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谈清明节能互否祝快乐而引起的思考

一杯醽醁 2024-04-10 06:26:45

△白花寄托哀思

【前言】

七绝|清明节

清明扫墓过田渠,

蒿草丛生露野蔬。

叶上白花侵暮雨,

湿衣沾袖未能除。

△钱文忠谈清明节能否互祝节日快乐?

看了钱文忠教授的一段视频,谈到清明节能否互祝节日快乐的话题,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互祝节日快乐,但从他的话语中还是认为可以互祝节日快乐,他强调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也有踏青郊游的环节,不全是悲伤的氛围,也有快乐的元素,一些民俗专家也认为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

但钱文忠认为清明节不能说互祝快乐的话是近年才提起的,以前也就是古时候没有这种看法,我觉得不对。从唐宋诗词中我们看到诗人对节日的描述和感怀中大多是凝重悲伤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朝诗人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欲断魂”就表达了诗人悲伤难过的心情,还有宋朝诗人高翥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用纸灰和杜鹃来渲染和衬托心境,动人心魄,有如临其境的感受。白居易的“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黄庭坚的“贤愚干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都是凄凉伤悲的情景,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没有半点节日的快乐。

当然也有比较欢快的诗,比如“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不过我认为这样的古诗只占少数而且不一定在清明节之内,我觉得在清明节这个庄重、肃穆的节日中应该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清明和清明节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清明是一个节气,万物生长此时,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它的时间跨度比清明节要长,清明节一般是四月四日到六日之间,也就是三天的时间,而清明这个节气有半个月之久,包括清明节在内。我想在清明节这三天就不要谈什么节日快乐之类的话,会让人觉得晦气。我们可以不悲伤但必须凝重而肃穆,真正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除了这三天特殊的日子,我们在溢彩流光,草长莺飞的春天里踏春郊游,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互祝一声快乐也未尝不可。在清明节说节日快乐我想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特殊的祭祖扫墓之日就要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不要什么都嘻嘻哈哈,这个不讲究那个不提倡,那就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也失去了节日的意义。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很多人说中元节,端午节都不能说节日快乐,但清明节可以,我想这是无稽之谈。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不能等同一个节气,其实我觉得中元节,除夕,清明节祭祀的日子里都要有一种庄重的心态去面对,而有些人对端午节就是过度解读,说什么端午节这一天是夏季(午月) 开端,是“恶月恶日”"五毒尽出”,还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投江,是悲壮的日子,那怎么还要划龙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雷动呢?

快乐就是安康的表现,只不过是有些人咬文嚼字而已。我觉得清明节,中元节都不要谈什么节日快乐的话,快乐的祝福语留给新年和喜庆的日子,至于端午节我觉得它不是祭祖扫墓的节日,不能本末倒置,端午节也许可以讲快乐而清明节就免谈。

△慎重追远,礼敬先祖

白居易的诗说“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虽然不全反映现代人的心情,但也是清明节的主要色调和氛围。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的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这份深厚的情感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祭扫不仅是清明节的重要仪式,更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情感表达,所以不要在这几天去说什么互祝快乐的话,应多怀敬畏之心。

有些民俗专家总是想标新立异,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我想这是对这个节日氛围的构解甚至是歪曲。钱文忠教授虽然赞同清明节互祝快乐,但他也提到要分时间和场合,我觉得有道理。有些传统习俗不能因为现代观念的超前而去随意解读和改变,应该尊重和传承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否则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底色和节日祭拜的意义。

0 阅读:0

一杯醽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