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进过抢救室的人了

弥小木 2024-07-19 12:55:24

文|弥小木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安静的这几天,去过急诊,进过抢救室,做了场小手术,出院休息。

看似不长的时间段,却有着度日如年的时间感。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句话,往后于己而言,不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在这件人生大事中,有几个体会很深刻:

1.人生没有那么多必做的事

在被推往抢救室的那段路上,内心有点慌,不会就这样噶了吧?还有很多事没做啊。

等情绪平复后,回想起那种无力感,瞬间觉得那些没做的事,也没啥。

人生,好像没那么多必做的事。

2.抢救室里的另一番光景

抢救室很多人。

医护人员占大多数,确切地说,医生一两位,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护士。护士又按照衣服分好几类(目测分类),专业的大概有三四位,其余的有实习护士、门诊护士。还有护工和患者,那些患者,基本都是躺着不能动的。

抢救室的氛围很紧急?木有。门诊护士与抢救室护士,交接完我的门诊信息之后走了。在接下来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躺在病床上干等。

在一遍又一遍地主动询问下,终于有位男护士帮忙去问另一位护士,才发现医院电脑里没有我的挂水信息。

……

这算不算医院失职?原本说好,当天下午会有门诊呼吸科医生来就诊,等啊等,等到最后,给的消息是,没有医生来。

3.做对决策很重要

在这次就医过程中,有两个决定很关键。

一是转院的决定,二是做手术的决定。

转院的决定,是娃爸坚持的。第一家医院,在有住院床位之前,只能在抢救室待着。待着做什么?留院观察。而住院床位又是相当紧张,木有关系木有人认识,想要有床位,看缘分。

当晚转去专科医院。

现在回头看,专科医院里的医生,不管是医生的诊疗思路,还是诊断方法,都比第一家医院高明很多。

明明都有的检查,第一家医院却想不到用。而且很明显,第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见得少了。门诊医生慌了,抢救室的医护人员经过我的病床,都会来一句“她还这么年轻啊!”

有一位护士甚至跑来问我,遇到这种情况你很淡定啊,换作是她,肯定慌得不行了。

这……

医护人员的反应,让我不得不问了好几次医生,我这情况很严重??

严重不严重,转到专科医院有了答案。

专科医院的医生问诊之后,觉得没啥,该吃饭吃饭,注意别太烫太热就行(第一家医院不让吃东西,饿了一天),等着第二天做个检查。

进抢救室?没必要。

转院是第一次关键决定。

第二次是做手术的决定。在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医生建议做微创手术。听闻“手术”两字,还是有点畏惧,在犹豫阶段,咨询了往常有联系的相识医生。

相识医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这次状况,并且给了中肯的意见与宽慰。结合相识医生给的意见,最终做了决定。

很多时候,都是回头看,才看明白很多事。

日常思虑过多的习惯,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误事。往后,在做决策这件事上,还需要适当修炼。

4.对症选医院很重要

就诊的两家医院都是三甲医院。

第一家医院,看起来气派、设备也先进。看似简单的消炎设备,第一家医院用的,第二家医院没有。

因为这一点,最初去第二家医院内心还有点怀疑,是不是转院转错了?毕竟第二家医院看起来有些简陋。

事实证明,没转错。别被医院的名头唬住了,设备什么的倒还是其次,更重要的在于医生医术的高明。

在第一家医院看似大症,能让医生、护士恐慌的事,在第二家医院看来小事一桩。别看小小的变化,整个就医的氛围都不一样。

《心的伤,身体都记得》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药瓶里的药片,还有医生开出它们的方式,以及开药时的整体氛围。

在疾病面前,作为患者的我们,当然更相信医生的判断。至于医生的医术如何,我们无从判断。能直观做出判断的是检查结果、医生状态、说话方式与内容。

第一家医院所有的医生护士,传递的信息都是:很严重。第二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传递的信息:小病。

“很严重与小病”之间,对于患者来说,是“生与死”、“紧张与松弛”的区别。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第一家医院的急诊医生建议去做检查时,多嘴问了一句,准备做检查的那位医生技术怎么样?急诊医生的回答是,一年几百例,很熟练的。

当时有点疑惑,一年几百例,很熟练?

后来在第二家医院做微创手术时,会从患者的角度明白什么叫“熟练”。住院部叫的是“日间住院”,今天做完,隔天出院。一天做10几台手术,对医生们来说是常态。旁边病房手术,相对来说大一些,但同样每天能做10台以上。

而且这是手术,不是检查。检查的话,去门诊能看到密密麻麻等待的人,就知道了什么叫“熟练”。

一年几百例,与一个月几百例,谁的技术才是真正的“熟练”?

不管任何疾病,对症选对的医院,很重要,关键时刻能救命。

5.遇到好医生极其幸运

这次幸好遇到好医生。

第一家医院急诊,遇到的是相对专科的医生,只能说“相对专科”,因为去了专科医院之后,才见识到什么叫做真正“专业”的医生。

第二家医院急诊当晚遇到的郭医生,能记一辈子。

她真是极好极好的一位医生,柔声细语,耐心宽慰,待急诊的一晚,时不时过来询问,叮嘱早上几点过去找她。开单做检查都是加急,结果出来帮忙问相关科系医生具体情况。一句句解释,一句句叮嘱。

因为她的帮助,才有了后续快速的就诊过程。

后来遇到的两位急诊科医生,态度极其不耐烦,多问一句,都能用更大的音调给你怼回来。

原来,郭医生这样的好医生,是极其稀少的,遇到她,真是好运。

虽然与郭医生只是一面之缘。

6.情绪这门课啊

郭医生当时给的叮嘱中有一条:情绪不要过于激动。

人到中年,情绪这门课,终究还是不及格。

如果是一般的测试,不及格也没啥。但如果与生命有关了呢?那么,就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好面对这门课。

话说回来,又还有什么可激动的?

毕竟,人生中没那么多可在乎的。

Hi~我是弥小木过好当下最要紧~

0 阅读:0

弥小木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