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暴跌,千亿巨头开挖下一代减肥产品

翠新 2025-03-05 17:03:04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在这一全球健康议题的焦点时刻,减重市场迎来了一位制药巨头的加码...

就在一天前,美国艾伯维(AbbVie)宣布与丹麦公司Gubra达成许可协议,共同开发一种潜在治疗肥胖症的长效胰淀素(amylin)类似物GUB014295。此次交易总金额高达22亿美元,其中包括3.5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高达18.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 。

在医药行业的江湖里,艾伯维的崛起像一部充满谋略的商战史。这家从雅培分拆时市值仅180亿美元的药企,十年间通过一次次精准的并购,将版图扩张至2500亿美元市值,却也始终在“药王”修美乐的阴影下如履薄冰。

如今,当这款占据其营收半壁江山的王牌药物在专利悬崖前摇摇欲坠时,艾伯维将目光投向炙手可热的减重市场,与其说是一次战略转型,不如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豪赌。

01

“药王”落幕急寻替补

专利悬崖渐行渐近,跨国药企正在全球寻找新的竞争力来源,抗糖减重及衍生市场领域不乏重磅BD交易爆出。

几个月前,默沙东宣布以1.12亿美元的首付款,最高19亿美元的里程碑款的代价引进了翰森制药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HS-10535是一款尚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管线。

而作为天生基因里就流淌着并购血液的艾伯维更不例外。减重市场,正是艾伯维在专利悬崖上瞄准的下一片天空。

从修美乐到伊布替尼,从医美巨头艾尔建到ADC新贵ImmunoGen,它的每一次腾跃都伴随着资本的重锤。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修美乐2023年营收暴跌32%,拖累公司净利润腰斩时,艾伯维的“并购依赖症”反而成了续命的解药。

当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在2024年狂揽453亿美元时,减重市场早已不是风口,而是飓风。这片预计2030年规模突破千亿美元的战场,表面是GLP-1受体激动剂的狂欢,内里却暗藏变局。

这次艾伯维斥资22亿美元押注的Gubra新药GUB014295,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胰淀素路径——这种与GLP-1迥异的肠道激素机制,如同在红海中开辟新航道,既避开与双雄的正面厮杀,又可能解锁更长效的减重潜力。

这种“错位竞争”的智慧,像极了当年修美乐以皮下注射优势逆袭静脉给药的前辈,艾伯维深谙此道。

但艾伯维的野心背后,藏着断腕的决绝。2023年接连终止CD71 ADC、SHP2抑制剂等十余项合作,甚至砍掉已见疗效的ABBV-011管线,这种“管线瘦身”的狠厉,折射出其对确定性的极致追求。

在修美乐失速的至暗时刻,这位赌徒将筹码从遍地开花的试探性布局,集中押注于神经科学、肿瘤和减重三大赛道。而减重市场的临床数据爆发性增长、患者基数庞大且支付意愿强烈,恰好契合其“高确定性、高回报”的生存法则。

从风湿免疫到医美肉毒杆菌,从肿瘤ADC到神经退行性疾病,艾伯维的每一次跨界都带着颠覆性的野心。此次进军减重市场,既是填补修美乐留下的营收黑洞,更是重构“后药王时代”帝国版图的关键落子。

02

减重赛道风云变换

GUB014295作为一种长效胰淀素类似物,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模拟人体内的胰淀素(amylin)激素,帮助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胰淀素在餐后分泌,能够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并减少食物摄入,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

目前,GUB014295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尚未公布详细的临床数据。然而,其潜在的市场前景不容小觑。根据IQVIA的分析,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加以及GLP-1类药物的成功,减肥疗法的研发管线正在迅速扩展。艾伯维此次收购不仅填补了其在减肥药领域的空白,还为其提供了进入这一高增长市场的入场券。

与此同时,诺和诺德和礼来也在积极推进新一代减肥药的研发,其他制药公司如Metsera和Acorda Therapeutics也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试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而用药方式的革新也正悄然改变肥胖治疗的普及性逻辑。

礼来的口服小分子药物orforglipron,作为非肽类GLP-1激动剂,在26周内实现10%的减重效果,其药片形式不仅提升患者依从性,更可能通过低成本制造打破价格壁垒。

而Structure Therapeutics的口服疗法GSBR-1290,通过偏向性激活G蛋白信号通路,三个月内减重6.2%,为小分子药物的精准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甚至传统注射药物也在迭代:Metsera的MET-097i将GLP-1激动剂给药周期延长至每月一次,12周减重20%,与安进的MariTide共同定义了“超长效时代”。

这些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全球化研发链条的深度协同。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国内平台,支持了全球54%的GLP-1临床项目,其小分子与多肽药物研发能力已嵌入国际创新网络。

而江苏恒瑞医药的KAI-9531(GLP-1/GIP双激动剂)与翰森制药的口服HS-10535,则标志着中国药企从“跟随者”向“并行者”的转型。

从靶向多重信号通路的药物革命,到基因编辑与肌肉保护技术的突破,从注射到口服的用药方式革新,再到系统性社会干预的深化——这场对抗肥胖的战役,正迈向全新维度。

03

国内外路径对比

艾伯维此次收购Gubra新药,虽然主要面向全球市场,但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值此世界肥胖日,我们以国内外研究为镜,剖析当前疗法的突破与未来趋势。

据中信证券测算,中国GLP-1受体激动剂类减重药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383亿元左右,其中在肥胖人群中的市场规模约255亿元,在超重人群的市场规模约129亿元。

在全球竞速中,国际药企凭借多靶点药物与基因疗法引领前沿,而中国则展现出独特的“预防-治疗”整合优势。

欧美研究强调整合AI与多学科诊疗,如安进通过临床试验数据驱动精准治疗,美国医疗机构利用AI分析患者行为实现个性化干预。

国内则将防线前移: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孕期体重管理方案,通过控制“巨大儿”出生率降低远期肥胖风险;哈医大四院通过社区义诊普及科学减重,构建“治疗-教育-预防”闭环。

政策层面,中国《“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推动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而欧美则依托市场化研发加速疗法迭代。

在药物研发上,国际巨头以“机制创新”构建壁垒:礼来的三重激动剂、Alnylam的RNAi疗法、Veru的SARM类药物,均指向肥胖的分子网络调控。

国内则侧重临床转化与中西医结合,如恒瑞医药快速推进KAI-9531的3期试验,而针灸与代谢调控的探索也为疗法库增添东方智慧。这种“全球创新链+本土应用场”的互动,正形成肥胖治疗的多元生态。

总结:

当艾伯维用3.5亿美元首付款撬动Gubra的胰淀素药物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本的力量,更是一个老牌药企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我革新——毕竟,在医药行业的丛林里,唯有不断进化的物种才能穿越周期。而这场减重战役的成败,或将决定艾伯维是重演修美乐的辉煌,还是成为下一个被专利悬崖吞噬的传说。

0 阅读:0

翠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