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逝于养心殿,结束了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他的病逝让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第一次出现皇储断档,同治帝年仅19岁病逝,并未留下一儿半女;虽然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怀有遗腹子,但男女尚且不知,更何况慈禧向来与皇后阿鲁特氏不和,即便阿鲁特氏生下皇子也不会让他继位。
可惜的是,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病逝后不久也去世了。
据野史记载:同治病逝以后,慈禧秘而不宣,密诏恭亲王奕?入宫;恭亲王看到养心殿同治的尸体,吓了一大跳;而慈禧却异常的冷静,因为对于慈禧而言考虑下一任皇帝谁来做至关重要。
同治帝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沣,是“载”字辈的(载字辈以下是溥字辈);
按照祖制的话,应当在“溥”字辈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
但慈禧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兄终弟及”,选年仅4岁的载湉继位呢?
01 载湉出生,算命先生说“小王爷就是将来的皇上”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醇亲王奕譞坐在书案前,盯着两支蜡烛,希望能通过这两支蜡烛看到吉祥的预兆,因为他的福晋在生产。
说道醇亲王奕譞,他确实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实打实的皇亲贵胄:
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是他的四哥;
同治帝就是他的亲侄子,
而他的福晋就是慈禧的亲妹妹。
咸丰帝在时,奕譞还只是一个郡王,但自从娶了慈禧(当时还是懿贵妃)的亲妹妹以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决定了他子孙的命运。
咸丰十一年秋天,咸丰病逝,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沣继位,史称同治帝。
颇有心计而且喜欢玩弄权柄的叶赫那拉氏(慈禧)与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并尊称为皇太后,两宫皇太后与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串通一起发动了祺祥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咸丰留下的八位顾命大臣除掉,两宫皇太后则以“皇帝年幼”开始垂帘听政。
而素来不受咸丰重视的奕譞因为是慈禧的妹夫,很积极地配合慈禧,确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慈禧得势以后,奕譞也水涨船高,开始管理清廷的事务。
同治三年,慈禧将醇郡王奕譞封为譞亲王;
八年后,更是将这位妹夫正式封为清宗室一等爵位:醇亲王。
醇亲王既是慈禧的妹夫,又是皇室宗亲,可以说位高权重、十分显赫。
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咸丰九年,准分府后在内廷行走。十一年七月,常朝免叩,补领侍卫内大臣。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十一年九月,晋亲王。以德宗承嗣大统故,恩封世袭罔替。
醇亲王坐着等候福晋生产的消息,他希望是个男孩儿,这样好有人继承自己“世袭罔替”的爵位;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遂一生。
过了好一会来人给醇亲王报喜,说福晋生了一个儿子;醇亲王很是兴奋,自言自语:“我又有儿子了”,其实这不是醇亲王的第一个儿子,只是长子早夭,所以醇亲王对这个孩子也是给予厚望,序齿应该是长子。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
醇亲王看了看刚出生的儿子,儿子的皮肤很松弛,身子很瘦小,看着可怜巴巴的样子;想到刚才蜡烛不吉祥的征兆,让醇亲王心里更加的不舒服。
醇亲王赶忙让人找了两个命相家,一个绰号叫“张瞎子”,一个则是绰号“刘铁口”。
醇亲王将自己刚才的经历都说了一遍,刘铁口坦率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王爷这不是吉兆啊!恐怕小王爷会多磨难,成长的没有那么顺利!”醇亲王听到这话脸色很难看。
而张瞎子则是在掐手指头,嘴里还嘟嘟囔囔的,颤抖着走向醇亲王,小声说:“王爷,小王爷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做大清国的皇帝啊!”醇亲王听到这话不禁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预测。
赶紧呵斥张瞎子不要胡言乱语,而张瞎子则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命中注定的。”
而醇亲王还是不相信,自己嘟囔着:“不可能,我这孩子跟同治帝可是同辈啊!”
大清有个祖制,而且是牢不可破的规矩:帝位绝不可兄终弟及!
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家生儿子,是要上奏朝廷的;更何况醇亲王如今的位置如此特殊,自然更需要郑重其事的上奏太后,自家福晋生了一个儿子。
醇亲王入宫的时候,醇亲王府生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宫里宫外;所以在路上遇到的人都向醇亲王道喜。醇亲王上殿以后,便向两宫皇太后还有皇上三拜九叩。
慈禧向醇亲王道喜,一番寒暄以后,慈禧问醇亲王:“这孩子你给算过命没有啊!”
醇亲王很紧张,因为他知道慈禧是事无巨细都要问清楚,便心里想着该怎么回复慈禧太后。
醇亲王告知慈禧太后“算过了”,慈禧便接着问:“这孩子命怎么样啊?”
醇亲王停顿了一会,小心翼翼的说:“算命先生只是说这孩子命弱,需要特别小心的抚养。”然后醇亲王又补充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至于蜡烛还有算命先生的话是一点都不敢露。
慈禧赏赐了醇亲王很多的珍宝,还有镶嵌着珠宝的金锁,作为亲外甥的贺礼;
慈禧给醇亲王的儿子赐名为“载湉”,这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的名讳。
很快不知不觉,小载湉满四岁了。醇亲王还特地给载湉请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教载湉读书识字,小载湉还是挺聪慧的,学起来也不费劲。
02 同治帝病逝,皇后自杀
其实在同治帝病逝的时候皇后阿鲁特氏已经身怀有孕,不久便可以生产;但慈禧认为同治帝是得恶疾去世,这孩子不管是男女生下来肯定也不健康,不适合立为皇储,所以就要在宗室近支中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皇位。
按理说:同治帝是“载”字辈,他既然已经病逝,就应该在“溥”字辈中选一位;
但若是按照这个规矩的话,慈禧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皇太后,便没有理由继续辅佐幼主,垂帘听政了,大权就要交到皇后阿鲁特氏的手里。
这对于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慈禧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她的态度很坚决:必须要在“载”字辈中选一位。
阿鲁特氏腹中的孩子不管男女,都继位无望,若新皇继位的话她顶多就是一皇嫂,再加上她与慈禧的关系本就不好,被慈禧处处压制,绝望之际,阿鲁特氏竟然吞金自杀;虽被抢救过来,但阿鲁特氏没有继续活下去的希望,便绝食而死。
《四朝佚闻》中记载:“穆宗病甚,圣母颇责让后。上崩,后即服金屑,欲自杀以殉,救之而解。
皇后阿鲁特氏的死,引起了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反映很是强烈。
很多的大臣直言上书,慈禧很是生气,将御史潘敬俨罢免,内阁学士广安被训斥一番。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因为皇后阿鲁特氏的死而终止;到了光绪五年三月,在同治帝下葬的仪式后,吏部主事吴可读就此事给慈禧上了一封奏折,但他知道自己的人微言轻,便决定“死谏”,以此来引起慈禧的重视。
吴可读的奏折总共一千六百五十多字,谈到了光绪帝继位的背景,清朝历代的规矩,希望两宫皇太后不要破坏祖制,能改过之前错误的决定。
吴可读此举,慈禧自然生气,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这人说话实在是绕口,谕旨里说的很清楚,他还来废什么话?”
慈禧为不让朝臣说闲话,便将奏折存档,好好得安顿了吴可读的尸身。
如此以来再也没有人为光绪继位的事情说三道四,慈禧垂帘听政、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也达到了。
03 醇亲王与恭亲王的闹剧
其实在同治帝病逝的那一天,慈禧让自己的心腹太监急召诸王、军机大臣等近族人入宫商议选出新帝人选。其中就包括: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孚郡王、惠郡王、各位贝勒,军机大臣有荣禄、李鸿藻等人。
大臣们急匆匆入宫,却看到慈禧太后端坐着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历代皇储都是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拿出遗诏宣读即可,而同治帝没有子嗣自然没有留下遗诏的必要。
同治帝是“载”字辈,慈禧对于大清的祖制很是清楚,自然知道应当在“溥”字辈中选一位;
而“溥”字辈中,最合适的人选无疑是恭亲王奕?的孙子,但慈禧对奕?很了解:此人绝非等闲之辈,道光帝晚年在挑选皇储的时候奕?就曾被议储,更何况奕?跟慈禧一样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
为此他们还斗了几个回合,奕?虽然表面上很是谦恭,但其实内心很不服气,暗里里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慈禧对奕?自然是心存戒心的。若是再将奕?的孙子立为皇储,就担心奕?“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揽朝廷大权。
慈禧本就不喜欢居于人下,所以她想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来保住自己垂帘听政的大权。
慈禧急召王公大臣们入宫,没想到自己倒是不紧不慢的,也没有穿礼服,只是穿了便装。诸位王公大臣先向两宫皇太后行礼,然后分两排而坐,都在那准备听旨,一句话都不说。
终于惇亲王奕誴耐不住性子,问两宫皇太后:“敬问两宫皇太后,皇上身体如何?”
慈禧只是说了四个字:“皇帝无恙!”
慈禧不紧不慢地说:“圣上身体虚弱没有子嗣,若是有不测的话一定要立皇储,诸位也考虑一下在宗亲中谁可以担此大任啊?”
“圣躬颇虚弱,未有子,或有不测,必立嗣,卿辈试思宗室中,谁可承继大统?”
慈禧话说完,诸位才明白慈禧急召他们入宫的目的;其实前几日大臣们也都在心里考虑过这件事情,但谁也不想先开口,军机大臣文祥第一个开口:“若是皇上要立皇太子的话,溥字辈中有很多人,可以在其中选一位贤能者。”
“若为皇上立太子,溥字辈中近支已有数人,请择其贤者立之。”
“溥伦最为年长,应当立为皇储!”文祥开了头,大臣们都议论起来,有一个人提议溥伦。
“溥伦长,当立”
但悖亲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溥伦是旁系亲属,不可以!”
“溥伦疏属,不可!”
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只有两个人一直保持沉默,这两个人就是恭亲王奕?与醇亲王奕譞。
慈禧便直接看向奕?,用眼光告诉奕?你必须要发表意见;奕?欲说还休,慈禧便问奕?:“六爷的意思如何?”
奕?是道光帝第六子,所以也被称为“六爷”。
奕?听到慈禧太后问他话,心里很是紧张,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奕?便直接“痛苦地”倒在了地上;慈禧见到如此自然心里高兴,毕竟慈禧最担心的就是朝臣们推荐奕?的子孙,更担心奕?会给她难堪。
但看奕?的表现,知道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进行。
“看来六爷不想担此重任啊!”慈禧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说完便转头看向醇亲王奕譞,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说:“文宗(咸丰)没有次子,如今遭此变故,若是挑选年长的立为皇嗣大家也都不愿意,所以需要从年幼中选一位可以教育的。”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司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然后慈禧便直接宣布了她与慈安太后的决定:“溥字辈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奕譞的长子载湉如今四岁,而且是至亲,让他来继承大统最为合适。”
“溥字辈无当立的人,奕譞长子今年已经四岁,且是至亲,使之继统十分妥当。”
慈禧的话一出,在座的王公大臣很是吃惊,说也没想到慈禧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大家吃惊的同时,醇亲王奕譞突然失去常态,跟恭亲王奕?一样昏迷到了地上。
在大家都在看醇亲王与恭亲王“表演”之时,惇亲王提了一个新的问题:“若是将醇亲王的儿子立为皇储,难道同治皇上不立后嗣吗?”
“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很是聪慧,一定能承继大统;我想将载湉过继给文宗(咸丰),大家觉得如何?”慈禧早就料到会有人问这个问题,便这样说道。
“醇亲王之子载湉,甚聪睿,必能承继大业,我欲立之为文宗显皇帝嗣,卿辈以为如何?”
事到如今,大家看慈禧心意已定,慈安太后也是点头同意,大家便明白这是两宫皇太后商量好的,只能连连称是;就这样,大家拥立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皇太子。
两宫皇太后与王公大臣们的会议结束后,便让军机处拟旨,颁布天下;为了以防不测,慈禧太后下令让李鸿章亲自统率重兵,在京城待命。
“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慈禧如此大开先例,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但不管大家如何议论,都改变不了慈禧的心意。
慈禧为了减少阻力,挖空心思想了一些借口,在召见宗亲国戚是慈禧说:“虽然我们的儿子已经殡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他给忘了;我们要让他的这一代继续延续下去,不能断了...我们要当他还在皇位上,好像没有去世一样。”
慈禧这话让很多人都哭了,有的是为同治帝的死伤心,有的则是被慈禧的话感动的哭,还有的人是在装样子。
慈禧一边说着自己也流下了眼泪,然后宣布要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立为皇太子。
在场的人自然有人不同意,但谁也不敢起来反对,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很顺从的。
慈禧见大家没什么反应,便直接说出自己的决定:“现在我们决定,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应当尽快入嗣大统,改年号为光绪!”
就这样,年仅四岁的载湉被迎入宫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慈禧的目的达到了。
结语
醇亲王夫妇虽不情愿自己的儿子入宫,但谁也不敢忤逆慈禧;载湉入宫的时候,不知道醇亲王福晋是高兴还是难过,脸上虽有笑容,但却一个劲的流眼泪。
因为是半夜被接入宫里,载湉被叫醒登基的时候一个劲的哭,旁边的太监黑灯瞎火的一时间找不到什么玩意,便顺手拿了一团棉花给了小皇上玩,载湉真的就不哭了。
所以就有人传言:就是因为在小皇上登基时旁边的太监给了皇上一团棉花,才造成了皇上一生懦弱的性格。
当然这只是传言而已,不过这只是光绪帝悲惨一生的开始。
光绪继位后,称呼慈禧为“亲爸爸”;
慈禧不让光绪称呼她为母亲,有人说是慈禧因儿子同治的死伤心,所以才不让光绪称呼她“母亲”;也有人说慈禧恨自己不是男儿身,所以掌权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她让光绪称呼她为“亲爸爸”,是在弥补自己心里的缺憾。
估计慈禧是想自己若为男儿身,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做大清名正言顺实际的掌权人,而不是垂帘听政。
言归正传: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登基称帝是件高兴事,毕竟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对于年仅四岁的载湉来说,却未必是件高兴事,只是他太小还不懂得。
更何况有慈禧这样一位嗜权如命的皇太后在,注定了载湉一生都只能是傀儡。
而慈禧确实也是老谋深算,深知奕?的子孙很难被自己掌控,转而选择醇亲王夫妇的儿子,因为醇亲王福晋是自己的亲妹妹,醇亲王圆滑聪明,既可以让醇亲王对自己更加的忠诚,又可以稳操“听政”的大权。
只是,可怜了这个年仅四岁的娃娃,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迫坐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