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很多老师经常会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可以像游戏一样带给孩子乐趣时,孩子自然就会热爱学习了。
这个说法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一点问题也没有,确实,如果能够把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可以带给孩子很大的快乐时,好像孩子就是可以变得热爱学习。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具备理论可行性,从现实角度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首先,你能够把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吗?
基本不可能,学习的知识点太多了,你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设计,带给人巨大的学习兴趣。即使有可能,这也不是单纯靠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一个家长能完成的,必须要聚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可能成功。
就个人来说,你也就只能是把某一节课堂,或者说某一个知识点设计的有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妄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变得有趣,个人是没有能力的。
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要像设计游戏一样设计学习,让所有孩子都感到有兴趣的话,那需要极具个性化的设计,需要根据每一个孩子来生成特定的内容,这同样也是父母、老师做不到的。
其次,即使设计的像游戏一样,孩子也很难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退一步说,哪怕我们能设计出像游戏一样的学习,具备可玩性、娱乐性,孩子也不会像玩游戏一样持久的学习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学习是有考核,是有指标的,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指标要求,原本在好玩的东西,也会变得不那么好玩了。
就哪怕是游戏,如果游戏像学习一样,必须每天玩够8小时,并且还要定期考核,有着成绩排名的压力,如果玩不好,还要被老师骂,那你看看孩子还会热衷于玩游戏吗?
人们之所以喜欢玩游戏,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可以完全的做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也无所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收获一些东西,感受到成就感价值感,然后孩子才愿意去玩。
那如果游戏不是那么自由了,总是受人控制了,你觉得孩子还愿意喜欢玩游戏吗?所以很多人常说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个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那如何让孩子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不断坚持的学习呢?有3个方法:
一是通过环境来塑造孩子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必需品,孩子要适应环境,就必须要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孩子喜不喜欢学习,他都必然要去学习。
比如考不好就要被枪毙,你看孩子会不会努力学习。
二是打造孩子的自我认知
塑造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是一个优秀的人,为了维持他的人设,他就需要去努力学习,证明自己的优秀。
人是知行合一的,有人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那一旦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努力学习的优秀孩子,那孩子就不用你父母监督控制,也不会害怕学习的枯燥乏味,他们都会让自己坚持去学习的。
就比如说你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一旦你有这样的认知了,你就会努力的维护自己的干净整洁,否则不这样做的话,你就会不舒服。
三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孩子每天就会用同样的习惯去学习,用同样的习惯去预习、写作业,也就会保持稳定的学习成绩。
习惯是人的本能,一旦养成,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无论孩子喜欢或者不喜欢,他们的习惯都会很好的保持。
这就好比你不喜欢自己的做事风格,总是太抠抠嗖嗖,但是只要你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你就很难改变,下一次还是会继续这样做事的。
那具体怎么操作,感兴趣的可以学习我的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专栏,在专栏中有详细的方法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