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官制——“三公”制的由来

六六六谈过去 2025-04-10 02:51:27

商朝的“三公”为西伯昌、九侯与鄂侯,他们是势力极大且拥有独立性质的诸侯。真正意义上“三公”制的源头在西周,即“太师、太史与太保”。

太师,即最高军政长官,包含军与政;太史,就是最高“祭祀”官,“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戎与祀对应着就是太师与太史。至于“太保”,之前在商朝官制中提到过,“保”原是指保姆,或者称为“阿”、“妿”、“姆”,原来贵族家中这种保育人员,是族中的长老,由此发展形成的官职,也具有长老监护的性质。

就以西周初期来说,太师一职由姜子牙担任,太保是召公,已知首任太史为辛甲,原为商纣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后被文王举为公卿,“封长子”。周武王死后,姜子牙去了封国齐国,太师一职由周公担任,所以《尚书序》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这才有“周公东征”,并营建洛邑。这就导致召公在宗周,周公在洛邑,二人以“陕”为界,分治天下。

周公死后,其职由次子君陈继承。令彝铭文说:“惟八月,辰才(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授)卿事寮。丁亥,令口告于周公宫。公令出同卿事寮。惟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早)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者(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者(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

此铭文是讲周成王命令周公之子明保主管“三事四方”,授给卿事寮。“明保”的“保”字指“太保”,“明”是周公二儿子的名字,之所以又称“君陈”,是因为《书序》说:“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周公死亡后,周成王命令明“分正”,是说分别整顿成周事务,等于是君陈继承周公在成周的权力与地位。

周成王之后的周康王,《史记·周本纪》说:“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也就是说周公次子一系失去洛邑的世袭管理权,由毕公代替洛邑控制权。

另外铭文中”明公“的”公“是尊称,凡官爵至“三公”级别,均称“公”,又或对于死去的诸侯也可用“公”称之。

西周早中期官制

西周早期官制如上图,由太师主管卿事寮,太史(太保)主管太史寮。又因太师太保属于同一级别的高官,太保主管太史寮,或者太保主管卿事寮也是有的。

前面说过“太师”是西周最高军政长官,太师主管的卿事寮事务可分为三块;其一,四方诸侯、多君与邦冢君。多君就是臣服于周朝的四夷,邦冢君可简单理解为王畿内的诸侯,四方诸侯就是分封出去的诸侯。这些四方诸侯等又照西周的官制在封国内模仿了一套。

其二,监,大意就是“监狱”,应监指在应地关押商朝遗民的机构,由西周直接派出,也就是应国的前身。

其三,三事大夫,“三事”,《尚书·立政》说“任人、准夫,牧,作三事。”,“任人是任事之官,准夫是平法之官,牧谓养民之官”,(《毛诗后笺》卷十九)又言“三事大夫疑为在内卿大夫之总称,对下邦君句,为在外诸侯之统称”。

个人同意《毛诗后笺》的看法,“三事大夫”指内卿大夫之总称。

当然将“三事”简化“司土,司马,司工”也是可以的。其中“司马”为掌管武事的军事部门,这与西周太师职守有相当重叠。太师在早期权势煊赫,中期却难见作为,地位反不若司马,原因或在于原由太师所领军事职务,自中期便部分转移到司马这里。

司土(徒),“掌合师旅之众”,因西周只保留少量宫廷武装力量,想大军征伐,必须先征召国人扩充进大军,所以司士的另一身份就是管理国人的民政官员,进入军队后又成为中高层军事主官。

司工(空),军队工程营建,比如营房修建,挖地道祭坛等等,就是它的工作。国人不开战回家种田时,司工负责管理百工,即手工作业人员,比如制陶,制布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名为“司士”的,“士”就是司法人员,晋国六卿中有范氏,他家族就是“士师”世家,即执行军法的官职。

太史寮,由太史主管,有时也由太保主管。

太史寮的官长是太史,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耕作等等。太史寮主管“祭”,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领袖。其地位仅次于主管卿事寮的太师或太保。

大祝,掌祭祝鬼神、祈福求祥之事。商周每次大军出生,都会去太庙举行仪式,或者求祖先保佑胜利,或者问战争结果等等。

大卜,就是掌管卜筮的官员。

太史寮有负责记录此次卜筮的,有记录周王命令的,有举行开春春耕的,均由太史决定时间。

至于“宰”相当于周王的私人大管家,相当于周王的私官,也称“内宰”,周公早期就做过“太宰”。“宰”一职后面渐渐走出宫廷,成为执政官之一。

西周中期,司士独立出“三有司”,直属于卿士寮。

公族,管理公族的主官为“太宗”,也称“宗伯”,它和太保、太师、太史的地位相等,甚至比它们高一点。

《国语·周语上》记载虢文公所说籍礼,讲到最后各级官吏出动巡查,“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

籍礼,即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先从农师开始,后序越来越高,可看到宗伯在王之前,太史之后。而且周王在行重大册命礼时,由太保执着“介圭”(大圭),上宗(即太宗)执着“瑁”,太史执着册命的“书”(简策),可知太宗与太保太史地位相当,且太宗不属于卿事寮,也不属于太史寮。

宰,宰到西周中期地位上升。宰所管的官职中有“百工”是手工艺群体,“善夫”为周王近侍,掌传达王命,善夫”权甚重,相当于宰,可纳王命,统领百宫。

“司鄙”,管理仓库的官员,因“鄙”的“啚”是会意字,意为粮仓,“啚”添加了义符“邑”,表示远离城市的聚集地之意。

“内师”,《正义》解释:“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宫,公使之监知大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西周的内师大概与之类似,掌监知宫内之事。

内史,文献或称作册,有时联称作册内史。王册命臣下时,从旁宣读册命,并授给臣下。原掌祭祀时奉王册命以告神,后来并管册命诸侯卿大夫。

西周后期官制

西周后期官制最大特点是不常设“太史,太师,太保”等最高执政官,取而代之的是“卿士”一职,且一般有二名卿士,比如在周厉王时,荣夷公“好专利”,被任为卿士(即执政者)。《吕氏春秋》:“周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另一名卿士是虢公长父。

宣王的执政大臣有虢文公,《国语·周语上》:“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这位虢文公为文王弟虢仲之后,为王卿士。周宣王时还有大师皇父,皇父为统军的主帅。

周幽王的执政大臣有虢公鼓和祭公敦,二人皆是卿士。

周平王、桓王时的卿士,一人为郑国世袭(郑武公郑庄公),另一人为虢公忌父。也因为周桓王剥夺郑庄公的卿士权力,周郑交恶,爆发“繻葛之战”。

西周的官制虽比商朝精密些,但文武不分,官爵不分还是老样子,甚至一些高官也由某家族世袭也是常见之事。至于军政合一的模式,是因为当时军队是征发“国人”编制而成的,“国人”的军队编制是和乡邑编制相结合的,所以军事官员也兼任民事主官。

1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