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荒唐了一辈子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没有留下儿子。
他在遗诏中,让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14岁的嘉靖来到北京城外,却停了下来,拒绝进入皇城。
原来,礼部按照太子继位的礼仪,请嘉靖从东安门进城。嘉靖却说,他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理应从中门进城。
双方僵持了很久,最后,礼部屈服了。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嘉靖皇帝就自己的生母能不能当皇太后、自己的父亲能不能被追封为皇帝,和群臣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嘉靖三年,在左顺门事件中,嘉靖甚至一口气把134个官员下狱,86个官员停职待罪。有16个官员因廷杖而死。
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把父亲兴献王追封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把生母蒋氏尊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又给父亲上了庙号,叫做“明睿宗”。
嘉靖二十七年,嘉靖皇帝把父亲的牌位移入了太庙。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兴献王,在太庙中的排位竟然位于正统皇帝明武宗之上。
嘉靖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在“大礼议”中大获全胜。
可是我们翻看史书就发现,要论把父亲追封为皇帝,嘉靖并不是明朝的第一人。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在登基的第2年,就把父亲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嘉靖用了整整27年才循序渐进完成的事情,朱允炆只用了不到一年就搞定了。
整个过程中,没有引起半分争议。
同样是把没有当过皇帝的生父追尊为皇帝,嘉靖和朱允炆的遭遇,为何天差地别?
群臣为什么只反对嘉靖,不反对朱允炆呢?
原因1:朱标是朱元璋亲封的皇太子,而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
从大明开国,到英年早逝,朱标当了整整25年太子。
朱标22岁那年,朱元璋下令,今后大小政事都先由朱标处理,然后上报给他,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么多年来,朱元璋的朝堂,和朱标的东宫,用的都是同一套班底。朱元璋信赖的大臣们,大多兼任东宫职务。
朱元璋甚至在马皇后的祭文中说,他曾经打算等朱标再成熟一点,就提前传位给他,而自己退居后宫,和马皇后一起颐养天年,
25年来,朱标的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可以说是明朝的“副皇帝”。
要不是他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肯定是他。
这样一个皇太子,在儿子登基之后被追尊为皇帝,是合情合理的,大臣们也很难找到反对的理由。
嘉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就不一样了。
他是明宪宗的第4个儿子,是明孝宗的异母弟弟,明武宗的叔叔。
他在12岁那年被封为兴王,而这个时候,明孝宗已经当了两年太子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名分早定。
明孝宗登基之后,他便按照明朝的祖制,到封地安陆州就藩。
他的儿子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两年了。
可以说兴献王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皇子,一个藩王,和皇位没什么关系。
也没有履行过储君的职责。
更没有为大明王朝做出过什么突出的贡献。
仅仅因为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他也要被追尊为皇帝,和那些真正的皇帝享受同一待遇,说服力是不够的,有很多人都不服气。
原因2:朱允炆继位的法理没有争议,而嘉靖继位的法理有争议
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朱标,这是毫无疑问的。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亲封的太子,属于大宗。
朱标去世之后,无论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适子死则立适孙”,还是根据皇明祖训及大明律的继承顺序,皇位都应该在朱标这一脉传承。
朱允炆正是因为是朱标的儿子,才被立为皇太孙,才能继承皇位。
而他继承的皇位,原本也该是朱标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追封朱标为皇帝,没有任何问题。他如果不追封朱标,大臣们可能还要指责他不孝呢。
而嘉靖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源,是有争议的。
嘉靖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皇城的藩王,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是因为明武宗的遗诏:
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辞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可是,如何解释这份遗诏,如何解释嘉靖继位的法理,嘉靖本人和大臣却产生了分歧。
大臣们认为,嘉靖继位,属于小宗入继大宗。那么按照规矩,嘉靖继承的就是他伯伯明孝宗的皇位,应该过继给明孝宗当嗣子。
这也是为什么,嘉靖进京的时候,大臣们要求他按照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安门进城,而不能按照天子的礼仪走中门,
在大臣们眼里,嘉靖是先到京城当明孝宗的太子,再以太子身份登基为帝的。
而根据儒家的礼法,过继之后,嘉靖礼法上的父亲就是明孝宗,而不是他的生父兴献王了。理论上,兴献王和他从此没有亲缘关系。
既然没有亲缘关系了,嘉靖怎么还可以追尊兴献王为皇帝呢?
这是不合规矩的。
但在嘉靖眼里,明武宗的遗诏中有“伦序当立”这句话,而没有任何过继的字样。
明宪宗的前两个儿子都早夭,明孝宗是他的三儿子,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是他的四儿子。
根据明朝的继承法,明孝宗一脉绝嗣之后,就该轮到兴献王一脉继承皇位。
兴献王已经去世,那么嘉靖作为兴献王唯一的儿子,登上皇位,是理所当然的。
就算嘉靖不过继给明孝宗,他也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明武宗遗诏中“伦序当立”这4个字,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嘉靖到达京城的时候,不肯以皇太子的礼仪走东安门,而坚持按照天子的礼仪走中门。
在他看来,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源于父亲是明宪宗的四儿子,而不是来源于明孝宗。他没有过继给明孝宗,而不能认自己生父的道理。
他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也是天经地义的。
正是因为大臣和嘉靖对嘉靖继位的法理有分歧,引发了持续多年的大礼议。
原因3:大礼议的本质,是争夺朝堂权力
大礼议表面上是名分之争,但实际上是权力之争。
文官们虽然注重法理和名分问题,但还不至于单纯为皇帝能不能管自己的亲爹叫爹这么一件事,纷纷丢官、丢性命。
他们争的,不仅仅是皇帝的爹到底是谁,还有朝堂之上的话语权。
在嘉靖登基之前,明武宗朱厚照当了16年皇帝。
在传统文官眼里,朱厚照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皇帝。他重用宦官,住在豹房,常常离京御驾亲征,简直和他们心目中的圣君是反着来的。
而这些文官心目中的圣君,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
明孝宗性情温和,尊重官员。在明孝宗一朝,文官的话语权非常大,不像在朱厚照一朝,朱厚照基本上不怎么尊重文官的意见。
当朱厚照去世之后,嘉靖登基,文官们非常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像明孝宗一样的皇帝。
他们为新皇帝拟定的年号,是“绍治”,意思是继承弘治。弘治,正是明孝宗的年号。
年轻的皇帝拒绝了。他为自己选了“嘉靖”这个名号。
这是嘉靖和文官们第一次产生理念上的分歧,为“大礼议”埋下了伏笔。
大礼议,表面上是讨论皇帝到底能不能管自己亲爹叫爹,实际上,是关于朝廷话语权的争夺。
如果文官们赢了,嘉靖承认自己是因为过继给明孝宗,才能够继承皇位,他就应该继承明孝宗的遗志,当一个像明孝宗一样的皇帝。
而嘉靖要过继给明孝宗才能继位,也就意味着,他并不被承认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不是因为继承顺位而登基,而是大臣们选择他作为明孝宗的嗣子,他才能登基。
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便有了拥立之功,从此在皇帝面前说话都更有分量了。
而如果嘉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明孝宗的嗣子,坚称按照明朝的继承制,他本来就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文官们的拥立之功就没了。
他们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也就小了,很难让皇帝按照他们的理念行事。
这才是大礼议中,嘉靖和文官们的最大分歧所在。
他们争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分,而是话语权,是朝堂之上的权力。
朱允炆就没有这个烦恼。
他在登基之前,当了8年的皇太孙,朱元璋也为他铺了8年的路。
朱允炆难以压制的武将和勋贵们,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
他登基之后,身边辅佐他的官员,是以黄子澄为首的东宫老臣。
朱允炆的治国理念也和他们非常合拍,非常尊重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不需要和皇帝争夺话语权,自然也不会没事找事,阻止皇帝追封自己的亲爹。
所以,朱允炆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明兴宗,没有引起半点争议。
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看到,嘉靖皇帝继位之初,想把父亲兴献王追封为皇帝、尊母亲蒋氏为皇太后的时候,反对的声浪非常大。
嘉靖甚至威胁大臣们,他不当这个皇帝了,和母亲一起回老家去。
大臣们也是舍生忘死,号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哪怕知道皇帝要杀人,也前仆后继地去触皇帝的霉头。
可是,当嘉靖当了17年皇帝,要给父亲上庙号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反对声了。
等他当了27年皇帝,要把一天皇帝都没当过的父亲的牌位,放在正经皇帝明武宗的牌位前面时,大臣们已经没有什么强烈反应了。
这并不是因为过了十几年,明朝的文官全变成软骨头了。
而是朝政大权全都掌握在嘉靖皇帝的手里,他们没有什么好和嘉靖争的了。
毕竟,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没有利益的事情,有多少人愿意赔上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呢?
大礼议,名分之争从来都在其次,权力斗争才是重点。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