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生命中的大事,国人向来对其重视不已,尤其是死亡。在古代。在古代,哪怕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只要改过自新,在临死前,也能吃上一顿断头饭。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更被许多中国人刻进骨子里。说到这个,就离不开中国丧葬文化,其中有一点是出殡时,需要长子“摔瓦盆”?这是为何呢?
一、古代丧葬文化
“丧”“葬”其实是两个意思,前者指的是“哀悼死者的礼仪”,后者指的是“处置死者的方式”。
丧葬礼仪起源于先秦时期,殷商时人们对鬼神等超自然现象十分崇拜,认为先人的魂魄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在这一时期,崇尚厚葬,不仅陪葬品丰富,而且墓穴也更加讲究。
西周时期,婚丧嫁娶等礼仪基本形成,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现代也有停灵三日的说法。
“摔瓦盆”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关于它的起源有多个说法:
1、范蠡“长子”继承家业
范蠡是我国制陶业的祖师爷。但晚年的他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他膝下无子,面临着技艺失传的风险。
为了找到接班人,便拿出他制作得最满意的那个陶罐,请周围的父老乡亲们和他一起出主意。
一位年轻人说:既然是你自己的东西,那么,就在百年之后将它摔了,让它尘归尘,土归土。范蠡见周围人也对这一方法十分赞同,便也决定就这样做,还将这个年轻人选为了他的接班人和摔罐人。
在范蠡去世后,这个年轻人果然履行了承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为一个“摔瓦盆”的习俗。
2、迷信说
古时老人认为,瓦盆相当于老人生前吃饭的碗,把它摔碎了就可以让老人对人间没有留恋,安心投胎。在过奈何桥时,也不会被迷魂汤迷惑,留恋世间万物,不肯离去。
二、摔盆的习俗
摔盆一般在出殡前进行,在古时一般由嫡子或长子来,如果不在场,那么就轮到嫡孙、长孙,这样以此类推。
但如果无后,则由侄子来摔盆。因为过去受到“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等思想影响,认为女儿嫁人后,已不再属于原来的宗族,成了外姓人,自然不能操持丧事,即使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些观念都已逐渐被舍弃,摔盆的人也不再局限于儿子,只要对死者心怀敬意,女儿也可以。
在古代,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习俗,谁来摔盆,就意味着谁来继承死者的家产。
根据传统,通常是嫡子或长子来继承,这就有了所谓的长子“摔瓦盆”。如果找不到人为死者摔盆,就意味着死者不得善终。
摔盆只能一步到位,如果第一次没有摔坏,不能扔第二次,否则会造成钱财外泄,挡住生者的财路。盆掉在地上后,也不能再用手触碰碰,可以由人用脚把它踩碎。
现代的“摔瓦盆”与古代的“摔瓦盆”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现代主流丧葬文化中,主要有两种“摔盆”方式。
第一种方法和古代摔盆有着一些类似之处,不过摔的是装冥币的盆。先在瓦盆里点燃大量冥币,然后在起灵前将它摔碎;
第二种则是将瓦盆拿到村里的十字路口处摔碎,摔得越碎越好,寓意着“碎碎(岁岁)平安”。
当然,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不同地方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丧葬文化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代表了子孙后代对死者的最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