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当一篇名为《新人口论》的文章被公开发表时,整个舆论场顿时炸开了锅。
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寅初,以冷静的统计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推导,明确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必要性。
他警告道,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对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甚至可能拖累经济的大步前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95287338258b026d45595343f5b63a.jpg)
就在这番呼吁引起争议的同时,批评者却提出了一个令人错愕的事实:这个提倡全国控制生育的经济学家,自己却有两个老婆和八个孩子!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离奇的矛盾。
他一边高举计划生育的大旗,一边却背负着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背景,这究竟是理论与实践的不协调,还是另有隐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39914a428d5205f017c4cbbc444301.jpg)
1953年6月30日,这一天的24时,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刻正式到来。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仍在起步阶段,甚至在一些地方连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都尚未建立。
这一普查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组织上,都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准确的人口数据被认为是实施经济计划、分配资源与确立社会治理框架的核心依据,这次普查目标明确,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6f8ca9ba009d8cbc2bb2691c63de6f.png)
为完成这次规模空前的普查任务,全国上下动员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这支队伍由大约250万名工作人员组成,其中包括政府机关的人员、基层民众代表、教育工作者,甚至有刚成年的学生。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临时组成了一股铺天盖地的调查力量,每一个人都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自己的部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5e716167713011040caa58d9c837d7.jpg)
为保障普查的专业性和效率,国家在各省、市、县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作为普查的组织与指挥枢纽。
这些办公室统一执行一套经过周密设计的简易登记办法。
制定清晰的工作方案只是完成任务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实施过程异常艰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681dcfe627d9d997cb396708e0036c.png)
许多人口集中地区尚有道路通畅的优势,而分散农村和边远地区却令工作人员的步伐极为缓慢。
在人口普查的动员过程中,交通困境成为最大的问题之一。
许多偏远山区缺乏道路,甚至连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时留下的马道都已湮没不见。
调查员往往背着沉重的物资,从一个村落步行几天翻山越岭才能抵达下一个目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e8927c91095c2289d7c0fce6e94dea.jpg)
不少落后地区的居民对新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仍然陌生,调查员们不仅需要耐心解释什么是人口普查,还得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地,由于方言土语的复杂性,一些人口调查的工作者不得不依赖当地的基层干部或通晓普通话的居民充当临时翻译。
一些普查员为便于自己记录,还特意提前简单学习了当地的习惯词汇,甚至事先背下关于婚姻、生育、家庭成员类型的基本术语,以确保对方的回答能够被完整记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37ee148e4ba021d1e0f5d5f315eba86.jpg)
更令人感叹的是对时间节点的严苛执行。
这次普查特别强调“标准时间”,即所有数据的记录和填报必须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准,任何远早于或晚于这一刻的数据需要作出明确标注并加以特殊处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调查员不得不在普查前后的几天内集中完成海量的入户登记。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努力,使得这场浩大的国家行动得以顺利完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21af16a62e104a485f129ac19c2bcc.png)
就在195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之后,所揭示的数字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虽然这一普查的数据因为技术条件和基层经验的限制尚有一定误差,但总体趋势却十分清晰: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7a5d4b695565e3b223910d4b076b0c.jpg)
当统计数字被整理后呈现在学者们面前时,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紧迫感。
马寅初迅速从这庞大的数据中发现了潜在的危机。
他花费大量时间研读调查结果,结合自己对国内经济状况和全球人口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出了明确的判断:过快的人口增长将会给国家的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a2fb630dbcf806406bf9e617564747.jpg)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产量也难以满足急剧扩张的人口所需的基本需求。
在人口调查数据的映射下,他看到粮食、人均耕地、水资源等指标都面临紧张。
他意识到,要平衡这一矛盾,任何单一的资源倾斜或援助政策都无法解决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增长,才能解决“供与求”之间的天然冲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b78a429e478fe098e790426a5eb9d1.jpg)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现象的全貌,并将自己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马寅初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他搜集国内外资料,查阅人口统计学的前沿研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撰写了一篇被称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c78d2521ec05f939d8f53e3a8d2b3e.jpg)
到了1957年,马寅初正式对外发表他的“新人口论”。
在这一论述中,他大胆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核心观点,并以清晰的分析向社会发出了警示。
他指出,过多的人口会吞噬掉本该用于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让社会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负担”前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af0aa4479ebd7d3bf4e47aada3cc88.jpg)
这样的局面,将影响到科技投入、重工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而多余劳动力的涌现,也可能让资源配置更趋失衡。
他的核心主张之一是:只有通过合理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的健康水平与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824bbd6909208e5ede6eb3718de43d.jpg)
马寅初在1957年公开发表了“新人口论”后,本以为能够通过数据和理论将问题的重要性呈现出来,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这个理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不少人视为脱离实际,甚至是对新中国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的挑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effd7a8eed015ba24ce73941a296d6.jpg)
由于人口增长被认为是国家实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许多人对他的观点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控制人口的建议无异于抑制国家发展的潜力。
有人更是直截了当地将他的理论称为“反人性”,认为他的结论对生育这一关乎家庭幸福的行为提出了不合理的限制,甚至有些人指责他是危言耸听,是在“杞人忧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cc8bd82e46a6ed9b405d3e50c5a249.jpg)
作为一位提倡控制人口增长的学者,他因为家庭生活的某些细节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批评者抓住他有八个孩子的事实进行攻击,称他的主张“不够坚定”。
这样的言辞开始在各种非正式场合传播开来,质疑的声音逐渐带有了讽刺和嘲笑的意味。
有人翻出他的家庭情况,大肆宣扬一个有众多子女的学者却试图让别人少生是多么“虚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c52ea57dcb6a54a7af9749a11ca421.jpg)
马寅初的八个孩子并不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传统家族观念和文化压力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遗留的家庭结构中,作为家中小儿子的马寅初,承担着为家族繁衍香火的重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3e7c5e366da5434f28ecba0ccc37ab.jpg)
年轻时,他经历了父母为延续家族血脉的强烈期望。妻子张团妹是家人替他挑选的,通过媒妁之言完成了婚姻。
他与妻子成婚之前从未见过面,更谈不上相互了解,只依靠父母的意愿完成了婚姻仪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d01702ad644bd11a7c7fbc34e24f98.jpg)
当子嗣的数量未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家中长辈更是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家运不济”。
面对膝下还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年迈的父母尤为焦虑,为了确保家族继续兴盛下去,便提出为马寅初纳一位小妾的要求。
在当时的社会风俗下,拒绝这一要求几乎被视为不孝之举。
尽管马寅初对这样的安排没有意见表达的自由,但他最终接受了家族的决定,家庭由此迎来了更多的子女出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2b2720d08d4b19dd50d5bc4b7ff1fe.jpg)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寅初当初对人口问题的担忧逐渐被历史验证。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启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已经显现,再不加以控制,许多社会问题会更加严峻。
正是因此,计划生育政策被提上了议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e2dbeb9dec06ecdf17d60b270767a2.png)
计划生育政策的初衷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政策性限制降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发展经济建设,提升整体国民生活水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这项政策确实奏效了。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世纪之交,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全国总人口的攀升得到了有效控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3057da96ff16ad82ebb8a580545a68.jpg)
同时,资源供需矛盾也有所缓解,粮食、能源、基础设施等长久以来紧张的状况相对缓和,为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关键条件。
尤其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通过控制人口负担,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工业化步伐得以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工业体系,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a9ac97f041015b3611c4a21d15119e.jpg)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的长期效果也逐渐显现出一些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开始显露出老龄化问题加剧的趋势。
大量“独生子女”一代逐渐成年,而上一辈人口的生育比例却难以赶上自然老化的速度,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退休状态,而社会劳动力的比例逐步下降。
老龄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对年轻劳动力的依赖性显著提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a6cf0316fef9d865c280c27b51f7c3.jpg)
除了老龄化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对社会的影响也日渐清晰。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残留,在许多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伴随着重男轻女的风气。
一些家庭在生育政策下倾向于选择男孩,导致性别比出现显著偏差。
到21世纪初,中国的男女出生比例逐渐偏离正常水平,大大高于国际正常出生性的性别统计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00f5b657a2947a0cfd585acf7e5651.jpg)
伴随着社会和经济暗含的问题愈发突出,国家逐步对人口政策进行了调整。
2013年开始,有限的“单独二孩”政策开始试水,这其中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尝试。
到2015年,这一政策扩大成为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所有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以图在降低老龄化速度的同时缓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尽管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但人口增长的反应速度却逐渐滞后。
许多家庭因经济负担和育儿压力,即使政策松绑也并未选择多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abae6e975be7d10898c2cc9cedf401.jpg)
进入2021年,中国的人口政策经过持续的优化调整,再次迎来新的变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新政策,同时提出一系列鼓励生育的配套支持措施,如完善产假制度、降低家庭养育成本等。
参考资料:[1]刘延年,陈正.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保障机制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2(S1):144-145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8b6546bbb65b64816894c96f259268.png)
我不赞成多养,但针对这个发起人如此离谱,建议枪毙这种货色!
把他抓去枪毙。
这个姓马的只有它家能够传宗接代,别人家就不必了。
汉奸
他怕自己断子绝孙[笑着哭]
为人别姓马,姓马三分假,……
王八羔子
越穷越生,经济上来了,人口自然就减少了
此货损事做绝,罪孽深重,未来必将被万世诅咒,永世不得超生!
中国人太焦虑了,人多焦虑,人少也是,活着就没有哪一天是可以好好的,其实后面觉得都是白忙活一场,现在想想好像都是在做无用功
良心大大的坏了[呲牙笑]
挖出来鞭尸
这人该不该挖坟掘墓?
现在想想只有一个小孩,多么悲伤
为什么不定他重婚罪呢?
你以为他两个老婆八个孩子都是他的嘛?
汉奸
如果电视台职工结婚不生孩子滚出电视台丁克是人类败类
只生一胎好
诛!
这个人是畜生
这家伙误国误民
自己生够了就去计划别人,这种专家太搞笑了!
这个龟孙子。
汉奸
把他子女都杀了
这个畜生死了么,怎么死了,它家人还有几个活着的
害人专家