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大国重器”从青岛驶向全球

青岛信网 2025-01-24 09:10:21

原标题:一批“大国重器”从青岛驶向全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不久前,“问海三号”工程运维船项目开工仪式在崂山实验室举行。作为国内首艘服务保障大科学计划的工程运维船舶,“问海三号”是一艘无人智能装备工作母船,主要服务于各类海上科研任务,着力提升海洋观探测装备布放回收、观探测系统运维、海洋装备试验与验证等综合服务能力。

海洋装备是认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重器”,也是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等海洋事业的“脊梁”。在青岛的海洋产业版图上,以“大国重器”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青岛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助力我国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造了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造的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单位兆瓦投资、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项指标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全球漂浮式风电离岸距离和水深距离的新纪录……随着一个个“大国重器”从青岛驶出,海洋装备产业作为青岛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成绩单”愈发亮眼,特色也更加突出。

海洋装备不是简单的制造和组装,而是科研“沃土”上结出的硕果。通过放大海洋科研在全国的引领性优势,青岛持续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以技术更新推动海洋装备引领发展。在技术支撑下,青岛的海洋装备产业逐步迈向“高精尖”。

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4年投入使用了一套六自由度运动平台,长宽各6米、高4.5米的“大家伙”承载力达25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噪声、高动态范围的电动振动实验台。该平台可以模拟风浪震动等各类复杂海洋环境,检验浮式设备的工作状态、工作性能,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开发。2024年6月交付的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在当年年底便完成了首航试验任务。其间开展了破冰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参数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船舶建造项目验收积累了关键数据,展现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破冰船的破冰和调查能力,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增添了新生力量。

向新、向绿,是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在这个发展大潮中,青岛迎头赶上,正借力技术“绿色化”,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

在“海上”,新燃料动力系统在远洋船舶中广泛应用,为海洋装备产业塑造了更多可能性。同样规模的一艘船舶订单,安装传统发动机的订单价为7000万美元左右,安装LNG、氨等新燃料动力系统后,订单价便能提升至约9000万美元。在相关领域,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正满载“绿色新动力”,从青岛加速驶向全球。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青岛企业与比利时船东CMB等签约,全球首条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预计2026年在青岛交付。

在“岸边”,绿色、智能也塑造着港口的转型发展。2024年6月,山东港口在青岛启动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要加快建设“中国氢港”。为此,山东港口青岛港正发力构建港口氢气供应体系、高效加氢体系、用氢安全管控体系等三大体系,并立足氢能低碳化、经济化运行模式,打造港口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应用示范、港口氢能多场景应用示范、港口氢能多元化应用示范等三个港口全场景典型应用示范,向着国际化氢能港口典型示范标杆迈进。

作为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海洋装备产业需要不同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作,以产学研协同“抱团”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此次“问海三号”工程运维船项目开工仪式现场,就同步成立了海上试验保障联盟,发起单位囊括了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通过发挥各成员单位优势,联盟要实现海上保障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海洋创新资源从“聚合”走向“聚变”,合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海上试验和运维保障平台。在青岛,诸如此类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还有很多。其中,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已经培育涉海企业9家,实现社会融资2亿元,助力经海仪器、海研电子、蔚海明祥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青岛不断放大海洋科研优势、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海洋装备产业日益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为经略海洋锻造“大国重器”。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