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最伟大的遗作

红魔 2024-03-13 08:06:05

作者:Samuel Wigley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BFI(2017年12月14日)

小津安二郎一生不可思议地一共拍摄了53部故事片,他于1963年逝世,享年60岁。任何喜欢小津电影的人,都肯定看了很多部他的作品,虽然有个笑话是说,很难找出那些家庭情节剧之间的区别。

小津的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1962)也不例外,其故事情节与《晚春》(1949)和《秋日和》(1960)相似:一个年迈的鳏夫(笠智众饰)温柔地劝说爱女结婚,尽管他知道女儿的婚姻会让他孤独地度过余生。

《秋刀鱼之味》(1962)

小津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责任和无私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不动声色,但余味悠长。小津在《晚春》中已经把这个故事拍得很好了,接下来的电影似乎也没有做多大革新。相反,他对这个让他全神贯注的设定进行了精简,尝试了一些温和的变奏,重新组织以得到一种不同的效果。至于《秋刀鱼之味》,与其说是导演职业生涯的总结,不如说是他将这些元素完美地糅合起来的更精致的作品。

《秋刀鱼之味》(1962)

并不是所有伟大的导演都会留下一部值得骄傲的谢幕之作,或者一部可以稳稳地被列入最佳影片之列的作品。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创造力衰减,或者仅仅是拍了一部跑偏的电影(谁知道还会不会回光返照)后就走下坡路,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状况。但是,就像以下十部力作所证明的那样,偶尔也有导演能经受住时间的磨砺。

《禁忌》(1931)

导演:F·W·茂瑙

在其最后一部电影于纽约首映的前一周,F·W·茂瑙悲剧性地在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意外身亡,享年42岁。他的告别之作《禁忌》摆脱了好莱坞大制作《日出》(1927)的奇技,进入了明亮的南太平洋。影片故事发生在法属波利尼西亚,讲述的是一对恋人在女孩被选为众神的圣女后逃离家园的故事——禁忌即人类的注意事项。

茂瑙与民族志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一起筹备过这个项目,但两人对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同。弗拉哈迪想要的是真实和自然主义,茂瑙是一位诗人,他把异国情调当作视觉诗歌和身体感官研究的跳板。

其结果引起了争议,因为虽然它记录了当地岛民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但它却像一个关于伊甸园的寓言故事一样,以一种狂喜的感觉和抒情手法进行拍摄。葡萄牙导演米格尔·戈麦斯在他2012年的电影《禁忌》中致敬了茂瑙的「乐园/失乐园」结构。

《劳拉·蒙特斯》(1955)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1955年,马克思·奥菲尔斯执导的这部「终极」(双重意义上的)电影在法国拍摄完成,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行云流水的移动摄影和不断变化的构图,甚至胜过了他晚期的其他杰作,《轮舞》(1950)和《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劳拉·蒙特斯》的成就让影评人大卫·汤姆森赞叹道:「某些蝴蝶在其陨落之前,在空中表演了最为苛求、优雅的动作」。

这也是奥菲尔斯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它生动地描述了这位十九世纪宠妓的生活——她与弗兰茨·李斯特以及路德维希二世等人的旅行和风流韵事。这些记忆——为了满足观众的强烈欲望——以闪回的方式在马戏团的舞台上被唤起,在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演的马戏团主持人的引介下,劳拉·蒙特斯名声大噪。

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招致了影片在票房上的失败,也导致制片方重新编排了叙事,缩短了片长。直到半个世纪后,奥菲尔斯最初的图景才得以修复,并让观众得以再次体验到它那精心设计的辉煌。

《赤线地带》(1956)

导演:沟口健二

沟口健二晚期最著名的电影《雨月物语》(1953)和《山椒大夫》(1954),给人一种从自己的时代撤退到遥远过去的老导演的印象,但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却推翻了这一点。《赤线地带》回到了他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持续关注的卖春主题,以一种从新闻中脱离出来的紧迫感,来审视在东京红灯区一家名为「梦乡」的妓院工作的五个女人之间的竞争和友情。

就像罗伯特·奥特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做的那样,沟口健二在这部电影的背景中加入了电台广播,将故事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卖春问题展开辩论的时刻联系起来。

鉴于在这部电影于1956年上映(大获成功)的几个月后就通过了一项反卖淫法,这位大师与遗作之间的关系可谓非同小可。此外,当时很少有导演能以如此明确的目的来关注女性问题。《赤线地带》既不淫荡也不拘谨,它有力地描述了性产业中束缚人们的经济和情感纽带。该片上映后的同年八月,沟口健二因病逝世,享年58岁。

《葛楚》(1964)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从某种意义上说,《葛楚》是遗作中的典范:它彰显了一位导演的最后遗嘱中落定的某种平静;速度放慢到一种近乎幸福的平静;这部电影甫一上映就被影评人误解,甚至是嘘声一片,直到后来被评为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德莱叶从不失手。

自德莱叶的上一部电影《词语》(1955)上映之后,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在此期间,各种新浪潮席卷全球,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现代化并重新焕发活力。几乎没人知道该如何理解这部看似老派(它以20世纪初的时代服装为背景)和戏剧性的(许多镜头是长镜头、正面和静态的),改编自赫亚马尔·索德伯格的剧本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上流社会女人的遗憾情史。

《时尚先生》杂志抱怨说,德莱叶「只是架起他的摄影机,拍摄人们交谈的场景」,他既没有注意到影片中白光、镜子和阴影的视觉效果,也没有注意到对白的尖锐、咒语般的质感。《葛楚》确实很慢,但你会渐渐觉得这是对人心的崇高描写。德莱叶长久以来所珍视的关于耶稣生平的影片未能实现,这位伟大的导演于1968年去世。

《大巧局》(1976)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没有丝毫的庄严;相反,这位悬疑大师以一部轻快的惊悚片谢幕,影片讲述了生活不断交汇的两对夫妇之间的故事:伪巫师和游手好闲的男友(由芭芭拉·哈里斯和布鲁斯·邓恩饰演),以及珠宝商和他的伴侣(由威廉姆·德瓦内和凯伦·布莱克饰演),后者以绑架百万富翁为副业,并且索要钻石作为赎金。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希区柯克在每个十年里都拍出过伟大的作品,这是他值得珍惜的最后一部电影,当然也要归功于编剧恩斯特·莱赫曼,后者还帮助《西北偏北》(1959)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希区柯克于1980年去世之前,他还在拍摄一部间谍惊悚片,但是《大巧局》的最后一个镜头——芭芭拉·哈里斯直接向观众眨眼——似乎是他调皮而又戏谑不断的整个作品序列的合适结尾。

《朦胧的欲望》(1977)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从他早期在巴黎拍摄的备受非议的超现实电影,《一条安达鲁狗》(1929)和《黄金时代》(1930),到他在墨西哥拍摄商业电影的关键时期,再到他晚期回到法国与编剧让-克洛德·卡里埃重新合作,路易斯·布努埃尔从未停止过对男性欲望弱点的抨击。

未满足的性欲的主题在他职业生涯的开始就存在了,而且在他最后一部作品中也得以一窥,《朦胧的欲望》讲述的是上了年纪的绅士马修(费尔南多·雷伊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西班牙女人,却被后者的喜怒无常牵着鼻子走,而他真正想要的从来没有得到。

布努埃尔的绝妙之处在于,让两个演员来扮演马修的欲望对象:当孔奇塔充满活力和激情时,由安赫拉·莫利纳扮演;当她冷酷无情的时候,由卡洛尔·布盖扮演。可怜的老傻瓜马修,欲望让他心烦意乱,根本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朦胧的欲望》以巴黎恐怖分子叛乱为背景,以一声巨响为布努埃尔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同时他也留给我们去思考这神秘的最后一幕的确切含义。拍完这部电影后,布努埃尔几乎就从电影界退休了,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重大项目:他的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充满了奇闻轶事,出版于1983年他去世之前。

《钱》(1983)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罗伯特·布列松的第13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小说《伪息券》,讲述了一张500法郎的假钞落入一名年轻学生手中引发的加速悲剧。就像马克思·奥菲尔斯的《伯爵夫人的耳环》一样,故事的核心是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之间传递,从而展现腐朽环境中的人物群像,但《钱》的风格则截然不同。不同于奥菲尔斯流畅的运镜,布列松通过小细节来逐渐展开叙事:单独的手、脸和物体,这些构成了布列松挖掘人类灵魂的物质材料。

迈入八十岁大关后,布列松标志性的朴素风格升华为最纯粹的形式,令人欣喜的是,影评人立即将《钱》奉为这位曾执导过《死囚越狱》(1956)和《驴子巴特萨》(1966)的导演的最后一部杰作。他活到了98岁,于1999年去世。

《牺牲》(1986)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生涯的绝唱,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英格玛·伯格曼的精神(他2004年的作品《萨拉邦德》也值得列入最佳遗作的榜单)。故事发生在瑞典的法罗岛——这里是伯格曼许多心理剧的拍摄地——主演也是伯格曼的常用演员厄兰·约瑟夫森。

约瑟夫森在片中扮演一位文学评论家,他被电视报道的即将到来的核危机所困扰,他向上帝祈祷,如果灾难能够避免,他将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这部影片由伯格曼的御用摄影师斯文·尼科维斯特掌镜,多为构图完美的长镜头,传递了深刻的精神绝望和恐惧,拍摄时,塔可科夫斯基知晓了他正面临自己的末日。

由于肺癌晚期,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这也意味着他无法亲自领取《牺牲》在1986年戛纳电影节上所获得的奖项。那年12月,塔可夫斯基逝世,留下了由七部故事片组成的短小但令人敬畏的作品序列。

《卖太阳的小女孩》(1999)

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

这部时长45分钟的佳作被宣传为「流浪儿精神的赞美诗」,故事发生在喧嚣的达喀尔,一个装了义肢的小女孩通过拼命卖小报来维持生计。《卖太阳的小女孩》讲述的是塞内加尔普通民众的故事,作为尚未完成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影片以其丰富的色彩、活力和激情而令人惊叹。

对于看过曼贝提稀少但极其重要的其他作品(《土狼之旅》[1973];《土狼》[1992])的观众来说,所有这些元素都十分熟悉,但考虑到导演在制作过程中死于肺癌,这部电影似乎格外引人注目。

影片中有一场戏经久不衰:一段紧张的街头舞蹈,背景是贫民区的震天音乐,把社会现实主义的传统和音乐碰撞在一起,产生了欢乐的效果。《纽约时报》称曼贝提的电影是「关于朴素人性的杰作」,诚然:它就像一个更为嬉皮且不那么伤感的版本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

《一一》(2000)

导演:杨德昌

在杨德昌于2007年逝世之前,他曾计划斥资2500万美元制作一部以成龙人物原型的动画电影。这个项目肯定会彻底刷新我们对杨德昌作为一名导演的看法——他是一名冷静的、几乎是安东尼奥式的导演,创作了一批以台湾为背景的清醒戏剧。由于他早期的杰作如《青梅竹马》(1985)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仍很难得以一见,他的遗作可能是他最知名的作品,这也要归功于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以及后来在几乎所有2000年代最佳影片评选中都名列前茅的成绩。

片长三小时的《一一》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通过中年商人父亲(吴念真饰)、他十几岁的女儿(李凯莉饰)和小儿子(张洋洋饰)的视角来呈现。这部宏大的史诗以一场婚礼开始到一场葬礼结束,长于引人共鸣的细节描写。影片充满了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和欢乐,这在电影史上是比较罕见的导演以一部巨著而不是注脚谢幕的例子。

0 阅读:0

红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