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币收藏的世界里,最吸引人的往往不是那种流通广泛、人人可见的常规货币,而是那些“从未发行”的试验钞。它们没有进入市场,却在设计与历史的交汇点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正是这样一张令人惊艳的试验钞——1976年5元“七二型”试验纸币。
这张纸币并未在我国正式发行,也未见于普通流通。但就在2020年SPINK香港拍卖会上,它以36万港币高价成交,并成为目前有记录的唯一存世孤品,引发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这张纸币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让藏家甘愿砸下重金?

1976年,是我国纸币发展史上并无重大发行动作的一年。流通中并未出现以1976年为年号的新版纸币,尤其是5元面额。但这张“七二型试验钞”却标注着清晰的“1976”字样,与我们认知中的纸币系统形成强烈反差。
实际上,这枚纸币并非用于正式发行,而是设计部门在70年代中后期测试新设计、新防伪技术的产物。其“七二型”之名,源自当时内部命名体系,而非与1972年直接相关。这类试验钞往往只用于设计论证阶段,不进入流通体系,一旦试验结束,大多数样本会被销毁,能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

不同于工业化批量印刷的成品钞票,这张1976年5元试验钞采用了手绘工艺进行设计制作。其画面布局、线条细节、防伪构图,均为设计师亲手绘制,这在今天高度机械化的纸币制造中显得格外珍贵。
这种手绘稿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始版本”的价值。它不仅是纸币设计流程中的重要节点,更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正如邮票中有“原版雕刻样张”,纸币界的手绘试验钞同样是极具辨识度的“源代码”级藏品。

纸币的稀有性往往决定了其收藏价值的天花板。而这张试验钞,截至目前,只有一次公开亮相——2020年由SPINK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这场拍卖中,它以36万港币落槌,成为当场最受关注的焦点。

据当时拍卖目录介绍,这枚纸币为来自前印钞设计师的私藏,因特殊机缘流入市场。在国内外的纸币藏家圈中,引发了激烈竞争。至今,尚未出现第二张同款纸币的图录或实物记录,孤品属性不言而喻。
在收藏界,“孤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有替代品,也意味着无参考价。它不像流通钞那样有明确市价区间,一旦进入市场,就由藏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来决定其最终价值。

试验钞、错版钞、样票,这类非流通纸币在收藏市场中一直被视为“金字塔尖”的存在。相比普通纸币,它们的发行数量极少,很多从未见诸公开市场,仅在内部资料或研究机构中出现。
而试验钞更具特殊意义。它既反映了当时纸币印制技术的发展水平,又是设计审美变迁的真实写照。从印钞设计到防伪技术,从面额结构到色彩搭配,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浓厚的时代印记。
对于藏家来说,试验钞的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参与历史叙事的方式。正如这枚1976年试验5元所展现的,它不只是一张纸,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收藏纸币时,很多初级藏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品相等级、是否评级、市场价格等维度。但随着收藏层次的提升,藏家开始追求的是稀缺性、历史性、文化性。
这张1976年5元试验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没有评级,却被以36万港币高价拍出;它不流通,却比流通钞更具价值;它不是“完美品相”,但却是唯一存在。
这或许正是收藏的终极魅力:不是拥有得最多,而是拥有得最稀少、最有故事的那一件。那么你呢,还在追求那些“品相完美”的普通钞票,还是愿意开始关注这些隐藏在历史缝隙中的“金字塔尖”藏品?
我也想制造一张试玩版为土豪服务[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