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的支教生活

胡杨心中有语 2024-02-25 01:27:16

2018年,我去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公益支教生活,只能说对公益支教我有了初步体验,对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了肤浅认识,对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了解。我去的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威宁县位于贵州省境内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隶属于毕节市所辖。威宁县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140.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县府驻地草海镇。威宁县是贵州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县,当地人以马铃薯种植为主业,是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

我们一行三位支教老师,同去了哈喇河乡一个叫“虎”家沟的田字格公益小学,这里的“虎”读“māo”,这是一个回族聚集区;哈喇河乡为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威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2公里。“田字格”公益机构创始人是肖诗坚女士,肖诗坚女士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她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坚信:国家兴亡,知识分子有责。2008年,“功成名就”的肖诗坚从商场隐退,从民间筹集资金,创建了“田字格”公益教育机构,她致力于探索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教育公平,在贵州贫困山区进行助学和支教。

我网络报名到视频面试、审核通过,时间很短,九月开学的前一周,我们支教老师在威宁县作了为期一周的短期统一培训,支教老师大多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简单培训后就在前一届支教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了虎加沟田字格小学。田字格小学所在的虎家沟,距离县城约50多公里,只有一段约30公里的水泥路况较好,余下近20公里就是颠簸路,坐在车上看着路边的悬崖峭壁不禁让人心惊胆战;我们租用一辆当地的破旧小面包车,可容纳六人,每人自己支付50元钱作为车费,装上行李就向目的地进发。车辆左冲右突终于到达一处地势较高点,附近山上有十多户分散居住的人家,从高处向下可以看见一幢小楼,楼中央旗杆上飘扬的红旗非常醒目,这就是田字格小学,我将陪同这里的孩子们,在此地共同生活、学习一年。

田字格小学坐落在一处山洼处,面向东西、背靠南北,四周被围墙围住,两层小二楼的二楼是宿舍和办公室、图书室,一楼是各班级和食堂。学校旁边有一座清真寺,住了一户人家,是阿梗全家,阿梗每天早晨天未亮,就按时到清真寺通过扩音喇叭,念“邦克”唤人作礼拜,我们老师也在阿訇的呼唤声中苏醒,准备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

学生们早晨八点就要到校,很多孩子都不吃早饭,有的只吃个土豆果腹,中午学校免费供应一顿午餐,下午四点放学,家远的孩子要走将近一个小时。刚来我不理解为什么学生四点放学,后来才了解:一是家长怕孩子贪玩路途迷失,二是山高坡陡,怕孩子走夜路危险,三是很多孩子到家后要帮助干家务活,放牧牲畜,割草。

学生们一离校,整个校园就静悄悄地。吃完晚饭,太阳还没有落山,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斑斓,秋天的景致美不胜收。前支教老师带我们去爬山,并顺道参观了原小学遗址。出校门沿道路向西北方向步行约200米左右,一座孤零零的房屋就出现在了眼前,一条不宽的道路从房前经过;房屋背靠一座小山,斜坡与房屋等高,斜坡上树木丛生,树叶杂草遮盖了部分屋顶,房屋对面是一小片一人高的蒿草、苇叶,下面是一小块庄稼地。

沿缓坡走近细看,房屋是典型的贵州山区建筑样式,中间是大厅房,两侧是厢房;房屋已经破败,房门紧锁,没有任何生活气息,应该是危房。正厅外墙上有个用粉笔写的大大的“师”字,表明这是曾经的小学校。这个小学校与现今的田字格小学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如果没有这所“寒酸”的小学,就不会有今天的田字格小学。

据说,当然这是真实的事,有个叫周小雨的女子旅游漫游至虎家沟时,无意间看见一个20多岁的女士在给一些孩子上课,学生大约30多名,从小到大分了三个班级,当时该女士背着自己的孩子,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在给这些孩子讲课;教室则是一间昏暗的小土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还有安全隐患,全部学生拥挤在这一间教室分别上课;该女士原是本地人,初中毕业,看到这些孩子没地方上学,她自愿给孩子们上课,每家每户每月给她几十、数百块钱不等,中午她还要给孩子们做饭。

周小雨见此状况,惊异、悲痛万分,在现场大哭一场。后来在周小雨的奔走呼号下,由田字格出面,商县教育局共同出资,周小雨同志自己也出资六、七万元钱,当时虎家沟的居民,家家户户免费出劳力,用时一个多月,盖起了今天的田字格小学。周小雨同志也成了威宁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

如果没有周小雨这样的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和努力付出,就没有今天的田字格小学;如果没有田字格小学“传递爱心、传承责任、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这些山区的孩子们仍将生活在精神与灵魂的迷茫中。感谢周小雨,感谢田字格,感谢许许多多善良热忱、无私奉献的人们。

我们这届共五名支教老师,由田字格管理;当地学生有90多名,共分六个班级,是田字格小学学生人数最高限。当地县教育局也分配了四名老师,其中一名校长,均在田字格小学教学,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我分别担任一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授课老师。期间,我们支教老师按要求,还分别三次作了家访,走访了近99%的家庭。有的是到学生家中,有的则是在田间地头,与学生的家长面对面交流。当地群众对我们支教老师非常友好,家中杀羊、宰牛,都招呼我们去家中吃饭。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所小学的捐赠物资,从学生的校服、书包、铅笔、笔记本、作业本,到体育用品中的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还有支教老师留下的笔记本电脑、高档照相机、拼图玩具,甚至还有医药箱、成套的各类图书,非常齐全,不知何故没有人管理、登记,随意堆集在一间没有锁的房间,丢失、浪费严重。我们到达学校当天,还有公安人员前来学校调查,据说是学校被盗,一架价值不菲的高档相机丢失,其它则不知道丢失了什么!

学生们基本都穿着田字格爱心人士捐赠的校服,每人都有两套,甚至有些学生领了多套,上课用的课本、铅笔、钢笔、书本都是免费,应该说学习条件较好。后来有支教老师将旧衣裤寄来,让学生挑选,这些学生都不感兴趣,也许他们是回族有什么禁忌,但根本原因是他们不缺服装,尤其是旧服装。曾有善心人士联系我,要捐赠衣物,我谢绝了他的好意,因为从县城拿上山,费心费力,学生或者家长不一定感兴趣。

在校期间,有三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我们这届老师合作组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以往的六一小学都是放假,这次我们把学校装扮的五彩缤纷,不但把前几届一些支教老师请了回来参加六一活动,还募捐了几千元钱,买了美食、奖品,这是田字格小学从来没有过的事,孩子们化了美妆,表演了节目,吃着美食,观赏节目,过了一个开心欢快异常的节日,附近有些家长也来观看了节目。二是主要针对六年级学生小升初,不少学生害羞、课堂上不敢发言等情况,我安排了早读,每次都让一名同学站在讲台上领读,同时在教室一面墙上划出一快,进行优秀作文展示,收到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在作文中都表达了自己的欣喜心情。

小升初考试时,六年级学生就语文成绩最好,我想:我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三是一年级有个五岁多的小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她的爷奶带她,因为她爷奶还要下地干活,所以只好疏通学校让她上了一年级,主要是有人管她,由他的哥哥带她一起上学,她的小哥哥也是一年级。小女孩长得白白静静,圆脸、大大的黑眼珠,学校老师都很喜欢她,初到校她还有些生疏、有距离感,一个多月后,女孩熟悉了我,每次上课提问时,她都抢先主动举手,让后问旁边的同学,是什么?如果你不提问她,她还生气哭鼻子,其模样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一年的支教生活,我有些感想和收获:支教老师一年一去,其实对学生学习、成长非常不利,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沟通都受到影响,因为每个老师都是按自己的喜好教学,很多老师都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只能说我们支教老师陪伴了这些孩子,还谈不上传道授业解惑。期间,我自己确实有大把时间,看了很多书,如《穆斯林的葬礼》、《边城》、《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所谓教学相长,通过授课自己也学习和重温了书本知识。

同时感到,对山区捐赠还要适当,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现今有些山区人家应该说吃穿没有太大问题,而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旧衣物,单是物流成本、病毒消杀、当地是否感兴趣等,都值得商榷。所谓救急不救穷,山区的穷困是个系统性问题,靠个人捐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总之,我以为支教对传授知识、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陪伴孩子,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我们支教老师在陪伴中潜移默化的教授知识,改变学生生活观念,灌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

也许再过几年,田字格小学就成了历史,也许隐没在社会的变迁中,也许会被人们遗忘。但是,为公益支教付出心血,做了一定工作的善心人士、支教老师,我们不要遗忘,她们默默无闻地为了社会进步、教育公平,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要向这些爱心人士致敬!

0 阅读:0

胡杨心中有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