接触,稳定每天三次吵架。但是仍然要装出一个和谐家庭的样子,一个能让长辈们接受的正常理由。还好,我找到了一个异性合租室友,然后包装成了我找到一个女朋友,要搬出去和女朋友住一起。

一个在外地生活多年租房都没遇到过什么阻碍的人,回到了本地租房却几乎要把自己跑成房产中介。在感受房东的傲慢时,你绝对会想找一下长租公寓做个人。还原总结一下和诸多房东的交谈,你们感受一下。

—— 就是你要租房子吗?

—— 房东您好,刚刚联系您的就是我。

—— 你不是中介吧,中介的话我可没耐心接触!

—— 个人租房,不是中介。

—— 你一个人住两房的吗?

—— 两个人。

—— 不是合租的吧,我们可不接受合租的,住两天不住了,各种各样的人成天换,搞得乱七八糟联合国一样的

—— 不是合租,我和我对象。

—— 哦,那还行。你和你对象都是本地的吗?

—— 都是本太原人

—— 太原的还要租房子呀?

—— 为了工作方便,家距离比较远。

—— 哦,本地的还行,不过也需要房租年付哦,你们这还没结婚的,说不定哪天就分手了不住了。

—— 都是长期住的,合同可以签约一年的,可以交押金,能不能季付?

——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 我是做在线酒店预订的

—— 嗯……你对象是干啥的?

—— 对象就在前面XXX分局里上班的,做警察的,都是好人。

—— 哦……那还行,价格就是XXXX元了,看你们本地的才便宜算你们,房间设施设备爱护点儿,我们也不想租给那些有小孩或者养宠物的,房间搞的不成样子了。

—— 我看您这儿设施设备也不是很齐全,能不能给配一些家具家电?

—— 你们租房子而已,有这些就已经行了吧?

以上桥段都源自真实取材,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每次面对房东,不只是谈价格,更要面临严格的“政审”。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欠发达地区,精装长租公寓越是性价比低的原因。但是我有一次和本地的一中年人分享这个定价现象的时候,中年人是这么说的“那些公寓里住的就都不是什么好人,男盗女娼的,所以他们宁愿花更多钱找这种拎包入住,随时可以退租换地方走人,住的时候也没人管你晚上带回来什么人的地方。”鄙夷的神色仿佛那些租客吃了他们家的大米。

疫情的突入其来,让像长租公寓一样的大城市显出了原型,也让多年漂泊在外的人再一次肯定了当初远离家乡的理由。当疫情结束了,浪潮又涨起,裸泳的人们可以继续裸泳。千千万万的韭菜们会继续返回城市,感恩着996的福报,心甘情愿的做着消费主义的韭菜。因为至少当韭菜的样子像个人。至少在这里,有的韭菜成功了,或许我也可以;或者至少上一次差一点就成功了,再来一次,一定可以!或者再不济,大城市会给你选择,虽然背后的选项早已没得选。

2 阅读: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