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前面的学习,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能归结为结构化思维3个层次,5个步骤,轻轻松松地搞定!
3次层次是指“理解-重构-呈现”,并在解决问题时不断的循环。
5个步骤依次是:
明确目标,界定问题拆解问题,锁定要素针对要素,制定方案选择决策,确定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在“明确目标,界定问题”这一步骤里,我们知道问题的本质是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再之后我们可以使用5W1H工具对现实进行描述,使用SMART框架对期望进行描述,最后使用问题陈述表,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并把问题呈现给自己或其他人。
当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之后,我们可以使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法拆解问题,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要素和关键逻辑,利用定量原因分析法找出表面原因、过渡原因和根本原因,为之后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再之后就是针对要素,制定方案,制定方案时,需遵循原则:优先考虑使用流程或工具,然后考虑依靠人的能力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在制定方案时,如果已有其他人或组织解决过类似的问题,我们只需要使用对标的方法制定解决方案即可。如果没有经验可循,这时,我们就只能自己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部分:选择决策,确定方案。
四、选择决策,确定方案通过前面一步,我们可能为问题找到非常多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实中,由于资源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每个方案都执行一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案呢?这就涉及决策选择问题了。
以下为大家介绍3种决策工具,分别用于不同场景的决策:

● 利弊图:用于“是”或“否”这种二选一情境下的决策。
● 二维矩阵:用于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策略。
● 优选矩阵:用于当方案很多时,选择最优策略,或者用于对策略进行排序。
1、利弊图
利弊图可以用来展示与情景、问题或流程相关的积极影响(即有利因素)和消极影响(即有害因素),特别适用于解决冲突问题。
利弊图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将方案所带来的可能的利弊项分别列出,然后划掉对决策影响不大的选项(价值替代),对剩余选项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最终结果。

利弊图特别适合单一问题要素,将其用于个人决策的场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得出结果。例如,对于以下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试着使用利弊图来做决策。
● 生二胎还是不生二胎?
● 沟通还是不沟通?
● 加班还是不加班?
● 划船还是爬山?
● 工作是选钱多离家远的还是选钱少离家近的?
● 和张三合作还是和李四合作?
● 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
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用利弊图进行判断要不要买房这件事:
第1步:列出利弊
可以把买房的所有优势都列出来。例如,买房之后就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自己的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装修;满足自己对房型、地理位置的偏好,等等。
那买房的弊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要花钱。买房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不管是首付还是月供。把利弊都列出来如下图所示

第2步:利弊抵消
用衡量利弊的方式进行彼此抵消。这里的抵消不是说利与弊的数量抵消,而要从它们的权重去抵消,要进行“等价衡量”。例如,有时候仅仅“缺钱”这一个“弊”,就有可能抵消所有3条“利”。
第3步:决定结果
最后,我们看看抵消后最后剩下了什么。如果剩下了利,那就代表这件事利大于弊,是可以做的;如果剩下了弊,那就代表这件事弊大于利,那你可能就会选择放弃了。
欢迎关注我们,待粉丝过万更新剩余50%,或百度搜索百家号作者“遇见洞见”,点击专栏,提前阅读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